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是什么? 孩子拿起毛笔在宣纸上画画就是吗? 老师又该如何教儿童水墨画? 在教学的过程中,那些误区是经常会不小心踩入的?又该如何解决?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导,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李加力,通过对重庆江北区头塘小学齐亚宏老师的实际教学案例的研究和讨论,引发出儿童水墨画应该如何教的话题。 在他看来,指导儿童绘画,教师要搞清专业绘画和儿童绘画的联系与区别,美术教师的责任是在两者的区别中做文章。 儿童水墨画是什么? 儿童水墨画是区别于古代水墨画(传统成人水墨画)的现代水墨绘画,它以表现当代儿童内心感受、以表现其精神世界为主要内容。儿童们是在绘画过程中注意参与,学会情感表达、学会观察、思考,勇于创新的探索学习经历。 ▼ 儿童水墨画的造型问题 在儿童水墨画表现中,孩子们如何“造形”与怎样表现“笔墨”,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假如,儿童们画出无笔墨的造形,虽能成其画,却失去了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如果完全是无形象的笔墨,虽具有一定的墨色、水色之美,而不能成其形。“造形”成为儿童水墨画表现中主要的形式因素,应该具有自身的意义和身份。
儿童水墨画中的“造形”,是儿童通过水墨表现手法在宣纸上创造新的“形状”的过程。如用水墨表现生活里的工具、车辆、杂物等,看似是以水墨画写生而得来的造型,画中的“形”不只是写生对象本身的形,它应包括写生“物象的结构形态”、“画面结构形态”、“笔墨积结后的形态”,或者说是写生对象外在的形象特征与笔墨的统一。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造形”不仅仅是对这些物体形象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其情感的表达,其主题的需要不是功利的意义,而是美学的意义,是儿童自身的精神哲学用水墨画工具最直接的反映。
儿童水墨画表现出的“形状”与墨色,其矛盾在于:儿童的造型基本方法为线条的勾勒造“形”。儿童由于不同年龄与心理、生理的制约,自身执笔、把握水分及墨色的熟练水平,水墨画工具、材料的限制等原因,造成儿童在宣纸上造“形状”的过程必然发生不可预测性。
因此,在儿童水墨画表现中,最大的问题是:儿童的线“造形”观念与水墨语言融合的关系。由于儿童不明白水墨在宣纸上的“笔墨积结后的形态”将如何表达自己主观认识的物象形态,所以,在水墨画学习过程,儿童的观念转化是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成人绘画与儿童绘画学习最大的区别,教师首先要对儿童绘画有正确的认识,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必然产生正确的教学方法。
▼ 存在的问题 1 过度强化造型 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如果美术教师采用“造形为先”的观念作为儿童进入水墨造形的切入点,或者为了强化儿童在水墨表现中的造“形”而回避笔墨语言的把握,势必从造形开始就忽略了儿童对笔墨语言的认识、理解与把握水平,那么,长期下去,就会使儿童形成较僵化的线描、或毛笔点画模式,画面出现笔墨形态单调的现象,最终积习难改,中国画工具特性也会因此失去价值功能。
2 忽略对中国传统视觉审美习惯的正确理解 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儿童线描造形能力与水墨造形能力之间有一定必然的关系。因为,造形能力强的儿童,在运用水墨工具材料的时候,自信心会略强。虽然在开始学习阶段不一定马上适应毛笔、水墨造形(积墨结形),但心态的调节,可以解除工具、材料上差别造成的制约。另外,线描造形与水墨造形两者之间所造之形是带有各自观念下的形状,水墨造型观念是指儿童对中国画造形的特征、笔墨的内涵以及对中国传统视觉审美习惯的正确理解水平(转化的水平)。
▼ 解决方法 1 关照儿童作画过程中的感觉 教师需要特别关照儿童作画过程中的感觉,这里的感觉显然是儿童视觉本原层面上的。由于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首先要通过视觉(眼睛)传递,就儿童的造形活动来说,怎么“看”决定了儿童怎么“画”,这就好比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一样。例如,儿童写生画中出现稚拙的人物形象,是他们视觉观念中的形象,如果说视觉(眼睛)是沟通造化与心源的桥梁,那么视觉观念就是促使造化与心源相化合的动力。
2 引导孩子孩子做平面化的转变 以线造“形态”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中国水墨画,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追求在平面中组织点线面的韵律节奏。传统中国画造形中的平面意识,是建立在人固有的视觉生理基础上的。“因为我们的视觉的本质是二维的,因此仅仅通过直觉,我们就能感受到想象的自然景物中所有平面因素”。面对物象,美术教师首先要引导儿童们把物象的整体形象感受为一个平面的整体图形。这样的思维练习需要在日常教学里反复渗透,平面图形的造形意识是对物象整体的、全方面的一种理解。传统中国画是用线造物象之“形”,儿童的造形本质也是以线条塑造平面图形。因此,线条在画纸上所框定的外在轮廓(线形游走状态),使所表现的物象形象本身具有平面特征。
3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由儿童期的线描表现作品可以看出,儿童的线描作品是通过线的穿插关系表现出物体的结构,给人以想象的立体空间,中国画的造型也是如此,这与西画焦点透视法所显示出的直觉的立体空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儿童绘画平面的造形因素说明了小孩子们对看到的(知道的)物象外形的整体把握尤显重要。郭熙关于山水画的观照方式“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这一论点可以用来概括儿童绘画造形的过程。 — ? — 文 | 李力加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导,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