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说话才能改变他人想法

 老刘tdrhg 2016-12-09

市政厅成员卡尔·贝克尔(Karl Becker)在第二场大选辩论中选择结尾问题时,我惊讶地发现,他用了我上周在网站openquestionforum.org提交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指出对手优点的做法太幼稚,简直是幼儿园级别。但行为科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改变别人的想法经常是不可能的任务。多数情况下劝人不成反惹祸,原本对立的观点之间鸿沟愈加扩大,双方甚至可能恶语相向。人们想象中,21世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理应认真研究证据,及时调整观点。但行为科学研究显示,争论中引用的事实和证据越多,多数人会越想争辩,和解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这种现象有很多叫法:确认偏见;动机性推理;还有逆反效应等。一些早期的动机性推理研究显示,持不同观点的团体看过同样的视频后,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不过卡尔和我采用的是一种名为“肯定效应”的策略,这可能是唯一能将顽固的观点稍微软化,包容灵活讨论空间的方法。下面我来介绍这种策略以及具体如何实施,在政界、办公室和讨论中都可以应用。

我们对某事形成观点后,就很难毫无感情不注重意义地理性分析。通常所持观点代表着我们的身份、信仰,以及所处的人群。如果有人提出批评,或是质疑你的信仰,潜意识层面你会觉得他们在挑战你的身份,大脑会自动准备好迎击对手攻击自尊。

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布兰登·奈汉(Brendan Nyhan)和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的杰森·瑞弗勒(Jason Reifler)是两位长期研究该效应的学者。他们发现如果称赞别人,人们在改变观点方面会更容易接受。在最新实验中,奈汉和瑞弗勒再次发现,“肯定效应下,人们遇到存在争议的观点时,处理不一致的信息会更容易,获得肯定后拒绝承认事实的冲动会减弱,如若不然他们会将事实视为威胁。”

德鲁·韦斯滕(Drew Westen)和领导的科学家团队专门研究,人们面对可能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时大脑作何反应。他们发现大脑中心与情绪、冲突、道德判断、奖励和愉悦相关的部位异常活跃,而与理性思考联系最密切的部位几乎没反应。

所以身份和信仰受到威胁时,大脑就会警告新的矛盾的证据可能造成痛苦。与此同时,当我们否认面前具有威胁的证据时,大脑会发出奖励的信号。所有这些都是改变观点时遇到的强大阻碍。

丹·可汗(Dan Kahan)在耶鲁大学负责文化认知项目,他也在研究这种现象,他认为要想向前推进唯一的方法是“解脱”。文化认知是通过编辑巨大的信仰和世界观网络,从而了解人类的方式。如果外来观点威胁到原有世界观,你立刻会否认。只有将证据与身份拆分开,思考才能有进展。

通过应用研究成果,对立组织沟通时首先肯定对方(说些好话,至少也得准备好说好话),就事论事不掺杂对身份的考虑,会进展良好。

有时幼儿园级别的问题也可以很强大。(时青靖 | 编辑)

克里斯托弗·格雷弗斯因在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荣获最新一期洛克菲勒基金会Bellagio Resident,他同时担任奥美公关全球总裁,公关委员会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