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治理背景下探索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路径
2016-12-10 | 阅:  转:  |  分享 
  
教育治理背景下探索农村中小学德育发展的路径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引发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务届关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探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而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是基础德育工作的主体,也是存在问题突出,影响面较大的部分,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本文力图在教育治理这个大背景下探索农村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教育治理农村中小学德育



“治理”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政府公共领域改革的理论回应。“治理”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是政府与社会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而今,在义务教育后普及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农村的义务教育更是全社会瞩目的焦点,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不是看“强势群体”是怎样的状态,而是要看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达到了怎样的自我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内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一是城乡不公平,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实行不同的教育政策,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二是区域不公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导致不同地区受教育者权益的不公平;三是群体不公平,由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性别不公平,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女性教育受歧视的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兴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数以亿计。从小学到初中,正是他们身体发育和智力启蒙的关键阶段,小时候养成的品德、性格和习惯往往影响一生。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和睦幸福,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值得我们全社会的特别关注。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资源还不够丰富,与城市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我国德育工作中的“短板”,要想促进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短板必须补齐,因此,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塑造心灵的工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等教育主体为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行为和过程的总和,它包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工作是教育主体对学生实施德育并对德育过程进行管理的过程。在教育治理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应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使之适应新环境。积极建立以“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教育模式,通过教师的典型示范和情感交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德育教育的主要变化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长期以来主要由学校领导或政治课教师照本宣科,采取灌输的教育模式。这种方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缺少具体的评价体系,没能作出恰当的评价。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能与城市同日而语,但是也于以往的农村大有不同,电视、网络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通畅,农村的孩子也不再是“大山里不谙世事的懵娃”,这也使得从事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普遍感受到德育教育的艰难。无论是通过历史上典型人物的学习,还是宣传部门与媒体树立的道德楷模,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学生学的提不起兴趣,老师就教的力不从心。究其根本是当今农村社会环境的改变,德育教育的媒介与主、客体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小学教育理念需要适时调整,因此寻找一种更为适合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就迫在眉睫。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角度来看,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对德育教育的地位重视不足的现象。

依然将分数、升学作为考核学生的指标,而德育则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对德育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以致缺少科学合理的德育培育体系。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没能承担起主要的德育教育责任,也就是说农村中小学的德育学科渗透不够充分。单调的教学内容、枯燥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教学内容机械重复、脱离现实,多是给学生宣扬“高、大、上”的英雄模范典型代表,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缺少亲近感,对学生所起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从家庭角度来看,目前农村中小学的生源逐年减少,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

逐渐增多。现如今,虽然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但仍愿意留在农村耕耘土地的人越来越少,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照看,这就在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隔代教育”的问题,隔代的祖辈对孙辈尤为疼爱,甚至是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这对身体和思想仍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讲,弊大于利。针对此,我们总结了六大类问题学生的特征,有:留守儿童、孤儿、父母离异的学生、厌学的学生、性格偏激(过分淘气或者过分内向的)的学生、有网瘾的学生。这些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孩子,只是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呵护。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如今的社会飞速发展,在主流价值观之外,各种非主流

价值观充斥着网络等新媒体环境中,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不良行为,以及网络中的不良网站对青少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但学习和模仿的能力却很强,这就更需要社会合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干净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自由的呼吸,学习做一个良善的公民。

探索德育教育新路径的前提

在教育治理背景下,学校的德育教育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将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来作为衡量德育教育成果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大前提:

地方政府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发展。教育治理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

务功能,农村的德育发展需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扶持下才能顺利进行,政府应加大对德育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确保款项落到实处,积极建设德育环境所必须的硬件环境,并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全面更新德育教育的理念。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生活德育”教

育。从农村生活中寻找德育教育的素材,从身边小事,甚至田间地头里挖掘适合教育学生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及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影响教育青少年,培养他们关爱人类、关爱自然、学会感恩的品质。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建立一种“尊重”的

德育教育模式,首先就要在学校营造一种积极、平等、健康的教育环境,充分尊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建立德育共同体,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在这个德育共同

体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学校里教育一堂课,不如家庭父母一句话,更不如社会大染缸的一抹色彩”。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第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的德育评估机制,德育不能只是“唱高调、走过场”,要真正的落到实处,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德育效果,从而予以有效地指导。德育评估机制应与农村社会现实生产力发展程度相结合,与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相一致,并纳入教育考核体系。同时,建立德育教育目标管理体系,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有序的进行。

探索农村德育教育新路径的具体实施方法

在以上德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为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农村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重视学校任课教师的德育培训力度,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堂中。除了专任的

德育教师外,应树立“每位教师都是德育教师”的授课理念。增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将德育教师切实落到实处。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农村学校虽然教育资源比不上城市

学校,但也有其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每所学校都应该挖掘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血液里,形成生活德育教育。比如,以感恩大自然,感谢父母的辛勤劳作的感恩文化;以“劳动最光荣”的勤奋文化;以农民的质朴和农村的纯净为代表的良心文化等等。

学校应经常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将德育情感渗透到具体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德育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活动组织的教师应提前策划好主题,主题尽量贴近生活,做好活动计划,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全程参与并做记录,活动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次活动的更好开展。

学校应与周边的网吧达成共识,制止中小学生进入网吧。首先网吧营业者应

秉承社会公德,不允许未满18岁的青少年进入网吧上网,一旦发现有学生浑水摸鱼进入上网,应及时与学校联系。学校通过开展电教课程,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不沉溺于网络。

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良好的习惯可

以使学生受益终生。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中小学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德育教育实践中,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如小学阶段和初一年级教育学生孝顺父母、遵守纪律、互帮互助,学会做人;初二年级着重培养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等,初三则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以这种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步伐稳步前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教育治理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必须舍弃“假大空”的不合格德育教育观念,而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从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促使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黄学多,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2]艾红梅,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3]张继平,农村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

[4]吕艳男,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12(7)

[5]袁敏,探索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2014(2)

[6]柯昌斌,浅析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2(3)

柯昌斌,浅析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2(3)

黄学多,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艾红梅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1









献花(0)
+1
(本文系一剪梅87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