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平时看着很健康的人,也会发生猝死?

 Confucius365 2016-12-08

心源性猝死占七成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没有明确病史1小时内的死亡,最长不超过6小时。猝死时有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多是因为自身患有心血管疾病所致,如冠心病、心肌病等。这种心源性的猝死,约占猝死总数的70%。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以前没有心脏病的人,也会发生猝死呢?实际上,没有胸闷、胸痛症状并不意味着没有心脏病,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重,患者偶有胸闷、气短的表现,并未引起重视,进而未得到诊治,但是心脏病的潜在危险已经存在了。随着病情的发展,有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

压力大导致中青年人脑源性猝死增加

近年来,都市生活压力过大,中青年人从事的脑力劳动日益繁重,脑源性猝死的发生也有增加趋势。过度用脑导致大脑中枢对心脏调节能力下降或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导致猝死。压力越大,猝死的几率也就越高。

现在,中青年人在工作中要考虑升职、加薪,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房价很高,使得他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医生、IT业人士、教师等,都是压力大的人群,这些人猝死的几率相对较高。很多人靠吸烟、饮酒、熬夜上网、暴饮暴食等方式排解压力和焦虑,长此以往,肥胖、失眠、高血压、高血脂会接踵而来,而这些都是引发猝死的关键性因素。

季节交替是猝死高发季节

天气变化也会诱发猝死。每年的春夏、秋冬交替之际,都是猝死的高发期,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较低,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及外周小动脉功能在环境突然变化时,调节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温的剧烈变化而出现痉挛,因此在到了春夏、秋冬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容易出现猝死事件。

猝死虽然突然,但并非没有预兆,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下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以防猝死发生。

心脏:

1.心前区出现闷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2.心悸,也就是心跳很快;

3.气短、呼吸困难;

4.四肢浮肿。

脑部:

1.头晕、头痛;

2.剧烈呕吐;

3.半身麻木;

4.流口水;

5.肢体瘫痪、手脚没力气。

猝死发生后,周围的人该怎么做?

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猝死,其身边的好友大多会扑上去摇晃患者身体,掐人中,或者干脆大声哭喊,试图“叫醒”病人。事实上,这些都无济于事。

如果猝死发生,患者丧失意识,其身边人必须在第一时间拨打120,并确定救护车上配有除颤仪。临床上,及时使用除颤器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周围的人必须为他做有效的心肺复苏(非专业认识可能操作起来不是很规范,但也不能完全放弃,每分钟胸部按压超过100次,每一次使胸部下降4到5厘米以上),为他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心源性猝死,一直是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以其毫无征兆的发作常令人心惊胆战。

所以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在生活中要放松精神,保持心境平和,适当参加体育活动,避免竞争激烈的比赛;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要注意气候变化,天气炎热,出汗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容易出现血液浓缩,诱发心肌梗塞;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足够的睡眠,杜绝暴饮暴食。另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定期体检,对自己的健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