1996年的苹果公司亏损10亿美元,濒临倒闭。董事会决定请乔布斯回来,1997年7月,乔布斯回到了阔别12年的苹果公司。
不管是谁来领导企业,也许他没有资历、经验,也许他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是作为下级,必须唯领导“马首是瞻”,对于新政和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都必须坚决地执行。在企业必须一级服从一级,领导说了的就必须去做,而不是怀疑领导的能力,怀疑领导的决策,为自己种种不作为找借口。 一天,乔布斯对设计部门的高工说:“我想要一块既可以看电影,也可以弹钢琴的玻璃!”“不可能,哪有这种玻璃。”高工们一下子就提出反对。甚至还有人小声说:“老板是在做梦吧。”也有人说:“这是痴人说梦。”“我觉得有,就是有。”工程师们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可是不管是问同行,还是查资料,或者是集思广益,都没有。最后,清洁工老太太说:“老爷要的是一块支持多点触摸的高分辨率显示器。”工程师们恍然大悟。造出来后,乔布斯得意地说:“怎么样?以后别跟我抬杠。” 我们很多人都会犯这种错误,对于领导的创新之举,总是习惯性地排斥与反对,对于领导安排的繁重工作,布置特殊任务,总喜欢说:“不可能”、“办不到”。而事实总是一再证明,“领导总是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向“办不到”挑战,要想办法去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这当然有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之后,乔布斯对于产品的简洁更是“变本加厉”。他要求藏在机箱中印刷电路板也必须设计漂亮,他绝不同意iPod大过他的手掌;他迫使设计师只在正面保留一个按钮。有工程师又说:“做不到。”他要求将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代码删除;又要求将主页上的信息删减得只剩下一件。又有人说:“不可能。”乔布斯要求键盘从智能手机的面板上取消,将按键置入触屏。立马就有人责疑:“这不可能!”乔布斯非常生气地说:“我就是要你们做别认认为不可能,或是做不到的事。” 领导往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要求更严,而下级往往是工作标准不高,所以对于领导的要求总是觉得高不可攀,对领导要求的执行自然大打折扣,失误了总要强烈客观原因,失败了又总是习惯地找借口,这是职场大忌。对于领导的决定和要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完成好,并且还要超过领导的预测,让领导无话可说,那才是本事。 乔布斯有了权威后,更是把追求简单达到了极致。比如Macbook背后的苹果标志,是嵌在外壳上的一块塑胶,如果是其他公司,肯定采用注塑方式制作。但注塑镶嵌到其它的材质里,脱模一定会造成缝隙。乔布斯便说:“不能有缝隙。”有人说:“不可能”也有人说:“其他产家都是这样做的。”还有人反对说:“我们已经够好了。”但为了制造完美的标志,乔布斯说:“不行,必须重新做。不可能实现的事,一般都没有竞争对手,所以,我们必须乘虚而入。”没办法,下级知道,反对也没用,只好去想办法,最后买了几百台数控机床,才实现完美的曲线。 有人说成功的人都是“疯子”,乔布斯也是这样的“疯子”,他追求完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职场能吃多大苦,就能成就多大事,我们之所以成不了领导,就因为我们甘于平凡甚至平庸,这就很容易被淘汰。所以当我们能够紧跟领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时,那么我们也离成功不远了。 随着产品的热销,乔布斯对于完美几乎达到了偏执的地步,更让人受不了。工程师们经过一次次努力,终于完成了iPhone的设计。万事俱备,就等发货了。然而,乔布斯到硬件实验室检查时,发现一块电路板完全不符合他的要求:“你们简直是在开玩笑!我想用的不是这样的电路板!”营销人员着急了:“客户等着要货。”生产部门也不高兴了:“我们都已经批量生产了。”但乔布斯不放行,说:“必须重新设计。”于是,项目组的工程师们不得不进行重新设计。 现在苹果之所以能卖得这么火,就是与乔布斯把员工们“折腾”得够呛有关。话又说回来,越是这样,员工越能得到锻炼,不管是企业的前途还是员工的前途,还是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收入,都有好处。所以,有时我们应该感谢有乔布斯这样的“魔鬼”领导,应该感谢那些弄得自己“死去活来”的工作。正如乔布斯说的:“在如今成功越来越难,专找不可能的事来做,是成功的捷径。” 正是因为乔布斯独到的眼光和坚持的强大信念,苹果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这正如乔布斯的下属和后来的竞争对手说:“民主制度产生不了伟大的产品,只有专制的能人才能做出伟大的产品。”如果我们已经把过去的“不可能”、“办不到”的口头禅改成了“没问题”、“我一定能”,那么我们的产品也将会是“苹果”,我们也能成为“苹果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