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
2016-12-10 | 阅:  转:  |  分享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它注重效率、等级,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人力资本学说认为劳动者应尽可能地适应工作场所及企业领导层的要求,把人看作是一种可通过教育来提高价值的资本。人力资本这一理论对职业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但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就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提高。培养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并结合经济学领域的供给与需求,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改革供给与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术培训,在步入知识经济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国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应该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培养适应可持续性发展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对教育系统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并要求对职业教育进行多方面的变革。改革需要考虑到学校、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目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力资本理论站在经济的角度考量人的就业问题,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是关键动因。对于求职者来说,其具有人力资本属性的关键是其具有“可雇用性”,这种“可雇用性”正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等形式而获得的就业能力。因此,人力资本理论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西奥多.W.舒尔茨(T.w.Shultz)是从探索经济增长之谜而逐步踏上研究人力资本的道路的。他认为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并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人力资本。而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被认为是现代经济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本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为教育投资。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广义的物质资本包括物化的资本,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等,还包括虚拟资本,如有价证券等。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耗费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这一论点把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等同,提倡将人力视为一种内含于人自身的资本——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盛行,目前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人力资本发展战略与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受其影响,教育理论界的“人力资源”学派提出一套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要求学校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长期性的人力需求预测,提供一定数量训练有素的人力储备为经济发展服务。在教育发展战略上,这一学派主张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直接增加专业人才的储备”,即所谓的“教育学上的人力资源说”。由此提出了在学校增加职业课程,进行专门职业培训的概念,产生了开办职业学校以完成社会人才储备的新理念。



二、职业教育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就目前来看,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同供给与需求关系失衡有着很大关系。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上。这种结构性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是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济的首要因素。在探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问题上,很多研究者并未将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作为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看待,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就业指导“个体相关技能掌握”求职心态等因素上,即使关注到供需矛盾,也多是据此指出学校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上的不合理性,并提出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策略等加以改善。

从表面上看,造成这种结构性供需失衡确实是学校招生计划与劳动力市场信息脱节造成的后果。但若进一步分析会发现,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院校服务于两个市场:其一是用人单位,其二是培养对象,即学生群体。学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之前首先要解决生源问题,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多为自筹或者靠收取学费来维持运转,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喜好问题。而对于专业的选择,缺少社会经验的学生往往趋于理想化和感性化,不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这种供需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供需角度看,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学校如何吸纳发展所需的资金;二是学校如何成功引导学生群体进行理性的教育投资。



三、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取自于经济学,它认为社会从对人的投资上得到收益。例如,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把人训练成更具生产力的人。从这一理论基点出发,教育使人变得更有价值,使他们个体得到更多的收入并为国家总的经济产出做出贡献。例如我国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为了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生产力。人力资本理论的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的意义为:

1、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和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力新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类型,所以其对国家的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需要批量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正是专事培养这类人才的教育类型。

2、为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必须适应多元化的工作场所。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人才,他们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务性人才。其中实践部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比例,这就要求学生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所以学校需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工作场所。当然,企业的要求代表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所以学校在对职业学生的培养上也必须考虑到企业的需求。

3、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多样的基本工作技能。

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有过这样的表述:“盖职业教育犹是实用教育也。”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时一定要获得基本的工作技能。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贯彻实用的原则,学生获得多样的基本工作技能是其实现人力资本的首要原则,通过以实用为原则的职业教育的培训,完成社会对人才的投资,以提高人的技能来实现增加社会生产力的目的。

4、职业教育具有普适性,社会需要的是所有劳动人民的积极参与。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材,社会无不学之业,国家无不教之民,民众无不乐之生”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都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并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因此,大众性应是职业教育具有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少数精英的培养,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淘汰掉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虽然也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决不限制任何人的个性发展而必有益于个性发展,因此不排斥精英的培养,但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而是致力于人人“学会”,人人成功。这一点是与传统的精英教育所完全不同的,由此就其社会投资和人力产出而言,职业教育比传统的精英教育更适宜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大众劳动者。因为我们社会需要的是所有公民的积极劳动。人力资本学家所定义的劳动本质上是人为了创造经济利益需要所做的一切,劳动者应当尽可能地适应工作场所及企业领导层的要求。它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本,如同土地和机器,认为他们是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有价值的资源,可通过教育来提高价值我们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有分析地借鉴,并结合我国国情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人力资本理论要求职业教育的改革应为一系列的受益者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企业雇主、纳税公众也包括学生本身。



三、由人力资本理论引发的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1、职业院校是为社会专门培训专业劳动力的机构。

通过职业学校的培养是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要发展的更好,就要为年轻的劳动者提供多样的技能训练,包括逻辑推理技能、计算机、人际交际技能以及特殊的工作技能等,使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适应能力。

2、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确保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除了理论性、基础性的课程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企业订单培养的方式和其他特定的教学培训方式来实现。职业学校前期的努力,能够为直接从职业学校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带来最大程度上的便利性和更快的适应性。职业院校应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当然,这就对职业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职业院校实现实验室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仿真与模拟的结合;平面与立体的结合,最终实现由单功能向多功能和一体化的转变。

3、企业可以为职业教育的项目提供建议、指导和反馈。

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能即刻上岗,那么企业就是最大的受益方。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项目的参与,可直接参与相关课程设置、对学生成绩的评判等,或者由学校定期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企业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学金用于鼓励学生的学习。同时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可以适当改变现有的评价模式以适应市场的用人需求。例如:德国双元制的考核就是由行会或用人单位来完成的,学校与企业不能单独考学生。这是适应德国国情的考核方式,但如何更好地将其移植在中国职业教育这块沃土上确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直接影响着人才需求结构,市场的缺口不是精英,不是通才,而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强调适应,强调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综上所述,虽然人力资本理论为我们今天职教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人力资本理论来自西方经济学,如何更好地将它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何将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目前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候晨.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教育改革[J].龙岩学院学报,2007,(2).

[3]罗三桂.高职生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的矛盾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4]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5]刘微.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献花(0)
+1
(本文系一剪梅87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