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下午,“众生·心生——戴少龙作品展”在位于杭州下满觉陇路26号的西湖画会拉开帷幕。展览展出了戴少龙30件近两年的人物作品新作,相较之前画作鲜明的现代风貌,这次展出的新作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戴少龙对传统的新领悟。
已近耳顺之年的戴少龙来自武汉,早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一直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踽踽独行,安贫乐道,是一位当今画坛不可多得的真正为艺术而生的中国人物画家。 他此次展示的30件人物作品表现的皆为众生之像,悟道的罗汉、朝拜的信徒、悠闲的村妇、羞涩的少女、文雅的高士、高贵的仕女,可谓包罗万象。人物造型浑厚夸张,大大的脸盘、高挺的鼻梁、空洞的眼睛、变形的体态,带有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人物的夸张与自由,同时画面的背景、人物的衣饰又带有中国本土特色,不离中国传统绘画之本。 他的作品有一个由众生到心生的过程,他的重彩人物画有着质朴的中国本土的泥土气息,近年来一直在寻找中国画的精神图象和话语符号,寻找一种“人文精神”,关乎人性的东西,通过画面中众生的神态、造型,来表现他所理解的生命状态的内在冲突,暗示着当下现代社会人们内心世界的某种倾向,表现人物的意念、幻想及无意识的生存状态,通过直观的画面来表现人物或丰富、或空洞的内心,实则是在追求一种艺术家的自由意志,抒发艺术家的主观感情,打破现有的中国画创作的固有程式,表现一种“主观化的客观”,他在解读自己作品的时候也提到:“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个体生命进入自由的审美状态,摆脱伦理规范和世俗功利的束缚,达到超越现象的精神自由。”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谢海与戴少龙相识甚久,早年在武汉时就来往密切,这些年更是彼此关照。在他的眼里,戴少龙看重绘事,自尊自重,不仅生活俭朴,对艺术风格的追求更是坚韧又独特,可谓踽踽独行,安贫乐道。 周韶华也曾表示:一向腼腆少语的戴少龙,内心却深藏对艺术的虔诚与悟性,有着以神法道的追梦。似有“神与物游”的终极追求。他在艺术上能有如此造诣,在于他不为物欲所动,也不为名利所惑,一心一意的走进艺术。诚如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
当天下午3时,在西湖画会二楼展厅举行了雅集座谈,座谈会由谢海主持,嘉宾泉子、莫晓卫、王犁、孙霖、吴东洲、罗方华、楼玉华、张利亚、邓晃煌、周明雍、孙健、成军、谢志荣、周高辉等及西湖画会章耀、陈经、余久一、金心明相继在座谈会上发言,大家谈及与戴少龙的交往,对戴少龙作品的思考与解读。
据悉,本次展览由西湖画会主办,西湖画馆、西湖书舍、西湖画丛协办,将持续至12月16日。
33cm×68cm,纸本水墨,2016年
33cm×68cm,纸本重彩,2016年
33cm×68cm,纸本重彩,2015年
33cm×68cm,纸本水墨,2015年
33cm×68cm,纸本水墨,2015年
33cm×68cm,纸本重彩,2014年
33cm×68cm,纸本重彩,2016年
33cm×68cm,纸本重彩,2015年
33cm×68cm,纸本重彩,2015年
33cm×68cm,纸本水墨,201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