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117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相信每一位中医大夫的手机微信里,都会有很多朋友、同学和患者咨询病情。在获得各种解答之余,有谁了解大夫辛劳服务背后的酸甜苦辣吗?(编辑/瓦力) 微信咨询有无奈 作者/项光烨 前几天,网上流传着一篇描写患者咨询给医者带来无奈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很现实。笔者作为一位中医大夫,对此深有感触,因为关系比较好的亲戚、朋友、同学……都加了微信,每天都会有咨询的信息。 “项,我腰疼,是不是肾虚?吃点六味地黄行不?” “项,我姑娘最近咳嗽,吃点啥?” “项,你看我脸上长的这是啥,该吃点啥……” 在耐心解答之余,我想对所有来咨询的人说:你们知道吗,中医是需要望闻问切的。每次患者一走进我的诊室,患者的面色、语气都将成为判断病情的依据;之后是问诊、号脉、看舌象,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处方的正确性。所以,有问题直接找身边的中医大夫更稳妥,这是您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医生的尊重。 有些患者,来就诊开了汤药,才吃了一两顿,就把吃完每顿药的反应发过来,问:药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我只有一边擦去“脸上的无奈”,一边解释说:吃了中药,多少都会有变化,有好的也有您认为“坏”的。可是您知道吗,您所认为的“坏”不一定是真的坏;您认为的“好”也不一定是真的好。有些看似变“坏”的情形,是服药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是在帮您把疾病排出体外。 还有患者拿着我的方子说:“项大夫,您这方子里有肉桂,之前一个大夫给我开的方子也有,我吃了上火……” 但您可知道:肉桂用对了可以有泄火的作用。 每一味药在不同的方子里意义不同。 同一味药用量不同,作用就完全不同。 同样几味药组成的方子,可以剂量不同、功效不同、方名不同! 所以,如果信任一个中医,请不要在没吃完他的药之前就疑神疑鬼!因为,给您开出的每一味药,都是经过认真斟酌、思索的劳动成果。养生堂里学来的中医知识是不能直接指导临床的。 在门诊,还常有人直接拿着一个翻拍来的方子问:“项大夫,你看这个方子我能吃不?” 我想说,中医的辨证方法有很多,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每一种方法开出的方子完全不同,甚至整张方子没有一味药是一样的。我没办法用自己的辨证方法去冒然评判别人的处方是否适合你。 打个比方,如果您是A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我问您:“今天开车跟人家剐蹭了,能赔我多少?但我是在B保险公司买的保险。”您怎么回答? 我还想说的是:西医是医学,中医也是医学,甚至比西医更科学,它不应是每次聚会聊天时增添娱乐的由头。既然大家不能接受一名西医大夫在饭桌上动手术,那为什么一定要在吃饭时伸出手来要求中医给号脉呢? 而且,中医大夫在辛苦工作、脱下白大褂之后,也需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在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回答各种咨询时,父母却在向我隐瞒身体的不适。因为他们心疼女儿,想让女儿在不上班时能多歇一会。 多少次,我那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妈妈,在医院里住院好几天,病情稳定了才告诉我。 上次工作忙,妈妈对我说:“我没事,挺好的,最近先不吃药了,你安心工作。”可当我坚持给她开了药,病情明显好转时,她却欣喜得像个孩子一样,立马打电话向我报告! 唠叨了这么多,我不是在抱怨,也不是在拒绝,是在呼唤尊重!因为离开诊室、脱下白衣,我看病的感觉真的会不同。尊重医生就是尊重您自己的健康。
I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