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南北战争 北军制胜新探

 cat1208 2016-12-09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篇章,战争最终以北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大多数人都将胜利归结于将领的杰出指挥或某场具有转折性的战役。然而胜利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血拼肉搏,技术、通讯、后勤、人心等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正是这些火线背后的较量,最终决定了这场关乎美国未来的战事。从多个角度看,内战是一场现代战争,也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深入美国后打响的第一场战争,这就值得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革新。


南北战争斗争场景


新式武器的使用

1862年,内战进入高潮阶段,南北双方陷入了一场关乎美国未来的苦战,一种新式武器将这场战争带入了可怕的僵局,造成了始料未及的大规模人员伤亡。

在伊利诺伊州的一家冶金铺中,熔铅踏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一种致命的破坏性原料。熔铅所铸的子弹被称之为米尼弹,小块未加工的铅就是造成前所未有伤亡的罪魁祸首。米尼弹发明于法国,重一盎司,直径0.5英寸,每人每小时可以铸造3000枚。每一发这种不起眼的子弹,都可以在眨眼间洞穿人体。随着战事的发展,南北双方对这种致命子弹的需求日益高涨,由此导致一个全新工业部门的兴起—专门为前线输送米尼弹。其中,北方共铸造了5亿多枚米尼弹,用于200万支步枪。


米尼弹

双方都大量装备线膛武器,因而步枪的上膛速度将直接决定对方的生死。与传统武器相比,北军新式步枪重新上膛速度是传统武器的八倍,上膛时间更短。装上火药,将子弹塞到底部,然后就可以射击。新式枪管内壁的凹槽,即装膛线,让子弹旋转着射向目标,准度和射程的双重改进使其更加致命。一枚米尼弹击中人体后,子弹尖头变平,骨头被击碎成尖片,对肌肉和组织会造成更深的伤害。外科医生西奥多·戴蒙描述过米尼弹这类武器造成的可怕伤口:“米尼弹对长骨造成的骨骼粉碎、破裂、撕烂等冲击触目惊心,令人胆寒。”通常情况下,被米尼弹击中只有死路一条。即便有了米尼弹这样的科技优势,双方军队仍然采用传统的兵法战术,这让战争尤为惨烈。现代科技与传统战术的结合导致伤亡数字十分惊人。双方军队直接正面交锋,并维持各自的战线,而米尼弹的精确射程约550米,足以轻易贯穿两军间隔。后果是灾难性的,战死率相比之前的战争大幅度上升,整个战场就像经历了一场大屠杀,伤亡数字巨大。南军士兵亚历山大·亨特写道:“一个人趴在地上,身体几乎分成了两半,另一个人中弹时还正在瞄准,一只眼还睁着,而另一只眼睛已经闭上了,胳膊伸出去的姿势还在握着步枪,而步枪则躺在他身边的地上。”截止北方获胜之时,双方合计阵亡人数超过60万,占当时美国人口的2%,按比例推算,相当于现在的600万人。

 

后勤补给之战

18628月,开战已逾一年,罗伯特·E·李将军领导的南军,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进攻对象是弗吉尼亚州的北军。李将军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并在墨西哥战争中久经历练,他在战场上的高效率一直为人称道。1862年,南军在布尔溪第二次战役共歼灭了超过1700名北军,士气高昂的南军准备在他们的故土上大战一场,并时刻准备着捍卫南方独立。


罗伯特·E·李将军

然而南军低估了这场战争的性质,也低估了他的对手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当时林肯正在谋划一场全新的战争,而南方的对手们却对此全然不知。

此时北方一列列满载的火车正飞驰南下给北军带去生力军和给养。北军乔治·班尼迪克中尉在家书中写道:“我们被塞进运货车厢,驶出这座城市,车上除了我们团以外,还载有600名军人以及34节装满补给的车厢。”铁路是此战中林肯的秘密武器之一,这是总统直接下令进行的调度。25000名新兵被送往1200英里以外的南方,如果通过公路,需要两个多月,而通过铁路,只需要7天便可到达目的地。自19世纪30年代开建以来,美国的铁路设施渐渐地将触角延伸到了全国各地。林肯意识到这将改变军队的调度效率,他和铁路拥有者达成协议,将北方铁路网纳入政府管辖,这使得铁路也成为战争武器,军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行军速度所限。更重要的是后勤供给直接通过铁路从北方源源不断地输往前线,繁忙的路线每天要运输800吨补给,相当于85节车厢的货运量。林肯手中掌控的北方24000英里的铁路线成了他的杀手锏。南方拥有的铁路网则小得多,战争初期只有9000英里,并且一直为私人所有。战争持续的四年中,北方新修了4000英里铁路线,而南方只新修了400英里,铁路物资供给协调的问题给南方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南军离“首都”里士满只有30英里,但是1863年冬,落后的铁路运输却使弗吉尼亚州的南军陷入饥荒。虽然南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但他们却因为缺乏充足的后勤供应而无法发动致命的一击。

1864年,战争仍处于僵持阶段,林肯竭尽北方工业之全力发动最后一击。当时由北军将领威廉·谢尔曼带领部队由查塔努加一路攻至亚特兰大,他下令不计任何后果全力以赴:“我会让这场战争要多残酷有多残酷,南方一日不求饶,我一日不罢手。”谢尔曼的进军获得了内战以来最强大的后勤补给。谢尔曼深知想要对付南军必须倾尽所能,他不仅将己方补给运输线发挥到极致,更是将南方的补给线逐个击破。北方的运输线每天补给20万颗子弹,而整个南军则在战场上食不果腹,弹尽粮绝,甚至连皮靴都没得穿。谢尔曼把这称之为全面战争,这种焦土战术成为了现代战争的标志。最终亚特兰大被围困,迫使南军放火烧毁了自己的弹药库。谢尔曼采用的全面战争战术取得成效,占领亚特兰大后,他继续前行,发动了此战中的最后一次进攻——“进军大海”。在佐治亚州,62000名北军所到之处留下了一条整整60英里宽的破坏带。从亚特兰大一直到萨凡纳海岸,南军补给线被切断,村民被洗劫一空,庄稼被付之一炬,有军事价值的物品悉数被毁,不到六个月,李将军就代表南军递交了投降书。


南北战争李将军投降

 

工业的力量

林肯意识到,获得胜利的关键,不仅要解决铁路运输的后勤补给问题,还需调动北方的一切工业力量作为战争的强大后盾。战争时期,北方的服装产量翻了一番,甚至连草粑制造商都开始生产利剑。与此同时,战争期间美国专利品数量增长了一倍,制造业、技术产业以及基础设施使得美国的军工产业面貌焕然一新。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成为战争的强大后盾,在之后的一战和二战中,美国都采用了这种调动工业力量的战略。

在与白宫一街之隔的建筑里有一个小房间,它是战争时期北军的作战指挥中心。小房间中央,一个简单的装置改变了这场战争的作战方式和获胜途径,这就是电报。1844年发明的摩尔斯电码使电报成为了美国最早的大众通讯工具,它迅速的编码和以点线构成的基本系统对于发送简短的战时信息很有帮助。就像今天的电子邮件一样,发送和转录消息只需要几秒。而南军的传令骑兵则需花费数日,快马加鞭数百英里才能将信息送达。全国50000英里的电报网意味着北军的通讯几乎可以瞬间完成,电线杆和铁路线并排延伸,使得这个广袤国家的距离在缩短,由此改变了这场战争的本质。战时信息和决策能够以光速在各地来回传送。林肯马上意识到电报作为战争武器的潜力,他坚决要求安装直通陆军部的电报线路,并迅速采取行动将联邦内的所有电报传输设施都划归军方控制。这个电报办公室作为当时的中央枢纽,林肯在这里组织、指挥战事,军情繁忙之时甚至直接睡在这里。北军的电报网延伸四面八方,将各处采集的信息情报反馈到林肯和他在华盛顿的指挥官们手中,这将全局性的战略视野和前瞻思维融入到他和北军将领们的指挥战术。林肯得以随时跟踪即时战况,而以往的指挥官都未能做到这一点。

1862年春,李将军的部队逼近华盛顿,林肯便用电报直接向将军们下令:“班克斯将军的位置已经暴露,因此当务之急是解除其指挥权,你们现在直接听命于总统,立刻移师哈里斯堡,迎战杰克逊部,务必即刻出发。”最终解决了围城的燃眉之急。整个南北战争期间,林肯从这个办公室发送了约1000份电报,但南军指挥官们从未意识到电报的潜力。这也意味着像李这样的南方将军只能在没有全局战略观的条件下指挥作战。

 

战地医疗革命

随着战争的继续,北方的战争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工业、通讯、供给线路、兵力火力都被调动,并向南军发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攻击。而南军坚信他们是为正义而战,负隅顽抗,拒绝投降,因此死亡人数不断攀升。1862年的安提耶坦一役中,6000名士兵阵亡,17000名士兵负伤,死伤人数是二战时诺曼底登陆的四倍。巨大的伤亡催生出一场战地医疗革命。内战时期军队外科医生实施的手术四分之三为截肢,外科医生威廉·沃森在所写的信中记录了当时战场上的工作状况:“前天我一共做了14台截肢手术,一刻也没有离开手术台,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算起来我起码做了50台截肢手术,很多士兵只是关节受伤,却只能做截肢手术。”当时的麻药是乙醚和氯仿,即使从枪口下逃生,伤口感染也会致命。坏疽是最致命的杀手,由于隔绝了氧气,伤口成了梭菌理想的滋生地,这种细菌释放出来的毒素破坏组织结构,紧随其后的便是死亡。据估计,内战时期共进行了6万次截肢手术,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参与过的任何战争,死于伤口感染和疾病的士兵人数是死于战场的2倍。空前巨大的伤亡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战地医疗。

照顾士兵们的健康对于提升部队战斗力与枪支弹药的供给同等重要,大量的妇女志愿加入战地护士队伍。克拉拉·巴顿就是其中之一,她未经训练也不拿酬劳。她提出的处理伤员方法非常简单,但实际效果却是革命性的:她坚持要求随时为伤兵提供干净的绷带,急救时要先辨认出伤势最重的士兵。内战期间,20000名女性报名成为护士,克拉拉·巴顿后来创办了美国红十字会。

内战带来一系列创新,奠定了如今战地医疗体系的基础。溴的发现使得军队卫生水平大幅度改善,这种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产生坏疽的细菌滋生,因此,近四分之三的伤兵得以幸存下来,继而投入战斗。战争末期,坏疽已是鲜有发生。

 

争取民心军心

战争持续拖延,短期内休战希望渺茫,林肯不得不改换另外一条战线—争取公众支持。便携式照相机的普及第一次让血淋淋的战地照片得以传进千家万户。尽管这些简易相机无法捕捉震撼的交战场面,但却能够重现战时鲜血淋漓画面。多达1500名战地记者纷纷涌向前线,他们带回来的照片向广大公众出售,价格仅为每张25美分,前线拍摄回来的照片让民众意识到,这是有史以来杀戮最多的战争。不断壮大的美国传媒业大量生产这些照片转印的木刻简画,超过200名记者参加了战事报道,发稿字数总计超过一亿。


亚伯拉罕·林肯总统

战事仍在拖延,林肯下决心要结束战争。186311日,林肯发表宣言,废除南方各叛乱州的奴隶制,借助电报,消息迅速传开:所有被奴役者从此重获自由,直到永远!受到林肯解放奴隶宣言的感召,非裔美国士兵纷纷加入北军。战争结束时,北军人数达到将近20万。北军詹姆斯·布朗特将军这样描述他们的作战能力:“我从未见过像黑人军团这样的战斗方式,他们作为士兵,在各方面都优于我带过的任何一支部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北军成为了保卫自由之师,以终结奴隶制为己任,这是一种作为战士的尊严感。

内战最终在1865年以北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尽管南军决心巨大,但囿于物资转运设施方面的不足,难以与北方强大的战争机器抗衡。北方的军事工业中心、不断扩张的铁路、电报网络、战地医疗的革新、对民心军心的争取都是胜利的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刊载于《军事文摘》杂志2016年第11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微信号(mildi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