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教你基金买卖策略的不多了!两款套路请收好 我们都知道香港的恒生指数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伴随着15年A股股灾,香港恒生指数同样下跌惨重,在16年的2月份见到历史上第四次整体估值低于10倍的大底(个人看法)。之后一路反弹。从18000多点的低点最高反弹到16年9月份的24000多点,反弹幅度30%多~~目前将近23000点的位置是否有些高,心里难免犯嘀咕...今天闲来无事翻翻恒生指数的历史数据。 首先我们取07年10月份到15年4月份这91个月恒生指数的历史估值,如下图(中间月份省略) 我们可以看到这91个月包含两个轮回: 从07年10月份估值顶端(24.26)到09年2月份估值最底端(7.61),再到09年12月份估值顶端(19.57)为一个轮回 从09年12月份估值顶端(19.57)到12年5月份估值最底端(8.81),再到15年4月份估值顶端(11.99)为一个轮回 当然你可以取最近五年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数据都可以,但我个人认为按照估值的轮回来判断更客观。 之后我们可以算出当前的估值在历史的位置是什么样的。我们拿最新的数据举个例子:2016年12月7日,恒生指数的整体估值为(11.25),在我统计的91个月中排在44%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这91个月当中,有44%的月份比当前的估值要低。 历史数据可以为我们拨开迷雾,让我们清醒的看清自己所持有的品种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各品种的历史分析,来决定配置的品种。也可以用单独某个品种的数据来规划自己所持有该品种的仓位。 当然,仓位的控制仁者见仁,我更喜欢五档的倒金字塔买入,以及用网格来降低持仓成本。 下图即为自己喜欢的买入模式: 我把其分为10个区域,从1~5区域为低估区(买入区域),6~10为高估区(卖出区域),买入方法也很简单,个人觉得很适合自己。例如打算用15万买入恒生ETF作为长线底仓,从第5区域开始买,从5~1分别买1万、2万、3万、4万、5万,也就是在最低谷的历史大底买够15万。 至于卖出,第1区域买入的份额在第10区域来卖出;第2区域的买入份额在第9区域卖出;第3区域的买入份额在第8区域卖出...以此类推......原因很简单,我们辛辛苦苦在历史大底拿到的带血的筹码一定要在人们最疯狂时、失去理智时的最高区域卖出。 但是问题来了,有时一个轮回需要数年的时间,我们等得会很辛苦,例如我们在历史大底的第1区域把资金建仓完毕。该品种的走势不一定会一路向上从低估区域直接冲向高估区域,也许走势会沿着1-2-3-2-1-2-3-4-2等等一直在低估区域来回摆动....这样我们即使成本很低,也无法忍受这个品种在低估区域来回游荡,利润无法兑现的尴尬局面,毕竟资金也是有时间成本的。所以我们要在低估区域的每一格都多买一份加入网格。比如第3区域我们的底仓要买3份,那么我们就买它个4份,多买的这一份用来在第四区域卖出以降低成本;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第2区域的长线资金原本投入4份,那么我们在第2区域就买5份,多出的那一份拿到第3区域来卖,以此类推......当然,在高估区域我们只卖不买,不做网格。 所以综合下来策略就是沙漏式的买卖法+网格的策略来确保我们的万无一失...即为下图 以上即为我本人喜爱用的买入卖出方法。当然如果买到第1大底区域,该品种依然一路向下肿么办? 首先我觉得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资金充裕的可以继续往下买下去,比如再往下买7份。或者我觉得就持仓不动傻等着也可以,毕竟已经这么低估了。 其次我很少投资个股,大多以ETF为主。因为用估值的方法来分析个股存在很大很大的缺陷,公司每年甚至每个季度的业绩变动都会导致估值的来回变化,然而ETF对这些影响相对较小~~ 另外其实可以有更激进的方法,比如说我不要1、2、3、4、5份的这样买,激进一些的我可以1、2、4、8、16份的买~~~其实都可以,各有利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