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府败落后,李纨为什么不肯救贾家那一干落难的人?-杂文诗天下的回答

 小小小小狒狒鱼 2016-12-08

我并不觉得李纨是个冷血的人,综合当时的背景及其他错综复杂的关系,她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她是一个平常女子,只做了最应该做出的选择而已。

看李纨的判词,总觉得嘲讽的意味多于同情,跟其他人的判词感觉不同。“气昂昂”那几个排比句,怎么看怎么像在画小丑。更有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似乎可以推测,李纨为了怕老来受穷,所以拼命敛财,甚至做了什么缺德事。具体是什么事,我们无从知晓,但以她对金钱的态度,我不感到吃惊。  

  作为寡妇,她在经济上受到了贾府格外优厚的待遇,工资和福利比凤姐还高出很多,一年有四五百两的收入。在李纨带着一帮小姐去讨要开诗社的费用时,凤姐借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跟她算了一笔账。句句在理,句句属实,点出了李纨优厚的经济待遇和她的小气。李纨无话可答,只好拿平儿被打说事,转移了话题。奇怪的是,第四十五回刚讨完了五十两银子,第四十九回她就命宝钗等人“你们四分子送了来,我包总五六两银子也尽够了”。以每社平均五六两的费用,两个月的时间,五十两银子就没了?自己明明和其他人一样只出了一两银子,还要装出很大方的样子,好像不够的她补齐了。以她的收入,不知比这些小姐们多出几倍,还要这般算计。再者,这一社是她临时加的,“昨儿的正日已过了,再等正日又太过”,所以当湘云问“谁的东家”?她说是她的主意。在这种情况下,谁做东谁应该掏钱,比如湘云做东,宝姐姐替她出钱出物,不能从公用经费里出。李纨真是慷他人之慨,给自己买好名。

    

李纨对金钱的吝啬,反映出她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寡妇失业的”,没有了老公,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即使贾母给了她额外的待遇,但那毕竟是“手背朝下”接受的别人的施舍,不像花自己老公的钱那样天经地义。所以她要尽量攒钱,免得将来后手不接。可是再吝啬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也是不吝啬的。李纨显然没有她认为值得为其花钱的人,除了自己的儿子。    

另外,她对贾府的事,或者说不关自己的事,都很冷漠。管束宝玉湘云不让他们多吃鹿肉,也是因为他们是在她的监管之下,在其他的场合撑死了她也不在乎,“哪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可见她的第一反应是把自己撇清,而不是关心二人的健康。每看到这里,我的心里都会一冷,耳边响起贾兰几乎同样的话:“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而探春理家期间,连宝钗都跟着献计献策,李纨却从没出过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有人说,她对贾府冷漠是因为没有人给她精神上的温暖。可是,她资质既不聪明,容貌又不甚出众,又是属于媳妇级的,地位肯定比不上姑娘们,很容易淹没在人群中。那个时代的寡妇又不能太高调,她们的利益很容易被人遗忘。老太太居然还能体谅她的难处,想到给她经济上的补偿,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能苛求老太太喜欢她?看看老太太喜欢的都是什么人。托付给她照管的那些姑娘们,跟她朝夕相处,个个美貌可爱,且与她全无利害冲突,但也没见这位奶奶跟她们有什么深厚的感情,更没见她怎么教导或照顾她们。跟宝钗倒是挺合得来。几个陪房丫头,也不入她的眼,说是守不住,被她“趁年轻都打发了。”换句话说,是被她赶走了,结局大抵不会好到哪儿去。因为这些丫头已经不是清白女儿身,又是死了老公的,再找好人家不大容易。李纨的态度和身份也不会给她们争取好的出路。试想以凤姐之威,贾琏之俗,还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平儿。赵姨娘倒三不着两,还知道拉拢彩云以图有个臂膀。这号称大菩萨的大奶奶怎么一个知心人也没有?原因大抵在于她从不施恩于人,而对别人的奉献视为理所当然。那些丫头自然不想呆在她身边。从她对海棠诗的评价,可以看出她和宝钗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喜欢敦厚温柔型的,但看她贬妙玉时的那番口齿,显然也有她带刺的一面。 

   最引起我反感的一是她的自私吝啬,二是开诗社时那种霸道的口气。如果让她掌了权,绝不会是个省油的灯。别看她也曾经理过家,但那是临时代替凤姐行使职权,这个家不是她的,所以她不关心,一味逞纵下人。王夫人看实在不像样了,才把探春请出来。只有这位三小姐把这当成自己家的事,尽心尽力。    

可是曹公连袭人都不全盘否定,对这位大奶奶的描述更不会像我所说的那样惹人厌了。一旦厌恶一个人,对她的一切言行就会都看不入眼(这种厌恶与她的寡妇身份无关,毕竟她属于弱势群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