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组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验方,偏方(二) (转载)

 太平时光 2016-12-10

一组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验方,偏方(二) (转载)

 中风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供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意识障碍,言语失利和肢体偏瘫。本病多见于老年人,与心肌梗塞、癌肿为老年人三大主要病死原因。中风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则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最多见,其次分别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胜出血、脑栓塞。

    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赤升火,发病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涡斜,舌强语赛,半身不遂,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太小便闭,肢体强痉,或者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喝科等。

    中风的病因与动脉硬化有关,如动脉变性、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血管腔狭窄、闭塞或进入血液循环栓子将脑动脉堵塞而造成脑局部血供障碍。

    本病诊断要点为中年以上发作急骤,突然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脑脊液检查、CT检查等均为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脑出血及脑血栓者病理检查时可见到病变例大脑半球有多发性瘀点或片状出血,局部脑组织受压迫、推移或缺血性坏死。

    现代医学根据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的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控好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药、改善微循环、血管扩张剂、保护脑组织、抗凝剂、手术治疗等治疗措施。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较早,在《内经》中就有“薄厥”、“偏枯”的论统,《金匮要略》中提出了中风的临床分型,中风的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真中风”是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所致;“类中风”是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致。本病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情较轻,中脏腑者常有神志不清而病情较重。                                  

中风先兆期临床常用方剂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把脑中风的发生与发展分为三期三型论治,即中风先兆,中风期(闭症、脱症、闭脱兼症型),恢复期(阳虚型),根据各期各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均可取的较好的疗效。这里,我们谈谈对急性脑中风治疗的3个认识问题。

  1.关于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我们认为,在CT诊断下,出血量25毫升以上,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对于这样的病情,这个时候,手术是首选的有效方法,我们要客观对待病情,不要强调保守治疗就是效果好。中医要采取“三不”原则,即不与西医争病人,不拖延手术时间,也不放弃中医治疗。手术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可施用活血化瘀、温阳气血等中药。 

  2.活血化瘀药物在脑出血时能不能使用,在什么时间使用效果较好,会不会有加重出血的危险?这是很多医生关注的问题。我们的主张是在脑出血手术后尽早使用,对于不做手术的脑出血病人,也应及早使用。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脑中风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血瘀、水瘀等交织在一起,症状虽复杂多变,但“血瘀”、“水瘀”占重要地位,血瘀是脑出血的主要病机,脑中风无论是缺血还是出血皆是同源异流,出血与梗塞是血瘀与水瘀发展的各种不同结果,故采用利水活血化瘀,能祛除瘀血,制止出血,符合于《内经》提出的“离经之血便是瘀”的病理变化,不过在使用活血化瘀药上要有适度,不可过度,选用活血又止血的中药,如三七、水蛭等,严格掌握用量,并配伍加减,使用的方法可用鼻饲、灌肠等方法。

  3.温阳药能不能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的病人?有的人担心使用温阳药,会使脑出血量增大,担心使用温阳药患者血压会急剧升高,担心使用温阳药后引起脑疝。又怕施温阳法后病人体温升高,诱发脑昏迷加重,说到底,就是一个问题,到底在中风急性期能不能使用温阳药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采用温热法治疗脑中风,效果显著,这在临床中得到验证。临床中风急性期脑出血、脑昏迷,其病人表现昏迷欲死,语謇,肢瘫,神昏不语,呼吸衰竭,这个时候不仅水血瘀脑,而且阳气衰亡,阴盛阳虚,病势急迫。

  脑出血出现亡阳、亡阴,均是正气外脱,虚衰已急,不管是闭证,还是脱证,都是阴阳离绝的状态,由于阴阳互根,故亡阴伴有不同轻度的亡阳,亡阳伴有不同轻度的亡阴,单独亡阳亡阴比较少见。但阳气较损极快,阳如火熄灭,所以脑出血治疗的第一要务,应以回阳为主,重用附子大辛大热之品,可斩关夺门,破阴回阳;重用辛散宣肺的麻黄,司呼吸,发玄腑,通水道,朝百脉的作用来治疗危重病人,效果显著。

  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中风先兆期(三大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也要及时用药,提前预防,及时缓解病情,以防危候发生。我临床常用方剂如下:

  桑钩汤:桑寄生12克,钩藤15克,竹茹6克,陈皮12克,半夏10克,云苓12克,甘草6克。

  息风汤:全蝎12克,天麻10克,南星10克,僵蚕10克,陈皮6克。

  小中风汤:丹参12克,石决明12克,草决明15克,血蝎10克,赤芍12克,钩藤10克。以上三方任选。

  血得平胶囊:专门用于高血压的治疗。石斛30克,麦冬30克,菊花20克,元参20克,牡蛎20克,山萸肉20克,南星20克,泽泻20克,连翘20克,蒺藜6克,柴胡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6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肉苁蓉15克。上药晒干,粉碎过后装胶囊,每粒0.3克,每日3次,每次5粒,2个月为1疗程。                                                                  中医治疗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乃中风病之轻证,与中风病有大致相同的病机,虽错综复杂,其核心为气血亏虚,内风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横逆四肢,致脑窍闭塞。其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眩晕、肢体麻木、一过性言语不利、偏身无力、视物黑朦、倦怠嗜卧、步履不稳等。中医辨证用药能有效治疗中风先兆,降低中风发生率,主要分以下四型进行治疗。

  肝阳化风

  证见眩晕欲仆,头胀头痛,肢体麻木或一过性瘫软,急燥易怒,面赤耳鸣,舌红脉弦。治以平肝熄风,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白芍、赤芍、天冬、生龙牡、枸杞、当归、夏枯草、桑寄生、白蒺黎、珍珠母、钩藤、怀牛膝、菊花、黄芩。

  痰热腑实

  证见眩晕昏厥,偏身瘫软,头胀肢麻,呕恶烦闷,倦怠嗜卧,口苦口黏,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治以清化痰热、通腑降浊,方选黄连温胆汤合小承气汤加减:黄连、黄芩、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白芥子、杏仁、大黄、厚朴、莱菔子、当归。

  气虚血瘀

  证见偏身一过性瘫软、语言謇涩、头痛手麻、伴倦怠乏力,步履不稳、腹胀纳差,小便频数,舌苔薄白,舌质暗或瘀斑,脉细或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化瘀,选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红花、地龙、桃仁、赤芍、枳实、云苓、白术、甘草。

  肝肾阴虚

  证见肢体偏软、麻木,筋惕肉瞤,阵发性眩晕,瞬时性视物昏瞀,神情呆滞,口燥咽干,心烦易怒,大便不畅,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方选左归丸、活络效灵丹加减:熟地黄、山萸肉、枸杞、怀牛膝、菟丝子、女贞子、天麻、白芍、黄精、龟胶、丹参、玄参、制乳没、钩藤、川楝子、郁金等。                                                                                                                                       治中风先兆经验方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川芎各18克,党参、白芍、茯苓、赤芍、地龙、炙甘草各15克,阿胶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伴上肢麻木不遂加桂枝8克,下肢麻木不遂加牛膝15克,血瘀重加桃仁、红花各10克,语言不利者加全蝎10克。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通络。用于治疗中风先兆,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型。临床症见患者平时频发头晕目眩。或时有肢体麻木,活动无力、不遂,或时有语言不利,或有头痛、头胀、恶心,舌淡红,苔黄或腻,脉弦细。头CT或MRI可见轻度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

按:中风先兆是指在中风发病前常出现一些先兆症状,这些症状实际是中风的超早期表现,提示中风将要发生或在形成过程中。若任其发展,则有可能发生中风。因此,提高对先兆症状的认识和重视,积极进行诊治,是预防中风的关键环节。

中风先兆气血亏虚型是由于年迈体弱,气血虚弱,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所致。故有头晕、头痛、语言不利,四肢筋脉失养则有肢体麻木,活动无力不遂等症状。                                                                      

中风先兆 益气通络法                         

     多用于形体素弱之人,证见头目眩晕,面色不华,气短乏力,或时觉气不足以息;自汗、心慌、口角流涎、语言謇涩,或口眼歪斜;半身汗出,肢体麻木,或半身麻木;舌质淡红,或有瘀斑;脉细弱无力,或细涩。张介宾云:“无虚不能作眩。”此证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阳气虚衰;饮食不节,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而致气虚血瘀所致。治宜益气通络,活血化瘀,方宜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肢体或半身麻木者加水蛭、蜈蚣、全蝎、土鳖虫、木耳、桂枝;语言謇涩者加菖蒲、远志;口角流涎者加白术、白豆蔻;心悸而心阳不足者加龙骨、牡蛎、桂枝、炙甘草;下肢痿弱无力者加熟地、山萸肉、桑寄生、川断、牛膝等。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55岁。2012年12月6日初诊。形体素弱,且有胃痛旧疾,近因劳作汗出后,而感气短乏力,头目眩晕,心慌气促,继而口角流涎,半身麻木,肢冷。经某医院脑CT检查,颅内CT平扫,未见确切异常。入院治疗2周,静点扩张脑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脑循环之剂,疗效不显。刻诊:形体消瘦,乏力,自汗,心悸,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血压:100/60mmHg。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地龙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2个(冲服),木耳20克,白术15克,白豆蔻15克,桂枝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早晚温服。

  药尽5剂,自感力增神爽,口角流涎,肢冷大减。因其心悸、自汗尚存,加龙骨35克,牡蛎35克,浮小麦35克,五味子10克。增“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且龙骨、牡蛎之阖收之力,更能助浮小麦、五味子之益气收敛止汗,宁心安神之效。药尽5剂,口角流涎,心悸,自汗消失,其余症减。去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守方增减,10余诊后诸症消失,复健如初。

  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形体消瘦,后天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血无生化之源。且又强于劳作,大汗出,而虚其虚。气虚则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气短乏力,汗出;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慌心悸;血虚风动,则半身麻木;苔脉、二便之征,皆为气血亏损之兆。方用补阳还五汤,重用秉性纯阳之黄芪,以补脾肺之气;黄芪伍以当归,更得阳生阴长,益气生血之功。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小用其量,意取活血以通脉络之效。诸药相伍,乃为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剂。二诊更加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以安魂定魄,宁心安神。药证相符,守方增减,深中肯綮,故10余诊后,患者复健如初,已若常人。

中风先兆头目眩晕 

滋补肝肾法                   

证见头目眩晕,头摇肢颤,健忘,腰膝酸软,肢端麻木,步履乏力,或盗汗,遗精滑泄,耳鸣,脱发,五心烦热,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口干,尿黄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偏阳虚者,则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黧黑,少腹拘急,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经不足,无以生髓以充脑,脑海空虚,故头目眩晕健忘;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经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步履乏力;肾经亏虚,虚则生热,热生风动,故肢端麻木,头摇肢颤;肾精亏损,封藏固摄失司,故盗汗或遗精滑泄。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故耳鸣;肾其华在发,肾精亏损,故其发易脱。肝肾同源,肾精亏虚,可致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孔窍失养,故眼睛干涩,视物昏花。肾精不足,虚热内生,故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尿黄便干,舌红无苔,脉细数,诸征皆现。治宜滋补肝肾,息风止痉。方选左归丸,方宜重加黑豆,口干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五心烦热者加知母、丹皮;头摇肢颤者加天麻、木耳、地龙、全蝎、白僵蚕、蝉蜕;盗汗、遗精滑泻者,可酌加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益智仁、金樱子、桑螵蛸;耳鸣、眼干涩、视物昏花者加白蒺藜、菊花、桑叶、蝉蜕;偏于阳虚者,可酌加仙灵脾、仙茅、淫阳藿、巴戟天等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功。

  病案举例

  朴某某,男,57岁。2011年7月11日初诊。有饮酒之嗜好,更喜食辛辣。自述因一次饮酒过量,曾昏睡一天,醒来后出现头目眩晕,腰膝酸软,乏力,步履如踏棉絮之感,继而上肢麻木,手颤,盗汗,五心烦热,眼睛干涩,视物昏花,诸症蜂起。曾于某医院做理化检查,未现确切异常。当地医院诊为“脑梗死”,静点扩张脑血管之剂治疗,疗效不显。顽疾绵绵,经治数月毫无起色。刻诊:形体消瘦,诸症不减,口干,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舌质红,无苔,脉细数。此乃阴虚风动,血虚生风之疾。治宜滋补肝肾,息风止痉,予熟地30克,生山药35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25克,龟板胶6克(烊化),鹿角胶6克(烊化),大黑豆5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天花粉35克,龙骨35克,牡蛎35克,浮小麦40克,麻黄根20克,五味子10克,甘草10克。5剂,水煎,早晚温服。嘱戒酒、禁辛辣之品。

  药尽5剂,口干大减,大便已转正常,盗汗消失,热减,患者信心大增。上剂去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先后增减天麻、木耳、白蒺藜、菊花、桑叶、蝉蜕及虫类诸味,并嘱其常服用牛脊椎骨加木耳、天麻所煮制之牛骨汤。20余诊后,诸症消失,调其饮食起居,以善其后。

  按:该患素体阴虚,且喜食辛辣,更有饮酒之嗜好。酒乃“纯阳毒物也”,与火同性,其味辛甘,升扬发散,其气燥热,热伤阴耗血。本乃阴虚之体,再逆其行,复伤其阴,而致阴虚之极风动,血虚之极风生,诸症蜂起,其势危极。药用左归丸,取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药取龟鹿二仙胶,益肾补精填髓;大黑豆其形类肾,色黑通肾,乃肾之谷,平补肾阴,润肾燥,止盗汗,益血虚肝风内动之疾。沙参、麦冬、天花粉性甘寒,以养阴清热;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养阴潜阳,安神清热,涩精止汗。首诊得效,继而加天麻、木耳、白蒺藜、菊花、桑叶、蝉蜕诸品,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平息肝风。小用虫类诸品之量,搜剔经络,息风止痉。牛脊椎骨内有髓,《本经》言牛髓其性“甘、温、无毒”,“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佐以天麻、木耳煮之为羹,非但为珍馐美味,更乃平肝风,止拘挛,利腰膝,填骨髓,强筋骨,润泽枯槁之良药。缓而图之,渐求其功,阴平阳泌,其证乃愈。

  笔者介绍之四法,为临床治疗中风先兆证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此证多为本虚标实之疾,但临床也常见到虚实转化,或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而瘀血内阻,往往会出现在各个证候之中。故临证必须具体分析证候的变化,若证中兼瘀,必须小量佐以虫类诸品,因证制宜,巧妙变通。

中风先兆证 平肝息风法                         

证见头目眩晕,头胀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苦咽干,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弦硬有力,寸盛尺虚。或见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此证多因性情急躁,恼怒太过,或情志不遂,忧思不解,致肝失调达,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伤阴,肝阴耗伤,肝失所养,肝阳上亢所致。治宜平肝潜阳,清热息风,方用平肝息风汤,药用石决明、钩藤、黄芩、龙胆草、夏枯草、生地、麦冬、丹皮、白蒺藜、菊花、桑叶、蝉蜕、牛膝、代赭石、甘草。手足麻木,筋惕肉瞤者加地龙、白僵蚕、全虫、木耳;心烦失眠者加龙骨、牡蛎、炒枣仁、柏子仁、五味子。

  病案举例

  唐某某,男,汉族,56岁。2013年8月7日初诊。性格直爽,遇事急躁,易怒,近因生意经营不善而致心中常觉烦躁不宁,头目眩晕,头胀耳鸣,时觉脑中昏愦,肢体麻木,语言现一过性不利,口苦,咽干,目赤,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硬而数,血压:150/95mmHg。证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脑CT提示:颅内CT平扫,未现确切异常。治宜平肝潜阳,清泻肝火,药投平肝息风汤。处方: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30克(后下),黄芩15克,夏枯草15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丹皮15克,白蒺藜15克,菊花12克(后下),蝉蜕15克,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甘草10克。5剂,每剂水煎早晚温服,嘱其调情志,戒烟酒。

  药进5剂、头目眩晕,头胀,口苦咽干大减,大便已转正常;烦躁不宁消失,饮食知味,舌苔薄黄,脉弦数,血压:135/80mmHg。上剂减牛膝、代赭石,加白僵蚕15克,地龙15克,全蝎2个(冲服),黑木耳30克,每剂水煎早晚温服。上方随证加减,进药25剂,诸证消失,舌色淡红鲜明,苔薄白滋润,告愈。

  按:该患者因忧郁不解,肝失调达,郁而化火,致使肝阳上亢。其头目眩晕,头胀耳鸣,肢体麻木,语言现一过性不利,口苦、咽干、目赤,心中烦躁,小便赤,大便干结,苔黄,脉弦硬而数,皆为其征。方中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清热息风;黄芩、龙胆草、夏枯草、菊花、白蒺藜、蝉蜕清泄肝火,平降肝阳;生地、麦冬、丹皮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牛膝、代赭石镇冲降逆,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相得益彰,故进药数剂而收殊效,诸证得以缓解。继加虫蚁之属以搜剔经络,息风止痉;黑木耳民间常用以祛风通络,解痉息风。诸药合用,肝火得泻,肝阳得潜,阴阳调和,升降相因,其证乃愈。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                          

(1)气虚血瘀型 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丹参、鸡血藤各30克, 当归、赤芍、桃仁各10克,川芎、桂枝、红花各12克,地龙、牛膝各15克,甘 草3克。偏于气虚,重用黄芪或太子参;血瘀偏重加三棱、莪术、水蛭、三七; 口眼歪斜加牵正散;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者加桑枝、蜈蚣;言语不利者加远志、 菖蒲、郁金;素体阳虚,手足不温者加附子、肉桂;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加党 参、白术、茯苓;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或番泻叶;小便失禁者加熟地、山茱萸、 益智仁、桑螵蛸。

(2)肝阳上亢型 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 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 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 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热象 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 、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 结者加生大黄。

(3)心肾阳虚型 表现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 ,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治宜滋阴补 阳,熄风开窍。

 方选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各30克,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各12 克,远志、菖蒲、麦冬、牛膝各10克,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各6克。偏肾阴虚 ,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 党参或人参。                               吕继端--益智灵治疗老年痴呆经验 中风后遗症痴呆   益智灵是吕继端教授家传三代治疗中风后遗症智能障碍的秘方,后经先生不断完善组方,用来治疗老年痴呆,疗效明显。

    菟丝子24g  熟地20g  巴朝天20g  丹参20g  浙贝母15g  人参lOg  天冬10g  辛夷l0g  法半夏10g  炙远志6g    制胆星10g  先生认为。本病以肾虚髓空为本,痰阻血瘀为标,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变化。盖肾藏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王清任说“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故用“三才”(天冬、熟地、人参)、菟丝子、巴戟天益肾填精生髓,为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除肾虚外,多兼痰浊阻络,蒙蔽清窍,而致神机不爽。《景岳全书》说:“痰迷心窍,则遇事多忘”,故配远志祛痰利窍,安神益智。《药性本草》载远志有“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的作用。加法半夏、浙贝母、制胆星涤痰开窍醒神。亦因由痰生被,阻滞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能相接,肾之精气不能上输,脑失所养,则机灵记忆渐无,故佐丹参化瘀通络;使以辛夷,上通脑窍,下通心肾,又助化痰开郁,活血通络。  

   先生在40余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本方除对中风后遗智能低下具有明显增强智力、恢复肢体功能作用外,并对老年出现的记忆力减退,思维紊乱,精神抑郁和早衰等症,以及脑萎缩、帕金森氏病、脑炎等症所致智能低下均疗效显著。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该药保护和增强小鼠智力、抗实验性脑缺血作用,抑制大鼠大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小鼠耐缺氧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智能减退(特别是老年痴呆)、恢复脑损伤所致功能障碍、延防衰老的理想药物。                         

 验方保寿康治疗高血压病 中风后遗症               

作者:福建省闽清县第二医院  刘康培  林于慧  陈孟佑  张风玉                                                       

30多年来,我们应用福建省名老中医黄叔承中药验方治疗高血压,心电图改变、眩晕、心悸、失眠、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疗效很高。该验方于l994年底委托闽清县制药厂代加工为胶囊及冲剂,有同等疗效。县科委将该项目列为1995年度“星火计划”中的临床验证项目,今简介如下:

    处方:丹参、赤芍、地龙干、淮牛膝、甘草、夜交藤、合欢花、菊花、女贞子、党参、黄芪、天花粉、茯苓、木香、山楂,各药剂量可视情掌握为3—6g。    

    用法:(1)汤剂内服,一日1剂,3剂--5剂见效,20剂大效。每疗程为7天,间隔3天--5天后,可进行第二疗程。

    (2)胶囊,一次2粒,一日3次。冲剂,一次1包,一日3次。疗程和疗效同上。

    适应症范围:本方除主治高血压病外,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老慢支、女子经带病及更年期症,亦有疗效。                              

药理成分:本方药理成分全面而优越,主要有效成分为胆碱、三帖酸类化合物、皂苷、腺嘌呤、挥发油、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卵磷脂、组氨酸、黄酮类、齐墩果酸、甘露醇、维生素A、E、C、B2、钙、磷、铁、钾、酶、碳水化台物等20多种。具有抗菌消炎、降压溶栓,提高血红蛋白、白血球,补益五脏等作用,具有较明显的加强呼吸循环、血液循环、皮肤微循环和水液代谢的作用。

    从中医药理分析,本方具有清热除湿、化瘀消肿、通脉解痉、益气生律、养阴安神等作用、立意高,组方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所以其临床的高疗效是有所依据的。

    例1:黄××,女,68岁。患高血压和老慢支已多年。1972年间淬然昏仆,测得血压29/15kPa,经急救处理后,左侧半身不遂,下肢麻木僵硬,不能行走。经服保寿康中药20剂,配用针刺10次,血压降为21/13kPa。为巩固疗效预防“复中”,定期监测血压,并每年服保寿康中药5—6次,每次5剂,迫访10年,血压稳定,生活自理,并能操持家务。无发生“复中”                                                                     

例2:黄××,女,54岁。患头晕、心悸、失眠、下肢痹痛僵硬感半年。1994年底初诊血压力24/14kPa,心律不齐,心电图多项异常。经服保寿康中药10剂后,症显减。后每月服保寿康中药5剂,历时1年,治愈。除心电图“左室高电压”外,余正常。血压正常。

    例3:黄××,男,55岁。1995年4月底初诊。患高血压多年,于1994年8月中风昏仆,经治未见明显疗效,经人介绍来诊。诉头晕,头痛,视物有旋转感,心悸,失眠,左侧半身不遂,口干渴,血压26/16kPa,给服保寿康6剂,症减五成,血压降为18/14kPa,后每月给服保寿康6剂。并定期监测血压,历时8个月,除遗留下肢轻度僵硬感外,余症治愈。

    另外,1994年底以来应用闽清制药厂代加工的“复方中药保寿康胶囊”和冲剂治疗一批患者,全部有效。适应范围进一步扩大。细品该方实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奥妙,其功用值得进一步加以发掘利用。               

中风后遗症治疗方   

 益气活血通络汤:黄芪100g,丹参15g,田七15g,川芎8g,红花8g,鸡血藤20g,血风藤15g,桂枝5g,路路通20g,水蛭10g,全蝎10g,蚯蚓15g,蜈蚣10g。       

功能:益气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脑中风后遗症口眼喎斜,肢体瘫痪,也治风湿日久肢体关节痹痛。

  方解:黄芪为君,益气通脉,大剂量能升陷启痿。《医林改错》曰“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一亏,经络自然亏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归并于右侧,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用重量黄芪立意在此。桂枝温通肢体经脉。田七、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止痛,田七化瘀止血,对血瘀与出血有双向作用。路路通、鸡血藤、血风藤祛风通络利关节。《本草纲目》曰路路通能“舒筋络拘挛”。《饮片新参》曰鸡血藤能“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络”。《常用中草药手册》谓血风藤能“舒筋活络,治四肢麻木,筋骨痛”。水蛭、全蝎、蚯蚓、蜈蚣化瘀祛风通络。《本草经百种录》曰水蛭“性迟缓而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本草求真》谓全蝎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手足搐掣”。《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滇南本草》曰蚯蚓能“祛风,治口眼歪斜,强筋治痿”。叶天士很重视应用虫类药物治疼痛痿废,他说:“病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不论是缺血性脑中风,还是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后均以瘀为主,因而脑中风后遗症可益气活血通络论治。

  临床加减:血压偏高、头胀痛加葛根20g、杭白菊15g;腰膝酸软加熟地15g、怀牛膝15g、杜仲10g;血糖偏高加葛根15g、熟地15g、花粉15g、萆薢15g;合并冠心病心绞病加栝楼仁20g、薤白10g;有出血倾向去红花、川芎减半,加仙鹤草20g;健忘加石菖蒲15g、远志10g;痰多加法半夏10g、胆南星10g;大便秘结加大黄(后下)15g。

  病例:黄某,男,55岁。2004年8月13日初诊。病者昏睡,家属诉其2天来常头痛头晕,大便5天未解。晨起发现口眼喎斜,身不能动,小便失禁。诊见面色、唇色晦暗,口眼向左侧喎斜,左半身瘫痪。舌尖边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弦。血压138/70mmHg。嘱送医院进行CT增强扫描,示大脑右侧梗塞。家属强烈要求在家治疗,遂处方:(1)益气活血通络汤加葛根20g,法半夏10g,郁金10g,石菖蒲20g,大黄(后下)15g,日煎1剂,乘温化开苏合香丸一粒,鼻饲。(2)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25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静滴。(3)插导尿管。第3天,病者基本清醒,不能对答,能用健侧手指示意,二便自解。上方去苏合香丸、大黄,余药同。第6天病者能对答,口眼喎斜明显改善,诉头微晕、乏力,患侧麻痹。上肢肌力仍0,下肢能缓慢屈伸。用益气活血通络汤全方,加服维脑路通片,日3次,每次2片。第18天口眼喎斜消失,患侧下肢能随意活动,上肢能握拳,肌力IV。上方不变,再服10天,患侧上下肢活动自如,生活基本自理,自觉乏力。上方去红花、水蛭、全蝎、蜈蚣、蚯蚓,加熟地15g,怀牛膝15g,桑寄生30g。服15剂后,一切正常。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成药                      

 中风后遗症为突发性的急性脑血管病,多为高血压或脑血栓所引起,不少患者经救治虽存活下来,但却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工作能力,表现为半身不遂、手足瘫痪、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现将几种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成药介绍如下,患者可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选用。

大活络丹:有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等多种功效。常用于治疗中风痰厥而致的瘫痪、手足萎软痹痛、筋脉拘急、腰腿疼痛,以及跌倒损伤、行走不便等,每次服3克,每日两次,有良好效果。经临床观察资料表明,大活络丹具有抗凝血、抗脑血栓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具有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和肢体营养的作用,在应用治疗缺血性偏瘫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预防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作用。

华佗再造丸:能增强脑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促进清除颅内血肿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使血液流通顺畅。更重要的是能直接保护脑细胞,激活正常脑细胞的代偿功能,从本质上恢复神经功能,使手足麻木、口眼歪斜、瘫痪等中风后遗症得到有效治疗。口服,每次4~8克,每日2~3次。重症患者每次8~16克,或遵医嘱。连服 10天,停药一天,30天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解语丹:有祛风通络、化痰开窍之效,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口眼歪斜、筋脉拘急、麻木冷痛、言语不清、流涎不止、吞咽不便等症。每日两次,每次6~9 克,3个月为一疗程。

人参再造丸:口服,每次一丸,每目两次。有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强筋健骨之效,可治疗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清、手足拘挛等症。可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而神经麻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末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及修复功能,对缺血性中风有良好的治疗和调节作用。

小活络丹:有温经散寒、逐瘀通络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每日两次,每次6克,尤其对手足麻木、伸展不利、肢体不温有良好作用。   

中药散剂治中风偏瘫后遗症疗效好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即中风)所致的后遗症,又名半身不遂。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在治疗上中医疗法比较优秀,包括汤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涤栓散治疗偏瘫,方简效宏,值得推广使用。

处方:地龙30克,大蜈蚣1条,白芷10克。

加减:脑出血者加三七10 克,可以止血活血;脑栓塞者加水蛭10克,可以化瘀通络;血压高者重用地龙50克,可以收到降压之效:

用法:将药物研成粉,每次服8克,温开水送服,每日服3 次,10天为1个疗程。

病例:

1.姚某,60岁,清晨起床感觉左半身麻木不仁,手足酸软无、力,不能独立行走,口眼略歪,儿女急送医院检查,诊断为脑血栓。病人因经济原因要求回家治疗。予涤栓散加生水蛭治疗:地龙150克,生水蛭50克,蜈蚣5 条,白芷50克。打粉,每次服8 克,温开水送服,每日服3次,10 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而愈。

2.张某,因脑出血住院半个多月,遗留右半身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血压高,处方:地龙150克,三七50 克,蜈蚣5条,白芷50克,打粉,每次服8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配合针灸治疗月余,言语好转,意思表达能够较为清楚。下肢恢复较好,已可以行走,唯上肢还不理想。于是减上方口服剂量为每次5克,每日2次巩固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中药外洗治疗                       

中风后患者普遍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手足肿胀、痉挛,抬腿困难,走路平衡性、稳定性差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康复。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外洗治疗对人体血管、神经及经络的刺激有着积极的作用。以下药方经多年应用在大量的临床病例中反复总结,取得显著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中药外洗治疗效果,现经整理筛选总结如下,以供参考,如能坚持按疗程使用,对上述后遗症的恢复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且成本低廉,使用简单,容易接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治法1 偏瘫麻木方:

    黄芪60g,当归30g,穿山甲15g,地龙30g,柴胡30g,秦艽20g,桂枝20g,熟地黄30g,牛膝30g,红花20g,木瓜20g,桃仁(打)20g,煎成400ml汤剂,兑水于药浴器中约2000~4000ml,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定温度约40℃,将患者双足置药液下,浸泡4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治法2 用于中风后手握固药浴方:

    川芎、川乌、草乌、花椒、红花、桂枝、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各10g。煎取2000ml,加入酒、醋各100ml,熏洗患手。 

治法3 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

    透骨草、穿山甲(代)各30g,急性子、片姜黄、荆三棱、莪术、汉防己、威灵仙、红花各15g。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min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熏洗患手、患足,每次30min,每日2次,7d为一个疗程,每隔2~3d行下一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

 治法4 用于中风后手足痉挛。

    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0g。将诸药择净,放入搪瓷脸盆中,加清水2000ml,浸泡5~10min后,煮沸10min取出,放入浴盆中,药液温度以50~60℃为宜,浸洗患肢,先浸洗手部,再浸洗足部,浸洗时手指、足趾在汤液中进行自主伸屈活动,每次15~20min,药液温度下降后可再加热,每日3次,连续两个月。手足麻木者可加霜桑叶250g煎汤熏洗全身或频洗患肢。

 治法5 用于中风后半身不遂。

    制川乌、吴茱萸、炮穿山甲(代)、海哈粉各9g,石菖蒲180g,四季葱白适量。将前四味药共研细末,葱汁适量调为稀糊状捏成圆饼样,贴在患侧足心涌泉穴,纱布带束紧。将石菖蒲加清水5kg煮沸,倒在杉木桶中,中间放一木凳将患足放在木凳上,再用毛巾被裹住桶口,勿使热气外散,熏蒸患足,待水温适宜时,取出木凳,足浴,待身上微有汗出时去掉药饼,拭干腿足,卧床覆被避风静养。此方宜在刚患病时立即用一次,以后每隔7天1次,一般连续3次后,手足便逐渐恢复自主活动。 

治法6 用于中风后半身不遂。

    蓖麻仁10g,桃树枝、柳树枝、桑树枝、槐树枝、椿树枝、茄根各30g。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min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熏洗患处及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min,连续1~2个月。 

治法7 用于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疼痛。

   党参、黄芪、当归、丹参、川芎、牛膝、伸筋草、透骨草、马钱子各30g,威灵仙40g。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min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熏洗患处及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min,连续1~2个月。 

治法8 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方药与用法:桑枝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羌活30g,豨莶草30g,益母草40g,红花30g,薏苡仁30g,乳香20g,没药20g。取上药加水煎汤3000ml,熏洗患肢,每日2~3次,每剂熏洗2d,7剂为1个疗程。

推拿疗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用拇指点揉患侧肩髃、天宗、肩井、曲池、手三里及合谷等穴,然后轻柔轮转活动其肩、肘、及腕关节,再捏合谷10余次,然后用左手托其臂,右手拨动腋窝下大筋,使其具有麻木感,可传到手指部,再揉搓十指,使血液贯通到指尖。再用搓法搓其臂百余次,最后对肢体进行轻轻拍打。14d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内脏出血、肌肤破损出血者,不宜选用此疗法;在采用热水浴时,应测量水温,逐渐适应,防止烫伤;在采用冷水浴时,不宜时间过长和水温过低,浴后应用毛巾搓擦全身皮肤直至发红;年老、体弱、儿童等,直至沐浴时要有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中医临证谈感悟:中风后遗症首当重治郁     

治疗中风后遗症,很多书中多用补阳还五汤,但临床应用时经常会碰到疗效不好的情况。笔者在临床用逍遥散方作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疗效会显著提高。道理很简单,就是中风后遗症患者多郁,逍遥散方治郁,方证相合。

  患者在得病之前肢体灵活,生活自如,意外的病变使得部分肢体活动障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患者自然会郁闷,会不高兴。

  我们很少会见到整天乐呵呵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何况,患者在得病前可能就有长期气郁不舒或剧烈情绪波动,得病后经较长时间的治疗,劳人耗财,忍受治疗痛苦,加之疗效不尽如人意,患者气郁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首选治法当然是治郁,治郁得效后再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法,或活血,或补气,或养阴,或填精等等。                                                                                            当然,在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郁证也随时都有可能再现,及时、有效地治郁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重新品味朱丹溪所说的“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确为临证经验之谈。

  治郁方药甚多,首推逍遥散方。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以使用逍遥散方机会最多。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说:“逍遥散……最为解郁之善剂。”

   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当加减。如阴虚加熟地,气虚加黄芪,郁热加栀子、牡丹皮,痰湿加半夏、薏苡仁。上肢不遂可加桑枝、片姜黄通络走上,下肢不遂可加牛膝、薏苡仁通络走下。久病顽瘀阻络可加土鳖虫、地龙等活血通络。当然,加减要有度,不可本末倒置,立方主旨仍在解郁。如遇舌苔黄白偏腻,笔者也常舍逍遥散方而改用越鞠丸方加减治疗。笔者治疗中风后遗症首重治郁,是受已故山西名老中医李翰卿的一则医案启发。

  李老曾治疗一女,半身不遂3月余,针灸和补阳还五汤方加减治疗无效。李老审其面呈忧郁之色,不愿多语,脉沉弦。一改治虚、治瘀为治郁。                                                                          

【处方】: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丝瓜络9克,桑枝9克,香附7、5克,郁金6克。7剂诸证大减,继服1月而愈。后读《儒门事亲》,受张子和先去邪、后养正及调理气血在补益气血之先等等思想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治疗中风后遗症治郁为先的思路,验之临床,疗效颇佳。有郁证治郁,有郁脉治郁,即使没有典型郁证、郁脉,而诸脉证并不反对以逍遥散方加减治疗时,笔者也经常径直使用逍遥散方加减治疗。

   如本人治疗一男性患者,68岁,右侧肢体不遂9月余,生活尚能自理。病变日久,与医生言谈间似很超脱,无丝毫郁闷之状,脉象偏沉偏细,并无明显弦象。从家属口中得知,患者很少走出家门,也很少与人聊天交流。笔者仍从治郁入手,以逍遥散方加减。【处方】:柴胡12克,当归12克,生白芍12克,茯苓12克,生白术12克,薄荷(后下)6克,土鳖虫12克,地龙12克,炙甘草3克。7剂见效,接服7剂后改用补阳还五汤方加味,治疗2月余,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名老中医李可回答有关【大小续命汤】的问题 (摘录)     

李可: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介绍这两个方子:续命煮散《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

    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                                                     

【处方】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                                                                                                

【使用方法】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

                                                                 

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

                                                                    

还有一个【大续命散】: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

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2.7g)3g,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                   

可治:中风后遗症,类风关,癔病,各种精神神经症状(与鬼神交通,鬼来收录),男子阳痿,女子宫寒无子,各种抑郁症(可以使肝阳升发,少阴的阳气得到升发)。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在南通会议时我写过一篇文章,《从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引发的思考》我扼要的讲一讲,关键点: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用了后有什么后果?破疑解惑,如果这个解决不好,谁也不敢用。                                  

【典型案例追踪】2000秋,我一年轻弟子,治了一个农村农妇20多年高血压,其夫为煤矿老板,有钱在外边胡作非为,女的就生气,突然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出血后不久,双眼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暴盲,按照六经辨证,属寒邪直中少阴,当时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了大汗,血压就好了,第二天,可以看到人影。人也醒过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麻辛附按照现在医学观点,是升高血压的,为什么能治出血,而且对20年的高血压有这么好的疗效。

当时我有这么一段话:麻桂升压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列为脑血管病的禁药。而【麻黄汤】却能治愈高血压岂不成了千古奇谈?用了药出大汗后,第二天所有的症状都解除。当时弟子中医根底不深,学眼科的。解释不了。那个书印刷时印错了,印成我的病案了。

    古代治疗中风,【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是个古代验方。孙思邈在唐代就注明,流传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也收录,可见效应毫无疑问,就是机理,为什么大汗出后,血压下降?脑水肿减轻?小便也多了,病好了后,8年时间,血压稳定,一劳永逸。当时考虑的是暴盲,少阴直中,他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效果。

    刘力红:大家欢迎(掌声)刚才做了一个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更详细的应用我们期待下次再展开。                      

我的感受,李老要为【大小续命汤】平反,是他切身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中风,腔隙性脑梗塞。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疗的。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误区,麻桂升散,血压高、脸红好像也有升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血压高就只懂得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不知道辛温的东西可以起效。

      麻桂还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在思考中医里也谈到这个问题,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达不到末端,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你高了我不给你高,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末端这个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样一个指令始终存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现在出了一身臭汗,这个就好了。

    这些阳药,卢老师也讲了:扶阳就是两个,宣通和温补,这其实就是宣通,把阻滞拿掉,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就可以灌溉了,所以我们要去读懂机体这个系统。对高血压,我们向李老给我们的启示,再次表示感谢。(掌声)    

偏瘫康复方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风通络。主治中风后偏瘫。

【处方组成】

制马钱子300克、水蛭30克、白花蛇30克(或用金水蛇3条)、川芎30克、蜈蚣30克。先将白花蛇和蜈蚣共研细粉(能减少毒副作用),再与研为细末的其他诸药混匀,装入胶囊每丸含药粉约0.3克)。每天夜间睡觉前用开水送服1-5丸,服后即卧床。忌下床走动和昼间服用。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基本治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参加轻工作和劳动)31例,显效(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行动无困难,但灵巧动作差,生活能部分自理)38例,好转(下肢功能恢复,上肢出现主动运动,或手指出现屈伸动作,行走无困难,但生活不能自理)24例,无效7例。

 

【按 语】

方中主药马钱子有毒性,因此一定要按药材炮制规范如法炮制,不可疏忽。服本药时需注意从小量(1丸)开始 服后约40~50分钟患者自觉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或有蚁行感,或灼热如火烤,或短暂性麻木窜痛,属正常药物作用,说明服药剂量已够,不可再增加药量以免发生中毒现象。如无此反应,次日递增为2丸,以后每隔1周递增1丸,最大量为每日服5丸,但连续服用时间不得超过90天,以防蓄积中毒,停药2一3周后可继续服用。本方对软瘫疗效较为肯定,对硬瘫在服本方效果较差时可加服由僵蚕30克、白芍40克、伸筋草12克、丹参30克、白芥子10克、炙甘草6克组成的汤药,每日1剂,可增强疗效。   

祛瘀通脉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化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

【处方组成】

黄芪30一50克、桂枝15一30克、当归15一30克、地龙15~30克、牛膝15一30克、川芎10-15克、丹参10一10克、桃仁10一15克、甘草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语言障碍加郁金、菖蒲;神昏不语、便秘加代赭石、胆南星、大黄;头痛加石决明;痰盛加淡半夏、陈皮:气虚加党参、白术;阴虚阳亢去桂枝,黄芪减量,加石决明、生地、枸杞子、菊花;纳呆加焦三仙;便溏、夜尿多加制附片、益智仁、高良姜;便秘加郁李仁、火麻仁;血压高去桂枝,加石决明、菊花、杜促、草决明;血压低加党参;上肢恢复慢加升麻、桔梗、柴胡、葛根;烦躁加丹参、麦冬;眠少加炒枣仁、远志;二便失禁加制附片、益智仁、肉桂、御米壳。

【临床疗效】

治疗126例,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功能完全恢复,能胜任各种劳动和活动)52例,显效(症状与体征显著减轻,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自理)40例,好转(症状与体征有减轻,功能有所改善,生活不能自理)34例。

【按 语】

无                                                                

血栓解方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行气,抗栓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

【处方组成】

水蛭15克、郁金20克、川芎30克,研粗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每次服6片,每日3次。7无为1疗程。停药2天,再行下1疗程。8个疗程为治疗期限。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243例,基本痊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患肢功能,语言功能,精神意识等均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处理)99例,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稍加协助可以行走,生活基本自理)73例,进步(症状及体征有改善,但不能单独行走及生活自理)3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5%。

 

【按 语】

方中水蛭破血逐瘀通经,虫类药走窜通经,擅长治顽疾,是临床中沉府、宿疾的常用药物。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水蛙所含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元的作用,能阻碍血液的凝固,并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因此对于心脑血管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仙芎归汤

【功能主治】

功能补肾和血。主治中风后遗症。

【处方组成】

仙茅15克、仙灵脾12克、巴戟天12克、川芎12克、当归18克、知母15克、黄柏12克、牛膝24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气虚加黄芪、党参;小便多加益智仁;肢体疼痛加鸡血藤、赤芍;重着或肿胀加苡仁、防己;拘挛加龟板、鳖甲、白芍;语言不利加天竹黄、石菖蒲;血压增高加夏枯草、钩藤、石决明或复方罗布麻片;吉苔变黄腻加竹茹,重用黄柏。

【临床疗效】

治疗48例,基本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并能自理生活)21例,占44%;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未完全正常)19例,占39%;无效(临床症状及肌力无明显改善)8例,占17%。总有效率达83%。

【按 语】

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阴阳双补,填补精血,为温柔之品,可使精血得充,肝肾得养则肢体不废;当归养血补血,配血中气药川芎以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与川芎一升一降,调和气机;知母、黄柏既可润燥而滋阴,又可防止过温,补中有泻,泻寓于补中。                                                     

补气化瘀方

【功能主治】

功能补气化瘀,和血通络。主治中风偏瘫有气虚血瘀见证者。

【处方组成】

黄芪30一60克、当归10一15克、桃仁10一15克、红花10-15克、川芎10一15克、赤芍10~15克、地龙15一20克、桔络5~10克、丹参10一15克、桑枝15-30克。火煎服。若病情较重者,可日服2剂。

【辨证加减】

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郁金;口眼歪斜着加全蝎、白附子、僵蚕;大便秘结者加萎仁、酒大黄;小便失禁者加肉桂、五味子;痰涎壅盛者加半夏、南星;偏瘫、肢体日久不愈者加穿山甲、水蛭粉(冲服),血压偏高者加钩藤、石决明、菊花。

【临床疗效】

治疗38例,痊愈(症状基本消失,步履稳健,肢体活动自如)14例,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步履欠稳,上肢抬举、握力尚可)14例,好转(症状好转,可扶杖步行,上肢可平举,肢节可屈仲)8例,无效2例。

【按 语】

刘氏认为风、火、痰为中风之标,而气虚、血瘀才是中风之本,故宜补气化瘀,使气行血畅,瘀去路通,才能有所良效。如部分病例早期出现阴虚阳各、痰火内扰,则应从潜阳降逆、豁痰开窍之法治之。后期患者多呈虚象,纵使有阴虚阳亢兼证,也可使用本法治疗,但须减黄芪、川芎用量,再加滋阴平肝之剂。据临床观察,本方对出血性中风疗效较差,对缺血性中风则效果较为明显。                   

固本复元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养阴,活血养荣,化痰软坚。主治偏瘫(中风后遗症)。

【处方组成】

黄芪15克、鸡血藤20克、丹参15克、黄精15克、海藻12克、玄参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肢麻者加僵蚕、全蝎、蜈蚣;肌肉痉挛者加葛根、蝉衣。

【临床疗效】

治疗27例,基本痊愈(四肢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自理,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状消失)11例,显效(上肢或下肢功能恢复,生活自理,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症状显著好转)9例,好转(四肢活动有改善,但未完全恢复,部分生活自理,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状好转)7例。

【按 语】

方用黄芪、黄精、玄参益气养阴以固其本;鸡血滕、丹参、海藻活血养荣、化痰软坚以治其标。标本兼顾,正复邪去,肢体乃复元。    

中风回春方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化痰,熄风定惊。主治中风后遗症。

【处方组成】

当归、丹参、白花蛇、蜈蚣、地龙、红花、忍冬藤,制成片剂。每日3次,每次5一6片(每片重0.3克)。1个月为1疗程。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118例,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活动恢复正常)47例,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肢体活动度增大)42例,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改善,肢体活动有一定好转)19例,无效10例。

 【按 语】

本方用当归、红花等活血祛瘀之品,再配以蜈蚣、地龙等虫类药,具有搜剔究络痰瘀之功效,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较为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