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事儿上网瞎琢磨

 罗向东的图书馆 2016-12-08

 过年这几天,就是自己在家带娃,甚是无聊。不过和往年过年那种任务一般的走亲访友,以及定时定点儿地去商场报道不同,今年的春节到给了我不少的闲暇时间,有空瞎琢磨一些与己无关的事情。既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妨琢磨一下互联网的事儿。

我一直有个疑问在脑子里: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是中了什么邪,好像总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的国家不行,自己的同胞不行,而且行也得不行。不是有那么个段子说么,中国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什么都和最高端比,而且还不能只强一点儿,否则就是不行,而且即使是强很多的,还不能有任何和别人一样的东西,否则就是抄袭和剽窃——人家的飞机俩翅膀儿,你的飞机也是俩翅膀儿就不行。可是今天这个世界上,有哪个成功的系统和体系是完全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呢?苹果够高大上的了,它的桌面CPU来自摩托罗拉,后来用了Intel的产品;其操作系统的核心是Unix,而手写输入识别算法则来自一家中国的公司汉王。如果苹果是一家中国的公司,就这么左拉一个右拉一个的攒鸡毛凑胆子的弄法,别说上市成为股价第一的公司,恐怕还没怎么样,就得被网上的同胞们骂到自己把自己活埋了。包括苹果的“舍我其谁”的指纹识别技术,也是买来的——买断了知识产权。但是我们的同胞看苹果怎么看都是用“原创”二字顶礼膜拜。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想想苹果,再想想我们的高铁、天河计算机、龙芯、北斗导航等等,等等……我们是否对非得从根儿上原创才算原创的国产公司,有点儿太过苛刻了?说句不客气的,这是病,得治。

所谓“国产”,恐怕早就成了上个世纪,我们用来在经济领域进行反帝爱国运动所使用的名词了。今天的概念里,不管是代工、组装、合资还是授权,都可以叫国产,又都可以不叫国产。“Made in China”并不是“国产”,“100%自主研发”也并非“国产”的真正内涵,自主可控才是我们应该看待那些努力的人们时,应有的期许和态度。

所谓自主,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得自己抠出来。就连当年中国研究核武器,如果不是苏联不再继续帮助中国,最后恐怕也是一个“OEM”产品。自主的概念除了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外,还包含掌握设计专利和集成技术,也包括供货商和代加工制造商的可选择度。在关键的领域和环节里,不受专利的约束,没有技术的瓶颈,不管是借鉴、改进还是干脆推到重来,只要不是为每一个终端产品缴纳专利费,应该就是“中国制造”的核心内涵。高铁为例,从借鉴国外技术,到自行设计制造、组装,不管其零部件来自国内还是进口,中国高铁今天所使用的每一辆机车和车厢,每一根铁轨,每一座桥梁,每一段通信线路和网络,并不需要向国外机构缴纳专利使用费。专利费,大家都知道的,可以是产品本身的几倍几十倍,完全看专利持有人的心情。可能有人会说,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个毛线关系啊?当然有关系。您以为如果没有华为、中兴、酷派这些国产手机厂商,三星和苹果还只是几千块钱的事情么?当年我们还不能生产电脑的时候,美国的电脑200美元一台,到了中国就得要两万人民币,还得是低配置的。

话题说回到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马云们的成功,冲淡了所谓抄袭E-bay的想法,而且马云创造了信任支付体系。这在我们这个充满了信任危机的时代里,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这个时候谁还管谁抄袭了谁?可是,马云的成功难道只是他自己的成功么?错!他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千千万万的人们,为他铺就的光缆、铁路、基站等基础设施,更有核心的金融开放政策。否则,淘宝的信息通过什么传送呢?地点稍微偏远一点儿的就没法访问购物网站,马云还能有这般的指点江山么?如果没有以铁路为核心的物流系统,以及快递哥们不辞辛劳且成本低廉地把动辄上亿件商品送到千家万户,淘宝能有今天的人尽皆知,人尽皆爱么?马云和他的公司,并没有为这些基础设施和国家投资,付过一分钱。今天我们言必称马云如何成功,却没人想起那些爬冰卧雪在深山里架设电缆和铁路的人们。还有一点有关人的因素很关键,那就是人口红利。价格低廉的快递费用,以及上百万人的快递哥,养活了大小城市里的,同样成百上千万的“宅男”和“宅女”。有位学者戏称,中国的高铁和淘宝,分别代表了中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独创。我认为非常有道理,并且加上一句,这就是中国在新世纪里的创造。

说到制造业,可不只有高铁能够代表中国的生产力。或许在未来代表中国生产力的,将是龙芯这样的东西。龙芯的问世和性能的不断提升,在工业控制、网络安全还有卫星通信,乃至服务器领域里,体现了优异的适用性。只是在日常的消费领域,国产新片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链——也就是芯片、组件(比如PC主板)、整机的产业集群,而不为大众所知,即使有所知也都是支离破碎甚至是错误和丑化的。不过,就龙芯的现阶段任务而言,消费领域显然还不是主攻方向,工业领域才是龙芯的战场。但是龙芯的实力和研发,促使intel等国际新片大厂,不断在中国调低利润,而且还打起了和中国企业合资,当“上门女婿”的主意。一方面,我想是intel想要打“国产”的名头规避一些严厉的政策风险,而另一方面,我想和龙芯的快速成长,引起了Intel的注意是分不开的。大家都是老中医,intel的市场研究专家,可不是整天只会上网摘抄只言片语的键盘侠。

一个典型的反面是联想。这是一个当初被称为“非常有实力”的IT企业,雄心勃勃地收购了IBM的个人计算机部门,号称要“用市场换技术”。但是二十年过去了,技术呢?联想倒是越来越热衷和习惯于做Intel和Microsoft的批发商。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中外合作的模式,早就在中国的很多领域里得到了负面的证明,尤其是汽车和民用飞机领域。现在民用飞机领域正在奋起直追,而汽车行业整体还在做梦。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本来是想换取人家的技术,但是奈何人家也不傻,知道你学会了技术以后去干什么,所以是一点儿核心的技术也不会透漏给你。时间长了,对国外技术形成了依赖,也就无所谓换不换技术的问题了,只要能赚到钱就行。

但是有个吊诡的现象是,中国国内的媒体,对龙芯这样的锐意进取的团队口诛笔伐,某种程度上都有点丧心病狂,却对联想这样买来一堆负担的企业不闻不问甚至是歌功颂德呢?尊重市场选择?有那么简单么?

和人们普遍的认识不同,当今的中国在WTO的框架底下,已经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市场,甚至比欧美还要开放,起码几乎不对大规模的企业收购进行国家安全调查。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媒体的商业化和资本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媒体的背后,舆论的背后夹杂着很多现实的利益的东西,有些利益是没有国界,但却有资本集团的分割。中国的高铁也好,北斗也好,龙芯也罢,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曾经或者正在被高度资本化的媒体边缘化和污名化,进而聚集起一批在近三十年失败的人文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脑城市小知识分子们充当免费的骂客,甚至有些高级的代理人在对政府进行着逆向的游说,不断强调“贸易立国”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一切都服务于谁?当然是希望你能够永远把这个大市场,以最高的超额利润贡献给他们的国际资本。

如果龙芯、高铁、北斗等,最终被下马了,夭折了,就如当年的运10飞机,最高兴的恐怕就是Intel他们。小知识青年们,想想你们在干什么?但是好在,中国这个国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来都不缺那种民族的脊梁。龙芯这个东西,十年里肯定不会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桌面上。等十年后,中国在工业控制等领域全面自主的时候,龙芯的春天才真正会来临。顺便告诉大家,马云先生也在投资龙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