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情长文丨请为自己点亮一盏明灯

 叶离梦 2016-12-09

   请为自己点亮一盏明灯

                            福建中医药大学   林芳峰                  


我的家乡就在南方天山,美丽象山的山脚下,地处戴云山脉,风景秀丽,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乡亲们,秉承了大自然的敦厚朴实的品性,和睦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那时的童趣不是下河抓鱼摸虾,就是打着帮忙的借口在田间玩耍。“少年不知愁滋味”,我们大山里的孩子,没有玩具的诱惑,更没有攀比的私念,因为我们都是农民,都是一样劳动。 


小时候最企盼的就是长大,开始上了小学,老师们都是村里几个唯一识字的,校长是高考落榜的老先生,唯一的女教师是从县城过来支教的高材生。我们上的课本从我叔那时候起就没有变化过,课间也用家乡话传授知识,以致于我现在张口就被嘲笑。在父辈的那个年代女性是没有机会读书的,因为他们每天要照顾很多的鸡鸭牛羊。母亲就非常羡慕姐姐有上学的机会,总是对姐姐很严厉,而我年幼调皮,父母却不怎么约束我。在我看来,学习仅仅只是为了多认几个字,长大后还要看谁的力气大,稻谷收成才能好。



因为乡村的闭塞,没有太多与外界相通,我们仅仅是从课本或者长辈们口中听许多动人离奇的故事,而我们也没真正看过,但我们从长辈们身上学到了勤劳和诚实。在青春与时间的赛跑中我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同学大半都去打工赚钱,这也是我们成长后的第一个梦想。而我被县城的重点高中录取,我却不怎么开心,只记得录取那一天父母一夜未眠。开学初,父亲挑着棉被送我到了学校,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宿舍。“好好上学,钱我下次再寄过来”。父亲放下担子仍下这句话就走了。


高中三年因为课程的安排,我很少回家。父母亲因为农活,也很少来看我,总是把钱寄在在县城的亲戚家,每到周末我过去取便是。高中的学习都是很有计划性,大家都在为高考做准备,我也忘记了当初的青涩的自己如何度过。只记得高三那年,因为体质虚弱,得了荨麻疹,背部长很多的丘疹,奇痒难忍,高考后便自愈了。就这样在充实的学习生涯中,我顺利考上了一本院校。


很多同学报考了经济和教育专业,因为家乡缺医少药,看病都要翻过好几座山头,我从小就想着当一名医生。当我面临专业选择的时候。“有这个机会,你就去念医吧!”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父亲替我做了主张。母亲在一旁唠叨“学医费用要高出好几倍,时间又长;除了学费每个月还要生活费,我们家哪里付得起。”我知道母亲也是在为学费发愁,心里还是支持我的。村里面都流传一句话“送一个孩子上大学,不知道要多养几百头猪。”我明白父亲是为了我能成才,不畏自己的辛劳。



在九月收成的季节,开学初父亲在家门口又将学费数了一遍再交给我。“去学校要努力学习,不要贪玩”,父亲还是把我当做小孩一样嘱咐我。而这一次父亲没有送我,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


一个背包,一张车票,一张录取通知书。离开了养育我十几年的乡村。生活的精彩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归属在何方。但是无论到哪里,都要努力去争取,你的梦想不会因此改变。”我终于从山里走出来了,带着泥土的气息来到了富丽繁华的都市——“有福之州”。突然闯入这个灯红酒绿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校园充满传统文化的气息,步入校园,无不心潮澎湃。初识岐黄之术,憧憬五行阴阳。在入学第一堂课间我才明白,地域的差距竟如此之大。我毫不夸张得说,我生活在上一个时代。在我入校之前,未曾认真看过任何与医学相关的书籍。而班里的同学或能说出好几本医学名著或有从小中药治疗甚有家传几代中医。心中晦涩,除了常用的当归和参外,我既浑然不知,而家乡的几位中药,只知家乡口语我却不能用普通话形容。


或许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学习期间我却感特别吃力。高中老师都是以考上大学的目标教育我们,刷题,背诵。在大学期间一开始很难适应,我不懂什么是iphone4s,我更不懂什么滴滴打车。上课,我最害怕的就是小组讨论和上台解说,这种课程会让我脑袋一片空白,而同学们的知识如同涌泉一般,源源不断;而我吱呜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要表达啥。我会因为要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反复背诵已经默写下短短的几句话,到了讲台还是会因为紧张而词不达意。因为我书背得好,我还是顺利通过了基础课的考核,但是在这三年时间我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失去了对大学的憧憬,每日麻木穿梭在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中。



到了大四我才发现自己喜欢上中医才真正明白自己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那时候学校和医院很近,我都会抽出时间到国医堂跟诊学习。我选择跟一个老中医学习,老师病人非常多,跟诊的就我一个,老师很严格,很少和我交谈。而我初步临床,更不懂得如何辨证论治,就在抄方中加强对中药的记忆。就这样我跟了老师三月余,或许他看出了我学习的韧性,开始点拨我。“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治疗咳嗽的同时,不要光顾化痰,一定要记得宣肺”,我永远都记得戴老师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学中医就像蜜蜂采蜜一样一点一点积累,不能急于求成”,我不忘老师对我的教诲。通过临床才能正真明白《伤寒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微紧数,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汤主之”。老师每次看病时都会抽出时间指导我,一次我胃胀得难受,他开“白术10g,枳实10g,煎汤代茶饮”,服后腹胀大减,第二次跟诊,老师告知我这是《金匮要略》中“枳术散”,教育我好好巩固理论知识。因此我也走出了自己碌碌无为的阴影。



记得今年春节,去姑姑家时看见一大堆中药,里面有当归,金银花,菊花,连翘等一些家乡药材,我初步看下基本是寒凉之物,全部放在一起根本没有配伍,我就非常好奇问姑姑用来做什么,她说身体不好,后来通过母亲才知道,原来姑姑是因为建房子劳累过度,引起月经不调,我知道这药材不对病证,劝姑姑不再服用。我便根据老师的临床经验和课本的知识,加上舌淡苔薄,脉细弱。辨气血不足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嘱咐姑丈抓5帖煎服,再进补一只小母鸡,少劳累。后来打电话询问姑姑,月经已经基本正常。而如今,我回家很多邻居找我看病咨询,开始感谢父母亲支持我学医之路。



我时常在想,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充满着泥土的气息,有着一颗土里土气的心,是岐黄之术帮自己塑造了积极向上的我。我虔诚敬畏知识,贪婪地吮吸,我的头颅时刻低垂,作为岐黄学子,我时刻谨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文丨 福建中医药大学       林芳峰

编辑丨北中医东院联盟        刘   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