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省怀化市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

 鲤鱼山九龙门 2016-12-10
湖南省怀化市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秋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诗经》结集,然后进入以《春秋》为代表的历
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拥有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
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
实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
②“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外交、宗教、教育、政治中
普遍地赋诗称志。他们赋诗时点出《诗经》中现成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
场。《左传人》赋诗74首,见于今本《诗经》的59首,其中国风24首,小雅27首,大雅7首,颂诗1
首。《国语》记赋诗7首,其中国风2首,小雅4首,逸诗1首。春秋时期从摄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
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
面的社会生活。因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绝不闻矣。”
③“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孔颖达说:“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因此,春秋赋诗即使
心有逆杵,也尽量通过赋诗的艺术氛围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
构方法。《左传》襄公八年记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宣子赋《摽有梅》。《摽有梅》本是一首情诗,写女子
企望求婚男子及时而来,莫误青春,范宣子希望鲁国与晋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特赋此诗。作诗者有作诗
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选意的部分,或是一首诗,或是
一章,或是一句,甚至一字,赋诗方式灵活。
④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是关于时代的,从《诗经》结集到《楚辞》兴
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作”来解释,认为历史
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
创作的繁荣。其次是关于文学的,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观风俗,知得失,自考
正也。”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也是出于贵族阶级文艺
欣赏的目的。第三,春秋赋诗现象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我们常随着经学家把春秋时
代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
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成为春秋君子人格的基本品格,赋诗成为这-A格的表现形式,诗学精神成了
这一时期人们自觉的追求。
——(摘编自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群雄纷争,诸侯国林立,许多诸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
B.哲学在春秋时代完成了突破,形成了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思想也由神的主题转向人
的主题。
C.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闺阁女子的必备修养,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
社会生活。
D.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中写出了春秋时代宴会时人们风雅问答,也代表了春秋与战国
不同的文化风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颖达所说的“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意即人们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
B.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摽有梅》,将一首款款深情的诗篇变成了提出缔等结军事
同盟的主张。
C.春秋时代的“赋诗”,主要是指人们引赋前人已有之诗。其所言之志,则多为作诗之志,而
非引诗之志。
D.春秋时期经历了从诗的创作期走向诗的应用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用诗
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文化空前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将之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
代”并非没有道理。
B.春秋赋诗多出自国风与小雅中的诗篇,这充分说明了国风与小雅艺术成就高,深受当时人们
的喜爱。
C.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它同时也是一个礼乐文明进入了经典化
与普及化的特殊时代。
D.春秋中叶以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萧条时代,人们称赋已有之诗,而没有了文学意义上的诗歌
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着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
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
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
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栗风乖地毯
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
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
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豫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
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
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
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
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模家底”。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画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回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
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
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
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
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 “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栽着民族
精神文化的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出档棠来。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 “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
儿都没有丢。”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
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
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 “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
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铒作时间越来越少。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
在媒体乖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
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
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
了。“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
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4.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
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5.请找出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子一问
一答的人物访谈。
6.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来年还种麦子 行吟水手
鹁咕咕一一咕。
鹁咕咕一一咕。
村后杂未林里传来鹁鸪急促的呜叫。有经验的的农人一听到这样的叫声,就知道不久会有大雨来临,
得赶快趁着天晴收割地里黄熟的麦子。
满仓老汉做好了早饭,瞅了瞅天上的太阳已经两竿子高了,他估摸着麦穗上的露水该干了,就来到了
儿子来喜的屋门前,狠劲咳嗽一声,说娃吔,快起,吃了饭咱爷俩把南坡那一亩地麦子给收割回来,只怕
这两天要下雨哩。
来喜含混地应了一声,说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满仓老汉知道儿子昨晚从城里回来得迟,就由着他
去睡了。
昨天,满仓老汉正打算通过手机,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家帮他收割麦子,没想到儿子竟主动回来了,
这多少叫他有些感动。前两年都是他打过好几个电话后,儿子才磨磨蹭蹭回家和他一起割麦子的。
满仓老汉很快就吃完了简单的饭食。他过去一看,儿子的房门仍然紧闭着。
五黄六月天,正是龙口夺食的紧要关头,连绣花女都要下床,谁还敢耽搁?这样的天这样的麦季,狗
日的来喜还能沉得住气呼呼死睡?满仓老汉憋了一肚子气,抡起拳头嘭嘭嘭砸了几下门,说,来喜来喜采
喜!来喜在满仓老汉一阵紧似一阵地敲打下,不情愿的穿上衣服开了门。他吧唧了一下嘴巴,打了个长长
的哈欠,睡眼惺忪地说,不就是收割麦子吗?又是敲锣又是打鼓的,我还以为地震了,弄得人连囫囤觉也
睡不成。
满仓老汉说,来喜娃呀,你这次回来难道不是为了帮我收麦子?
来喜嘴里嗫嚅着,说还真让你给说中了。
满仓老汉一愣,说,那你回来干啥?吃饱了撵的?
来喜说,我这次回来主要是替老板找几个工人。老板答应事成之后给我一千元辛苦费。
满仓老汉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了一下儿子那张变得有些陌生的面孔,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个驹日
的攀上了高技儿就忘了自个姓啥了?
来喜说,爹,我已经打算好了,你在家歇着吧,待会儿我去外面雇几个帮工,用不来多少工夫,就给
你收拾得场光地净了。
满仓老汉说,屁话。我身子骨硬朗着哩,都干了大半辈子的活,哪就那么矫贵了?
来喜说,花两个钱啥事都解决了,用得着费那劲吗?
满仓老汉神色肃穆起来,说啥胡话哩,来喜?庄稼人咋能自己不收割自家麦子呢?今年咱家的麦子是
新品种,底肥下得足,又是一季的好雨水,长势比哪年都要好,子实饱满得很呢。
来喜轻描淡写地说,好是好,只是值不了几个钱。我在城里干上三天五天的,就能买一亩地的麦子哩。
满仓老汉青紫着一张脸,气愤地说,你个驹目的懒得收割就算了,我不相信没了鸡鸭鱼肉就办不成宴
席!满仓老汉说着径直去了灶房,一阵锅碗瓢盆响过后走了出来。
满仓老汉临出门前丢下一句话,你个驹日的去吃你的钱吧。
满仓老汉走后,来喜胡乱洗了几把脸,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就到灶房找吃的。来喜揭开了锅盖,锅内
一片白蒙蒙的水蒸气,看不清是什么饭菜。他用手扇了扇,顿时呆住了。锅里既没有碟子也没有碗,煮盼
是一锅清水,水里面沉浮着几枚硬币。
来喜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
来喜来到地头的时候,满仓老汉正在光着膀子挥汗如雨收割着地里的麦子。汗水湿透了他的背心,一
片湿漉漉的斑驳痕迹,像负了深重的沧桑图案。
来喜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中悬着的那颗毒日头。毒辣辣的目击仿佛一盆熊熊燃烧的煤炭火,要将大地烤
焦了去。 .
来喜眼圈一红,轻轻叫了声爹。
满仓老汉抬起头,向来喜这边看了看,直起腰来,笑了,说,我就知道你娃迟早会来帮我割麦子的,
但比我预料的时间早到了半个钟头。
来喜又轻轻叫了一声爹。满仓老汉不再回应,低了头继续挥镰割麦。一肚子的话全在镰刀上,唰唰脆响。
采喜捏着镰刀几乎是扑进麦子地的。
那些金黄的麦子在满仓老汉和儿子来喜锋利的镰刀下,欢叫着纷纷倒了下去。
爷儿俩直起腰来擦汗的当儿,满仓老汉的一头苍发在a光下一如蒙尘的银子,晃出了来喜两眼的泪。
来喜说,爹,咱来年还种麦子!
满仓老汉说,种。
来喜说,种了麦子我明年还帮你收割!
红彤彤的夕阳慢慢地向西山尖上撞去的时候,满仓老汉和儿子来喜背起了最后两捆麦子。
村子里有炊烟在袅袅飞升。
来喜说,爹,回呃。
满仓老汉说,回呃。
满仓老汉走在前面,儿子来喜走在后面。后来来喜就站住不动了。他看见父亲背上的麦子在夕阳里,
闪射出一种神圣的金灿灿的光芒。他就一直那样站着,看着父亲和父亲背上的麦子一起溶进了满天云霞的
黄昏。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9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三段,寥寥数语,写出了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的紧迫感,为满仓老汉这个人物的
出场作了铺垫,更为下文写满仓老汉与儿子来喜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B.第六段写儿子来喜主动回来让满仓老汉感动,运用了倒叙手法,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C.第八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来喜对父亲催促他起
床割麦不情愿的情态,表现了来喜对割麦一事的轻视。
D.这篇小说运用了抑扬手法来刻画来喜形象,来喜是当前我国在打工大潮的影响下因进城打工
而遗弃农村的青年代表。
E.这篇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读来流畅自然、一
气呵成。
8.试分析小说结尾处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9.小说中来喜对待回家帮忙割麦一事有一个明显的态度变化,那么让来喜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
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蒲宗孟,字传正,阀州新井人。第进士,调夔州观察推官.治平中,水灾地震,宗孟上书,斥大
臣及宫禁。熙宁元年,改著作佐郎。神宗见其名,日:“是尝言水灾地震者邪!”召试学士院,以为馆
阁校勘,进集贤校理。
时三司新置提举账司官,禄丰地要,人人欲得之。帝命与宗孟,命察访荆湖两路,奏罢辰、沅役
钱及湖南丁赋,远人赖之。吕惠卿制手实法①,然犹许灾伤五分以上不预。宗孟言:“民以手实上其家
之物产而官为注籍,以正百年无用不明之版图而均齐其力役,天下良法也,然灾伤五分不预焉。臣以
为使民自供,初无所扰,何待丰岁?愿诏有司,勿以丰凶弛张其法。”从之,民于是益病矣。
俄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诰,帝又称其有史才,命同修两朝国史,为翰林学士兼侍读。旧
刺,学士唯服金带,宗孟入谢,帝曰:“学士职清地近,非他官比,而官仪未宠.”乃加佩鱼,遂著为
令。枢密都承旨②张诚一预书局事,颇肆横,抉中旨以胁同列。宗孟持其语质帝前、皆非是,因叩头
白其奸。帝察其不阿,欲大用,拜尚书左丞.
帝尝语辅臣,有无人才之双,宗孟率尔对日:“人才半为司马光邪说所坏。”帝不语,直视久之,
日:“蒲宗孟乃不取司马光邪!未论别事,只辞枢密一节,朕自即住以来,唯见此一人;他人,则虽
迫之使去,亦不肯矣。”宗孟惭惧,至无以为容。仅一岁,御史论其荒于酒色及缮培府舍过制,罢知
汝州。逾年,加资政殿学士,徒毫、杭,郓三州。
郓介梁山泺,素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方
徒河中,御史以惨酷劾,夺职知虢州。明年,复知河中,还其职。帅永兴,移大名。宋孟厌苦易地,
颇默默不乐,复求河中。卒,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蒲宗盂传》)
注释:①手实法:唐安对令民户自报田亩数,据以征收赋税,叫手实法。亦称“首实法”。宋神宗时,吕惠卿等建议推行手实法。但因民户田产变化大而流弊很多,不久即废,②枢密都承旨:宋官名。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检查枢密院主事以下官吏功过及其迁补等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B.虽小偷徽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C.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D.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
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D.佩鱼即佩戴鱼袋。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
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此即为“章服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蒲宗孟初为官时,任观察推官,后调入朝中任著作佐郎,之后又在馆阁中校正支书、档案,
制定各种制度,不久又到集贤殿校勘整理书籍。
B.蒲宗盂为人正直、敢于谏言。曾被派察访荆湖两路,上奏朝廷申请免去碰州、沅州的役钱和
湖南的丁赋。在张诚一假借皇帝旨意~事上,他刚正不阿,直言罪状。
C.蒲宗孟为政残酷。出任郓州知府时,严厉打击盗匪,即使是一些小偷小摸的人,只要被抓住
了,也要将其脚筋割断,所杀者不计其数。
D.蒲宗孟晚年仕途不顺。刚迁任河中,又被罢虢州知府,第二年恢复官职,之后又徙永兴、大
名。他厌烦了频繁的易地调任,最后请求辞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诏有司,勿以丰凶弛张其法。”从之,民于是益病矣。
(2)宗孟持其语质帝前,皆非是,因叩头白其好。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
“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
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
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六、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认为虽然女子毫无差错,但是“ _ __ ,
”两句描写了大鹏凭借六月的大风腾
(2)《逍遥游》中“___ _,_ ___”
飞而起的宏大景象。
(3)《次北固山下》中“____ , ”两句,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
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获得了助学金,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教育局的文
件,信息闭塞的徐玉玉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②“互联网+”是这两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走“互联网+”行
动计划,全社会立即掀起了新一轮关注和解读“互联网+”热潮。
③高洪波辞职,国足新帅遴选程序启动,中国足协副主席张剑表示只要是优秀教练,都有成为新
任主教练的可能。
④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
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
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反复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
严防火势蔓延。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要想写好一篇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就应该对我们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正确、深入的观察和思
考。
B.过去那种要求不搞则已,搞则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求胜心切,实际上严重违反辩正唯物论
的认识论。
C.“春运铁路格局的改变,反映的不仅仅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化。”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石培华说。
D.凭借《太阳的后裔》爆红的男神宋仲基在与广州粉丝的见面会上表示,会不会再来广州,关
键看广州影迷的欢迎程度。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 ①是写作者自赏, ② 是小范围好友传阅, ③ 是
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 ④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场
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若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
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 ⑤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 ⑥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 (5分)
二维码已经很常见,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同时,① ,二雏码提供
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
的风险则是,如果该二雏码本身就是一个木马病毒,只要扫了,② ,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
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
藏很大的风险,③ 。
21、下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
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 (6分)

(1)躯体亚健康:____
(2)心理亚健康:
(3)社会适应亚健康:
八、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流浪小伙突然倒在街边不起,虚弱地叫着“饿”。有人看了一眼,低头看着手机走了;也有人驻
足围观,指指点点。半小时后,一环卫工人看见了,立即转身去买了两块走面包和一瓶水,将年轻人
扶起,一直喂到年轻人吃完,并留下5元钱后才离开。有人将此拍成视频上侍,大家纷纷赞美环卫工
人为“最美环卫工”;也有人指责路人和拍视频者冷漠;也有人反问指责者,你若在场,你会上前帮
助吗?有人回答“怕被赖上”。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解析:原文为“各诸侯普遍拥有”,这里表述为“许多诸侯都有”,范围不一致。
2、C。见第③段,从“作诗者有作诗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达意的部分”应是“其所言之志,则多为引诗之志,而非作诗之志。”说法错误。
3、D。见第④段,从原文看,春秋自《诗经》之后确实进入了创作的萧条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了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B正确。A、“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错,原文说“他来回在这些领域穿梭”。C、“他就不可能着手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说法错误。D、错误,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说明生活是文学艺术的的源泉没有过时。
5、C。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是“逻辑顺序”。
6.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6分)
6.①邀请诸多专家对[转载]湖南省怀化市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天津进行采风和考察,编成了《旧城遗韵》一书,建议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②提出关于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议并通过,给法国人作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展示。③提出文化普查口号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和他的团队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出非遗名录,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④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答出3点即得满分,一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7、C给3分,A给2分,E给1分,B、D不给分。B项中“倒叙手法”应为“插叙手法”;D项中“遗弃农村”的说法无据;E项中对语言风格的概括不全面,这篇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而又不失典雅隽永。文中不乏一些精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语句。
8.试分析小说结尾处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⑴深化主题:写出庄稼和种庄稼人的神圣美好,警示我们不要一味追求金钱而忽视了物质财富的创造。
⑵丰富人物形象:来喜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完成了由轻视农事、追求金钱到热爱乡村、敬重农事的转变。
⑶意味深长,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答到两点即可)
9.小说中来喜对待回家帮忙割麦一事有一个明显的态度变化,那么让来喜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9、①父亲发火煮钱一事对他的触动。②看到父亲辛劳收割的情形。(答到一点3分,两点满分)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10、D。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11、A:参加殿试为贡士[,非举人。
12、D。最后请求再到河中任职。
13、⑴“希望皇上诏令有关官员,不要凭借丰年或灾年兴废这手实法(无论丰年或是灾年都要大力施行手实法)。”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老百姓的负担就更加重了(生活更加困苦了)。(“有司”“丰凶”“弛张”“病”每处1分,句意1分。)
⑵蒲宗孟拿张诚一所传之旨令到皇[上面前对质,结果都不是这样,乘机叩头(于皇帝前),陈述张诚一的罪状。(“质帝前”“非是”“白”每处1分,句意2分。)
附译文:
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人。中进士第,调任夔州观察推官。治平年间,发生水灾地震,蒲宗孟上书,斥责大臣及宫禁。熙宁元年,改任著作佐郎。宋神宗看见他的名字,说:“是那个曾经上书谈水灾地震的人吗!”又召试学士院,任用他为馆阁校勘,晋升为集贤校理。
当时三司下面新设置了提举账司官,这个官职俸禄优厚,地位关键,很多人都想得到它。神宗诏令将这个位置给了蒲宗孟。皇上派他察访荆湖两路,他上奏免去了辰、沅二州的役钱以及湖南的丁赋,偏远之地的人都很信赖他。吕惠卿制定手实法,但仍然允许受灾损失过半的地区可以不实施手实法。宗孟说“:百姓自己申报其家中之财产多少,而官府为其登记注册,这样可以搞清楚长期以来混淆不清的地产,而达到平均百姓劳役的目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法令。但却又规定受灾损失过半的可以不参与手实法的实施。我认为让百姓自己申报物产,这开始对他们就比较优厚,无所扰乱,又何必等到丰收年月呢?“希望皇上诏令有关官员,不要凭借丰年或灾年兴废这手实法(无论丰年或是灾年都要大力施行手实法)。”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老百姓的负担就更加重了(生活更加困苦了)。
不久,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诰。皇上又称赞他精通历史,很有史才,于是命他同修两朝国史,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按照过去的规定,学士[在服饰上只佩金带,宗孟(为翰林学士后) 入朝感谢皇上的恩典时,皇上说:“学士之职位清淡而接近皇位,非其他官职可以比拟,但宫廷礼仪官员却未多加注意(在服饰方面都没有搞得很好)。”于是准许他佩鱼袋,并以此为令。枢密都承旨张诚一参与书局之事,颇为骄横,常以皇上之旨令要挟、胁迫朝廷官员。蒲宗孟拿张诚一所传之旨令到皇上面前对质,结果都不是这样,乘机叩头(于皇帝前),陈述张诚一的罪状。皇上发觉蒲宗孟为人刚正不阿,想给以重用,即任命他为尚 书左丞。
皇上曾经在与朝中大臣谈话时,曾发出国无人才之感叹,蒲宗孟不假思索地答道:“国家之人才多半被司马光之异端邪说影响坏了。”皇上沉默不语,紧盯着蒲宗孟,过了好久才说:“蒲宗孟却是没有受司马光的影响。不说别的,只就辞去枢密使之事而言,我从即位以来,还只看到他一个人这样做;至于其他的人,即使是强迫他调离,也不肯离开。”蒲宗孟听后,诚惶诚恐,觉得无地自容。仅仅过了一年,御史上书指责他沉溺于酒色以及建造府第超过了规定,即被罢知汝州。又过了一年,加升为资政殿学士,徙任亳、杭、郓三州。
郓州在梁山泺之间,向来都是盗贼出没之地。蒲宗孟到任后大加治理,就算犯了小偷这样轻微的罪行,也要挑断他的脚筋,这样盗贼虽然逐渐减少了,而所杀的人却也多得不可胜数。当他刚迁任河中时,御史即弹劾他施行刑法过于残酷,因此他被罢知虢州。次年,仍知河中,恢复其职位。又徙任永兴、大名。蒲宗孟厌烦了频繁的易地调任,非常苦闷,因此请求再到河中任职。死时,终年六十六岁。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14、AE。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
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六、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⑴士贰其行。⑵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①言之凿凿: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②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此句意思是不但经常听到,而且自己还能清楚地说出来,当然是“耳熟能详”了。③遴选是慎重选择、严格选拔、优中选优之意。④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此处,可改为“熟视无睹”。 ⑤ 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此处使用错误,应该为“临危受命” ⑥ 蔓延,意思为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18、D。A项语序不当造成了照应失当。应改为“就应该对我们熟[转载]湖南省怀化市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悉的生活现象进行正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B项成分残缺,应在“求胜心切 ”的后面加上一个中心词“的做法””。 C项“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将“不仅仅是”和“更是”后的内容对调。 D项”的“欢迎程度”暗含了“热烈与否”两方面,所以正确。
19.C(“无论”与后面的“都”照应,构成条件关系。“是……还是……抑或是”三句构成选择关系。“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与“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之间有因果关系,故用“因此”。最后两个分句之间有递进关系,故选用“不仅……而且”。)
20、①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风险(隐患) ②就会泄露许多(相关)个人信息 ③切莫轻易(胡乱)去扫(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对一空给1分,对两空给3分,对三空给5分)
21、(1)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平稳上升的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2)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
(3)中间(31~50岁)年龄段发生率略高,之前或之后的都相对较低。
八、写作(60分)
参考立意:
拒绝冷漠,伸出你热情的手
重拾良知,呼唤良知,
与其旁观(指责他人),不如自己行动
拥有高尚人格
弘扬正能量
信任危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