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洪才:中国该如何发展应用技术大学

 ccj2005 2016-12-10

1999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一批新建本科院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从而大大扩充了本科教育队伍。然而这批新建本科高校却面临(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失调)的难题。它们虽然具有多年的高职高专办学经验,然而对于发展本科教育而言却是严重不足的。它们对于本科教育发展定位也是不清晰的,所以在向学术型发展还是向应用型发展上是举棋不定的。往学术型发展似乎要重复传统本科教育发展老路,这对于它们而言似乎是不可取的。往应用型方向发展又该如何进行呢?这正是一个抉择难题。在国家出台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后,一种声音是主张它们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转型发展,但如何实现转型又需要进行探讨。为此,必须探明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意义所在,继而探讨转型面临的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什么,进而探讨如何具体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转型。

一、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

客观地说,明确提出我国将有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将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一个大喜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类型单一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有千余所普通高校,如果它们不分大小、不分科类、不分基础都一股脑地向学术型方向发展的话绝非一件幸事。然而在(升格)驱动下,不仅普通高校,即使职业类高校也希望自己往学术型方向发展,似乎学术型大学才是唯一出路。所以,许多标榜职业高校或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并非完全名副其实,它们都在向学术型大学这一狭窄的轨道上挤。如果看一看各个高校对教师的晋升标准要求就可以窥见一斑。再看看课程与教学要求以及对教师的招聘要求都可以发现,似乎学术性是唯一标准。也许主管部门对大学的评估标准是这一切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因为没有人敢否定评估的指挥棒。但这样的发展趋势怎么能呼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呢?怎么能够呼应社会对大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要呢?怎么能够顺利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需求呢?这种态势必须改变,一个可行策略就是明确规定某些高校向应用技术方向发展,避免它们都走上学术型大学这样的单一轨道上来。

众所周知,我国在1999年之后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一增长持续了近10年之久,这一高速增长使我国迅速获得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的地位,也迅速地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且在一批发达地区开始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行列。这一成绩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之后所带来的忧患颇多,首先是面临质量滑坡的危机,因为教学条件、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不可能完全与规模扩展同步进行,而且滞后性非常突出,其次是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迅速膨胀,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再次由于办学类型结果比较单一,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就造成了大量的学非所用,导致了大量的无效投资;最后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管理出现了简单化、机械化甚至官僚化情况,从而引发了高等教育内部的危机。人们在看到高校论文发表不断攀升的过程中而科研伦理、科研素质却不断下降,论文泡沫现象越发严重。特别是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蔓延,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最终,这些现象导致了外部控制加强,高校的行政化现象出现,从而使人们呼唤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呼吁高等教育从控制走向治理。

这些都说明规模扩展不能自动带来质量的提高,如果不能善加控制和引导的话就可能带来质量的严重下降。如果高校“一窝蜂”地朝一个方向发展的话,那么质量下降也是必然的。为了确保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就必须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体系,使不同的高等学校都具有一个合理的发展定位,建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合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其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对于扩招后新建的本科院校而言,他们尤其需要具有一个明确、科学的发展定位,不然它们将走向传统本科的发展道路上去,因为他们缺乏探索新的高教模式的能力,他们只能模仿过去的本科院校。而传统本科路线是不成熟的,也面临改革的挑战。与其让这些新建本科院校自我摸索,不如为它们确定一个总体办学方针,引导它们向一个新的办学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尽快地使他们摆脱发展徘徊的局面。

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在应用技术大学上,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都是从高职高专升格而来,他们在发展应用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虽然在学术水平上比一般高职高专有所进步,但要办好本科院校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但其发展重心显然不应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是应以学术带动应用发展。如果高职高专培养的是一种技能型的人才的话,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培养一种技术型人才,特别是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而这部分人才是我国经济在发展转型之后最迫切需要的人才。因此,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不仅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结构上的不足,同时也弥补了社会上应用技术人才的不足,从而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大有可为。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一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学界的一个共识。早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初,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就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发展的主张。可以说,这一判断具有预见性,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反思的结果,也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一般趋势的预测。众所周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出现极大的分化,而以学术为兴趣的学生占人群总数的比例将越来越低,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口将占绝对多数,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照顾到这部分学生需求,否则高等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是马丁·特罗的预言,随着入学人口的变化,高等教育结构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变化也是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我国经济要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就需要数以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提出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一次科学决策的尝试

必须指出,我国在1999年之后新建大批本科院校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教育机会的需求,而且在客观上确实推动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特别是实现了量的跨越。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发展课题,如:如何处理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如何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如何完善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管理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一直存在的,而在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出现后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对这部分新建本科如何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确实在考验着高等教育决策者的智慧,这批新升格的本科院校面临办学历史短、学术基础浅等突出问题。要追随传统的本科高校发展路径显然是不实际的,而要它们进行独立的自我摸索则代价是非常沉重的,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一种新的发展政策,引导它们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发展可谓是一个科学决策。

大多数新建院校都有进一步升格的冲动,希望自己未来有朝一日也变成研究型大学,所以开始在提升学术方面下工夫,毕竟这一路途是漫长的,很难迅速取得实效,因为学术积累并非单纯的资本投入的问题、更关键是学术声望的积累,可以说,它们要走学术发展路线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选择。在我国有这种升格冲动不足为怪,因为传统的资源分配体制更加青睐于研究型大学。但这种冲动对高等教育自身而言是灾难性的,因为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很长的时间内都难以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为了避免这类新建本科院校走传统本科院校发展老路,就急需为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指明发展方向,从而避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从而既能有效地避开与研究型大学的竞争,同时也能够把过去积累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就是一种既区别于学术型高校又区别于职业型高校的第三条路线。

选择应用技术大学就属于第三条路线。首先,他们具有长期的高职高专的办学经验,具体表现在他们比较了解生产实践的具体需要、与企业等有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为他们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其次,他们在为“升本”做准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术基础,从而超越了传统的高职高专水平,因而也不会再重复过去的高职高专路线,但可以走通过学术促进应用技术开发和发展的路线。再次,这一办学方向能够与学术型高校进行明确的分工、因为学术型高校的重心是面向基础科学方向发展,目标是追踪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不把重心放在应用技术方面,这样就为新建本科院校实行,“错位竞争”提供了时机。最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人才和产品需求非常急迫,这就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就国际经验而言,德国在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具有科学的发展定位和良好的办学机制:一方面可使其避免与学术型高校的竞争,同时也避免了与职业技术院校的竞争;另一方面它通过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其具有可靠的实践师资来源,并保证了有充足的实践实习场地,从而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就业找到了很好的出路,这样就使其办学具有良好的质量保证,从而能够使毕业生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进而也为此类大学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必须解决的几个现实难题

虽然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对于高校办学结构调整是有利的,对于改善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也是有利的,但不可否认,要真正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难题,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其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关于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内涵不清楚的问题。目前,应用技术大学仅仅是一种发展方向,并无非常具体的内涵,因为人们还不清楚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办学标准才算是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最适合哪一类高校发展?比如是对于自然科学类型的高校比较有利还是适用于全部的新建本科高校?如何来衡量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是否成功?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的鲜明标志是什么?特别是在进行办学水平评估中,它与高职高专的区别在哪里?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在哪里?

发展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领导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转型发展的急迫性,他们中不少人仍然抱有很大的升格梦。虽然有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学校发展处境、并且能够迅速地从升格后的喜悦中清醒过来、但发现新的发展道路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他们知道、升格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而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才是根本;但受“重学轻术”社会风气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在对走应用型发展道路上仍然举棋不定。包括一些已经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高校,他们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们一方面希望在国家鼓励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政策中获得更多实惠,另一方面也担心应用技术大学是否是一个长久之计。如果不打消这种顾虑的话,那么他们在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方向上就是三心二意的,甚至希望有朝一日再度转型为学术型大学。显然,这种顾虑与应用技术大学内涵不明晰有直接的关系。

发展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第三个难题则是办学体制的封闭性,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最难以克服的障碍。办学体制的封闭性指办学实践与社会需求是割裂的,因为教育缺乏联系社会需要的直接机制。受计划体制影响,教育部门基本上关起门来办学,从而与市场需要严重脱节,不能主动反映社会发展要求。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赋予大学以充分的自主权,但这与传统的集权管理体制并不相容。封闭性办学模式导致了教学内容上重学术轻应用,在师资来源上重学历轻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上越来越形式化。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必须打破这种封闭式的办学传统,必须实现办学者与社会需要直接结合,为此就需要办学体制创新。

发展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第四个难题则是办学定位问题,即应用技术大学究竟是一种新的办学类型还是一种新的办学层次?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从而不能简单地回答。如果说它是一种新的办学层次,那么它就是在弥补传统办学层次分化不足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从出生之日起就拥有了比高职高专高一个层次的身份,但这主要是从学历方面而言的,而这种地位优势还没有获得市场确认,因为市场承认才是最终承认。如果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层次仅仅停留在本科层次的话,似乎其办学动力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如果它的办学层次也可以达到博士层次的话,那么,它就可以自成系统了,它与其他高校区别就不再是层次上的了,而是一种类型的差别。但作为一种办学类型,它如果向上延伸就会与学术型大学趋同,向下延伸就会与职业院校趋同,那么它的独立性就成为了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层次与类型的悖论现象。

最后,发展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最直接难题就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大学领导人。这批领导人需要有魄力、有能力、有信心,能够领导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发展,需要他们能够主动与企业合作探讨新的办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的用人体制,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人才流动;能够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信任而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如果他们不具有这些能力,而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发展,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四、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走向技术发达时代的必然选择

尽管人们还无法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标准做精确的描述,但应用技术大学的宗旨是确定的。所谓应用技术大学,就是与科学技术大学相区别或相对应的大学类型。科学技术大学具有探讨科学原理的使命,技术发展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换言之,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原创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目标指向是实现重大的科学技术的突破。而应用技术发展方向是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是对现有的技术成果的具体应用,更加针对现实的需要,如此,它在教学内容上就更加侧重应用性技术知识,在就业方向上更加适合一线的技术生产需要,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非常低,许多成果的发表之日也是其生命终止之日,因为他们缺乏应用价值,与生产和生活需要太过脱节,所以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什么会如此?关键在于我国高校科研更注重学术性,较少关注应用性,而且也缺乏主动与实践联系的机制,所以,许多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论推演或实验室阶段,无法进行“中试”并走向生产阶段。可以设想,如果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理论的,而非来自实践需求的,就不能指望它能够解决实践问题。但在“论文GDP”的驱动下,这种科研模式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这也是“路径依赖”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推动应用技术的发展就需要寻找新的路径。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可谓是找到了这一路径。

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其科研指向必然要与传统的科研模式区别开来,必须以第一线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研究指向。不仅如此,教学内容也应该是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换言之,科研内容也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学与科研是相互结合的。当然,办学水平的评价也是以实际的实践问题解决作为中心指标的。可以说,没有与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或者说不了解实践中需要什么,就不可能为教学提供合适的内容,就无法培养合适的师资,也不可能为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合格的人才,那样的办学就是整体无效的,因为它没有回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没有把发展应用技术作为大学的核心目标。

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即办学水平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来进行,特别要把毕业生受市场的欢迎程度来作为自己的鉴定标准。如果毕业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追捧,那么办学就是成功的;如果不受市场欢迎的话,办学就是失败的。受市场欢迎的毕业生必然是那些能够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现实问题的毕业生,他们当然是接受应用技术知识和能力系统训练过的毕业生。高校的办学观念应该转向以市场评判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变传统的以行政评价为中心的模式。换言之,只有适应市场需要的大学才是好大学,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大学就要被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唯书”“唯上“而不“唯市场”的办学观。可以想象,如果办学基本观念不转变的话,办学目标、办学机制、办学结果就不可能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水平必须交由市场来评判。不能经过市场检验的办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为此,人们必须切记,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绝不是为了更换一块标牌,而是要进行思想观念、办学机制的转变,特别是要进行政府、大学、市场之间关系的调整,如果对此缺乏系统的设计,那么,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可能仅仅变成一种时髦的口号,仅仅变成掠取资源的一种手段,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社会对应用技术人才需求满足无实质上的意义。


原文发表在《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6期第8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