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金申请的两个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微笑如酒 2016-12-08

成功申请的项目都是相似的,失败的项目各有各的问题。今天聊两个最主要的问题和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1. 项目偏临床和应用。


这里说的是两点:应用和科研,临床和基础。既然是自然科学基金,就要偏重科研和基础。常见的问题就是项目申请人对某项临床技术申请了专利,结果在标书的立项依据里面用大于一般的篇幅介绍这项专利和临床意义,问题是,对于临床专家来说,临床意义一目了然,他们比我们熟悉,甚至还能给你找出问题来;对基础科研的专家来说,看临床部分太费力,他们擅长的基础问题又设计的太差,所以两边不讨好,怎么能获得资助?我们看获得资助项目的题目都是XXX发挥XXX作用的功能和机制研究,项目的最后是“机制研究”不是没道理的。总之,临床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不是国自然基金喜欢的类型,应对策略降低应用和临床部分的篇幅,建议不超过1/3。


2. 机制研究部分:设计牵强、太浅。


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的根源是一样的:不懂基础医学。因为不懂,所以只能大量写临床部分,要写也只能写的比较浅。


设计牵强:在考虑分子机制的时候,一般都要考虑信号通路,可是怎么选信号通路呢?我们以前说过四个数据源:

  1. 别人的文章;

  2. 自己的文章;

  3. 生物信息学预测;

  4. 预实验;

四个数据源里面最好有两个以上,这条通路的选择才相对不牵强。还有就是炎症和免疫,这个真的是一个万能机制,选炎症和免疫没问题,可是一定要有证据和细节,这样别人才会信。

设计太浅:小张把qPCR、WB、IHC和ELISA称为机制研究中的四大入门神技,说神技是因为大部分3分以下的文章用这四个技术就可以解决了,可这是入门级别啊,仅靠这些技术检测各种指标来研究分子机制,前几年可以,现在不行啦,大家要升级装备了,而免疫沉淀(IP)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IP就像鸣人的搓丸子,佐助的写轮眼,能玩出太多花样了。


这一部分的应对策略是找基础医学部的高手来帮忙,大家也可以通过看文章来设计课题,实在不行还可以看手册。


下面说几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做评论。


1. 有的标书第一年没有过一审,第二年不改内容直接申请居然拿到了……

2. 医院里面请的两个专家提的反馈意见是矛盾的……

3. 申请项目的时候什么都敢往标书上写,获得资助后反倒愁了……

4. 实验做的差不多,就差发文章了,用这些实验来申请基金,基金拿到后挂上基金号发出去……

5. 面上项目的基金拿到后三年过去了,最后一年的下半年开始做实验准备结题……

6. 个别反馈意见看了以后几乎没有帮助: 有一定科学价值,有一定创新性,有一定工作基础,有一定……




That's all. Thank yo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