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凤栖山人 2016-12-08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目前品质最高的国学微信公号,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原创国学好文章,每天首发推送,欢迎关注。

《庄子》一书的压轴之作

《天下》是《庄子》33篇的最后一篇。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篇之所以放在最后,是为了压轴。

全面评述诸子百家最早、最有水平的文章是哪篇?《天下》。评论先秦诸子最为精到的人是谁?庄子。

先秦,中国文化正源生成的巅峰时代。不了解诸子百家,不足以谈中国文化为何,不得以见中国文化精髓,不能够知中国文化真谛。

庄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顶级智者、先秦诸子之当事人,由他评论同时代的那些智者,仅凭这就足够让人期待。

更何况,庄子对诸子百家得失的点评,还给予我们巨大的智慧启迪。最后,还为我们指出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所在。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总评

人,最怕狭隘

人最怕什么?狭隘。一旦狭隘,格局就打不开,眼界就上不来,人就废了。

《天下》一开篇,庄子就对先秦诸子作了总论;说的,正是狭隘问题。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天下自以为有思想的人多了去了,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最正确、最牛掰。别人呢?胡说八道,全是傻叉。

这正是狭隘之下的众生相。结果就是:

道术将为天下裂。

分裂由此而生,矛盾由此而起。

这种狭隘又因何而起?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赅不遍,一曲之士也。

大道就像一个人,世间的见解和技艺则像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它的功能,也有它的局限,只有合在一起、互相配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具备人的性灵,成就人的事业。

世间之人却看不到这种完整,困守自己的一隅而沾沾自喜、自我炫耀,像个笑话。

这就是狭隘的根源。

庄子点评诸子得失,遵循的正是这条路,只看能不能看到整体。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

一得一失,且悟且戒

庄子评儒家

要做君子,当读六经

《天下》篇说儒家,与其他各家相比最大的不同,一是没说缺点,二是放在了总评中说。这体现的是对儒家的重视和认可,就像南怀瑾说的:《庄子》里有很多提到孔子的地方,表面上看是在骂孔子,骂得很厉害;实际上是在捧孔子,捧得很厉害。

庄子大概是觉得:道家的东西诚然更透彻,儒家的东西诚然有不足,可道器毕竟是少,多数人还需安顿,那么儒家可能就是退而求其次的最好选择。

庄子对儒家只说了两点,最重要的两点。

一是说君子: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染慈仁,谓之君子。

以仁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建立条理,以礼来规范行动,以乐来调和性情,表现温和仁慈,这就叫君子。

二是谈“六经”: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诗经》是用来表达心意的,《尚书》是用来传达政事的,《礼记》是用来规范行为的,《乐经》是用来调和性情的,《易经》是用来探讨阴阳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讲解名分的。

不难感受到庄子的态度:君子值得去成为,六经值得认真读。读什么,也告诉了我们。那就是成为君子的路。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评墨家

要讲人情,不可严苛

很多人对墨家不了解、没兴趣,于是错过了中国历史上最让人钦佩、最崇高的一群人。

诸子百家时代,墨家与儒家并驾齐驱。可后来儒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墨家却彻底消亡。到底发生了什么?

让庄子告诉你。

庄子说:墨家对自己太严苛,将物质的要求降到最低,将道德的标准提到最高,胸怀天下、利益天下而完全不顾自己,为救世间辛苦劳作、日夜不息,完全是自苦。他们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别人,不通人情,方式太过,于是“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自然不受世人欢迎,更难被当权者所用。

墨家的没落,皆源于此。一声叹息。

可是墨子及墨家的信徒,却是真真正正做到了这些的,即使“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所以墨家才值得所有人钦佩,才真正崇高。庄子也说,墨子这样的人,“真天下之好也”。

我们,也做不到墨家这样崇高,做不到对自己严苛,那就不要对他人、对世间太严苛。还是要宽容、讲人情。这就是墨家给我们的刻骨启示,因为沉重,所以珍重。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评黄老道家

对自己好一点

佛家有很多流派,最大的两派是中观和唯识;道家也有很多流派,最大的两派是黄老和老庄。

何为黄老之道?与老庄的区别在哪?

且听庄子说黄老主旨: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不为世俗牵累,不假外物修饰,不苛求于人,不违逆众情,希望天下安宁,百姓能好好活命,所得够用就成,以此表明心意。

说白了,就是个人修为合乎道家,但人生理想和目标是利益世间。为此,可以尽量舍弃自己的精神和现实利益,只求世界变好。

与老庄一派的区别已经很明显——更强的入世精神。

他们也像墨家一样崇高,但不再苛求世人。庄子则指出了他们另一大病——对自己不好。这一派的大咖宋钘、尹文,及他们的弟子,像墨家一样为天下人日夜辛苦,却常常饿肚子。这让人想到诸葛亮,诚然鞠躬尽瘁,终究死而后已。

黄老派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现代人的两种病态——也是一天到晚奔波劳累,却不是为天下人,而是为自己、填欲望,深陷其中,挣扎沉浮,痛苦不堪;也是常常饮食不规律、休息不足,却不是因为需求少、没条件,恰恰是要的太多,不断透支自己的身体。

不仅对自己不好,比起黄老派的崇高,还低等。

对自己好一点。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评法家

世界没有错,是你看错了

法家和道家似乎有着扯不断的亲缘关系,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就曾专门注解《道德经》;法家的那些先驱,也多脱胎自黄老道家。

比如稷下黄老派的大咖、法家创始人之一的慎到,就跨在了道家、法家之间的门槛上。

如庄子所说: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公正而不结党,平易而没有偏私,去除私心而不独断,不去焦虑,不搞权谋,只是随顺事物的变化。

前一半正是法家的特征,后一半正是道家的特色。法家那一半,总结为四字就是公正无私;再往前走一步,正是按规矩和法度办事。

所以他们的道家成分不纯正,不纯正则源自不透彻。庄子指出,他们之所以谈随顺事物,是因为看到了万事万物的局限性,比如天能覆盖万物却不能承载,地能承载万物却不能覆盖。为了不使自己的任何思考和作为落入这种局限性,他们选择舍弃智巧和主见。

这是一种虚无之下的放纵,而非虚静之下的无为。他们与真正道家的差距,是看到了万变却没有看到不变的宗,于是不能在万变不离其宗中以不变应万变,只是被变化裹挟而去。

人最容易因为看到世界的荒谬,而落入虚无的陷阱,放任自流。这不是世界错了,只是你看错了。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评老子

要得少,但要得好

庄子的衣钵直接传承自老子,他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老师?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以根本为精要,以现象为粗杂,以多为少,恬淡虚无独与神明共处。建立常无、常有,归于最高的太一。以柔弱谦下为表,以虚空容万物为里。

水,柔所以越野穿山;天,空所以容纳万物。人也一样,身段柔,什么都过得去,所以一往无前;心能空,什么都装得下,因此波澜不惊。

天道人事,一柔一空,便通达一切。做得到,因为他站立于大道的本,便不受制于有、无无尽循环的困。找不到这个本,是人的绝症。

庄子于是叹道:

老聃,古之博大真人哉!

有智慧的人,不是要的少,他只是知道真正的好东西是什么,而选择了那一个,舍弃了别的。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评庄子

我们的心太小

庄子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夸得太厉害,实在不像自个说自个,让很多人认为《天下》并非庄子亲笔。也有人认为以《天下》思想的高明和文笔的华美,恐怕只有庄子本人才写得出来。

谁知道呢。

可以知道的是,庄子为什么是超一流的文学家?庄子的气质为什么最是超凡脱俗?庄子为什么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都在这段评论里。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恍惚茫昧而没有形迹,变化多端而没有常规,死呀生呀,与天地并存,与造化同往!茫茫昧昧到哪里去,飘飘忽忽往哪里走,包罗万象,不知归宿。

这就是庄子的气质。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悠远的论说,广大的言论,不加限制的言辞,常放任而不拘束,不持一端之见。

这是庄子的方式。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认为天下污浊,不可以讲庄重的话。

这是庄子的态度。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这是庄子的方法。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能超越生死、精神入道的人为友。

这是庄子的境界。

就算已经这样超拔,然后呢?

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他的思想深度和精神世界,广大深远到似乎没有尽头……

所以庄子能逍遥,因为他的心大到无边。而我们的心,太小了,装下自己就已逼仄。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评名家

不要追逐自己的影子

惠施是庄子一生的朋友,可能也是唯一的朋友。可就是对这个老朋友,庄子每次见面必要抬杠,骂了他一辈子。

而惠施死后,庄子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对弟子哀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自从你走了,我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没了!

两人的不对付,到底是一种真性情与信任下的任性,对学问道理的认真,还是站在山巅之上的高手的寂寞宣泄?

至少,我们可以推知,虽然庄子不认同惠施的学说,但两人的差距没到没法沟通的地步。否则,庄子只怕是说都不屑说的。

其实,惠施的思想足够博大,思考的问题足够深远,逻辑的链条足够严密……他只是差了一点——仅仅到此为止,没将思考内化为精神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这就没用。

惠施思考的是这样的大问题: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已经逼近庄子“齐生死,一物我”的境界,却只停留在脑袋。他是脑袋通了,庄子则是心通了。

名家学说,大体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学。逻辑学没有价值吗?有,只是远远不够。

所以庄子才对惠施发出这样的叹息:

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可惜呀!惠施的才能,放荡而无所得,追逐万物而不回头,这是用声音来止住回响,形体和影子竞走,可悲呀!

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得了惠施一样的病。

庄子辣评诸子百家,智者眼中的智者,巅峰之上的巅峰

庄子的结论

四种最高人格,一个至高境界

最后不禁要问,庄子眼中,何为圆满的学问?何谓圆满的人格?

他眼中,世间有四种圆满人格,通向一种至高境界。

一切,都在这句话里: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四种圆满人格其实是一种——明道之人。这样的人,站立于根本如如不动,随外在变化顺其自然。

只有这样的人,才担得起那个至高境界——内圣外王

内圣,才能外王。唯有最出世之心,堪任最入世的事。

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目前品质最高的国学微信公号,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原创国学好文章,每天首发推送,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