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水的滋味5619 2016-12-08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音信号,有如给一张黑白相片加上色彩,使学生更形象、生动的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里生成一幅幅图画,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引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而学生在充分体验了作者感情并引发了共鸣的时候,才能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精华,得到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自己朗读能力的训练,很少在课堂上示范朗读,一味依赖现代化教育技术,用音像资料代替了教师的生动亲切的朗读。以“机”代读的情况,只是使学生接受了录音机里那标准的、生硬的、成人化的普通话训练,而把对课文的情感封闭起来,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面对已经淡化了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的语文课,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己朗读能力的训练,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才能上好语文课。

一、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教师朗读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必然会对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对学生而言,只有教师的有声有色的示范性朗读才是最亲切、最感人、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机械的、生硬的朗读磁带永远也不能替代教师的亲身示范。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朗读能力训练,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二、 重视朗读技能的提升。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的发音,声母、韵母、声调都要准确,语流(“语流”是普通话语言交流中语调、语音、轻重音等,组成一种似音乐有节奏的语言流速)、音变也要合乎普通话的习惯和要求。这样,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舒畅的语流、清晰的表达,自会让人听着舒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相反,如果普通话不标准,读音中带有浓重的方言,就不能恰当的表现文章内容和情感,学生听来会感到苦不堪言。

2、读材料。教师的课堂示范性朗读,与播音员的朗读不同,只读准字音、控制好语流是不够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

首先,应能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文章情感的方向舵。教师要能深刻认识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真实的思想感情,把握好文章的主旨,力求通过自己的朗读真实、正确的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本意,做好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之桥。

第二,处理好朗读中的轻与重、缓与急、停与连。教师朗读文章来诠释文章情感和内涵,是要通过声音的轻与重、缓与急、停与连等技巧来增强表现力的。

在朗读中,为了准确的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重音可以突出句义重心,强调句子的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突出修辞色彩的语言表现力。如果轻重不分,就会让人感到混浊不清,语意不明,甚至让人产生歧义。

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就要处理好缓与急的关系。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需要注意的是,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直线式速度。教师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以适应表“意”和表“情”的需要。

朗读中的停与连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准确的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在文章中,有标点的地方一般有停顿,句群之间、词语之间、字之间都可能需要停顿。当然也不是有标点的地方就一定要停顿,停与不停,停多长时间,这仍然取决于朗读时感情的处理需要。掌握了停连的规律并加于灵活地使用,则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语言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只有进行合理的停连,才能体现语句清晰的层次感和节奏感,才能使朗读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多听、多练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朗读,其实是一种有声语言实践,多增加些朗读的感性认识对提高朗读水平是大有益处的。例如,多听朗诵名家的朗读磁带或多看优秀教师的授课录像等,一定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学到朗读规律、方法并逐步领会朗读的韵味。
在掌握了朗读的一般技巧,对朗读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应积极、大胆的去实践,去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散文、诗歌、小说等类型的文章,就应把它们当作练习朗读的最好素材,有意识地进行朗读训练。读之前,先要对文章有一个比较透彻、深刻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沟通作者的心,再加上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感悟,就可以把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其强大的表现力必然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