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盈利来源的设计

 hejian4569 2016-12-11

导  语

在你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否互相吸引并发生交易?它们间的交易,是否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交易价值跟高、交易成本或交易风险更小?能否为你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编织一张生态价值网络,让它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盈利模式是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收支来源”及相应的“计价方式”。

分析企业的收支来源,有三种的途径:

一是企业的盈利来自哪些“资源能力”?

二是企业的盈利来自哪些“业务”(包括产品、服务和市场)?

三是收入和成本分别来自哪些“利益相关者”。


盈利来自哪些资源能力?


经常有企业家讲:我靠经营能力赚钱,我靠矿产资源赚钱,等等。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意思:每个利益相关者的盈亏,都来自不同的资源能力。


例如,在家电卖场的商业模式中,国美、苏宁掌握卖场的品牌资源何况供应链管理能力,家电厂商掌握家电品牌的制造能力何况品牌资源,而商业地产则掌握地理位置。他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商业模式,但每一方都能在其中获得盈利,靠的却是不同的资源能力。


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也是其相互之间资源能力的重新配置。交易之所以发生,就在于相互之间资源能力的互补,唯此,方能发挥最大的交易价值。很多资源能力在企业甲发挥不了作用,但是却可能跟企业乙交易,创造新的价值。这时候未必是联合最强大的合作伙伴,而最可能是最需要这个资源能力的合作伙伴。


例如,当初UT斯达康引入小灵通时,就无线业务而言,中国移动的实力自然比联通强,而中国电信却完全靠不具备运营无线网络的经验。但是,UT斯达康选取的却是电信,原因很简单,因为电信没有无线业务,对小灵通的需求是最迫切的。这个选择,让UT斯达康连续17个季度盈利超过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成就一段IT神话。




有一些资源能力虽然企业不具备,却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控制。拥有、控股、参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控制,有时候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例如,在开连锁店涉及商业地产时,有些企业自买物业,有些企业签长租。有一个企业却独辟蹊径:每当看好一个店面时,企业就跟店面业主签租约,将合同掌握在手里,而由入驻的加盟店长向业主缴纳租金。零售店面的销售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如果店长退出,企业仍可以通过租约控制店面,保护销售额。企业通过做“二房东”降低了交易风险,提升了控制能力。


这个商业模式中,关键点在于把店面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切割开,所有权属于业主,使用权属于企业,经营权属于店长。这样,虽然没有物业,也不直接经营,企业仍然可以牢牢地控制终端。


某些盈利模式建立在独特的资源能力之上,企业可以围绕独特的资源能力设计盈利模式,建立门槛。


例如,三大通信运营商的'3G牌照”是其他企业得不到的独家资源。其他企业想要在移动互联网中分一杯羹,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都必须考虑三大通信运营商的角色。这就为通信运营商的盈利模式留下巨大的设计空间:

1、可以介入具体业务的运营,获取运营费用;

2、可以投资合作伙伴,获得投资收益;

3、可以做大整个移动互联网商业生态价值网络,收取网络通路费之类的“税收”;

4、可以建立移动门户平台,收取信息费、增值服务费、广告费,多点盈利,等等。


当然,这些资源能力的独特性可能造就巨大的市场溢价,如果资源能力可以买卖,直接交易“资源能力”本身,也成为一种可选的盈利模式。华人首富李嘉诚纵横商场几十年,最厉害的并非经营精妙,而是眼光独到,低买高卖。




以“3G牌照”为例,1993年,李嘉诚在市场不看好的时候购入英国移动电话公司Rabbit,并易名为“橙”Orange。短短六年后,欧洲的3G迎来了井喷期,李嘉诚转手把“橙”的3G牌照卖了,赚了1180亿港元。超人“千亿卖橙”成为不可复制的资本运作神话。


某些盈利模式在起步的时候,未必具备不可攻破的关键资源能力,但“先走一步”使其获得了积累关键资源能力的先手优势。


例如,高通公司在发展早期,3G业务还是一片空白,合作伙伴更是无从找起。此时,高通公司自己承担了涵盖电信运营、基站、手机终端的90%以上的3G业务,几乎集电信运营商、设备商、技术开发商和终端设备商于一身。


当以CDMA为首的3G技术终于成为市场 主流时,高通及时转换了盈利模式,卖掉了除核心芯片外的所有子业务,变成了收取知识产权转让费、靠标准盈利的高科技公司。合作方每销售一部手机,就要向高通公司缴纳一笔不菲的知识产权转让费,其中包括CDMA入门费和使用费,约占产品售价的6%左右。高通公司之所以能够靠专利标准赚钱,其基础正来自于其早期大包大揽的苦心经营。


发现一个新的市场,先进入并培育市场,这个寂寞的过程可谓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主动之选。


很多企业在产业导入早期做的“全产业链”,后期却集中到研发、设计、标准,把制造、零部件生产外包等,都是基于类似的逻辑:“先走一步,积累起后来者难以企及的资源能力,并依靠这些资源能力,转换盈利模式。”中国企业在制造业积累了先发优势,如何让这种优势所具有的独特资源能力,在未来构建新的盈利模式的时候,成为“关键资源能力”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不管是利益相关者,还是资源能力,都是可以切割的。如何通过切割后重组,形成可行的收入来源和成本支出,是盈利模式乃至商业模式能否成功、成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此外,关于盈利来源还有“业务”的区分,业务可以分为“产品”和“市场”两个维度。前文所述的组合计价中已经分析描述了其原理,这里我们不再赘述。


来自哪些利益相关者?


企业的盈利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因此要分析企业的盈利模式,应首要分析企业的收入来自哪些利益相关者,成本又是支付给哪些利益相关者。


不妨做一个分析矩阵,矩阵的水平方向表示为企业“贡献收入的利益相关者”,垂直方向则表示为“承担成本的利益相关者”。两个方向的交叉处,就得出一种盈利模式。



如图所示,为企业贡献收入的利益相关者有三个(从左到右依次为“直接顾客”、直接顾客与第三方顾客”和“第三方顾客”),承担成本的利益相关者有四个(从下到上依次有“企业”、“企业与第三方伙伴”、“第三方伙伴”以及“零可变成本”)。两个方向交叉,就组合出12种盈利模式,我们依次称之为盈利模式0到盈利模式11。


最传统,最普遍的盈利模式就是“盈利模式0”。即由企业支付成本,并从直接顾客那里获取收入。


很多“产销一条龙”的传统制造型企业都是如此:支付购买原材料、生产制造和渠道销售的成本,通过直接销售给顾客获取收入。收入减成本,就是盈利。


这样的交易结构很简单,除了原材料,基本只涉及到两个利益相关者:企业本身和直接顾客。


从盈利模式1,到盈利模式11,交易结构明显都比盈利模式0要复杂,至少要涉及三方利益相关者。而这中间,也存在很多盈利模式创新的空间。


盈利模式1:企业投入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从直接顾客和第三方顾客处获取收入。当然,价格一般不同。


比如,杂志向读者收取订阅费用,同时向刊登广告的商家收取广告费。在这个盈利模式中,广告商的目标受众是杂志的读者,因此是“第三方顾客”,而读者无疑是“直接顾客”。


苹果应用软件商店App Store上有很多热门游戏采取这样的盈利模式:玩家下载游戏本身要花钱,同时游戏还嵌入广告,这是“第三方顾客”贡献的收入。


盈利模式2:企业投入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直接顾客免费消费,由第三方顾客支付费用。电视台、电台、免费赠阅的报刊杂志都在此列。


跟盈利模式1相比,虽然盈利模式2减少了直接顾客的收入贡献,但可能通过免费扩大了直接顾客的规模,从而向第三方顾客收取更高的费用。


盈利模式1和盈利模式2的交易结构极为类似,在很多场合下可以转换。差别只在于是否对直接顾客收费。


是否对某一种利益相关者收费,将在后文中讨论。

······


盈利模式5:企业和第三方企业承担生产成本,直接顾客零价格,由第三方顾客支付价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第三方企业和第三方顾客可以是同一主体。


例如,在2005年最疯狂的娱乐事件“超级女生”中,企业湖南卫视只提供频道、承担部分成本,观众免费观看并投票。其他的第三方顾客或企业有:蒙牛提供赞助和宣传,天娱负责选手培训、赛事策划和商业包装,其他广告商付广告费,移动与联通提供短信平台(收入与湖南卫视分成)。




盈利模式6:企业零投入,第三方企业投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直接顾客可以得到较低价格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在很多商业论谈中,主办方一般只起到召集参会人的作用,具体的会场运作、服务提供都由企业赞助,而参会人则可能分层次:VIP座位高价,一般座位免费或低价出售。

······


盈利模式11:企业零边际成本生产,第三方顾客支付价格,直接顾客零价格。


盈利模式9到11分别脱胎于盈利模式0到2,关键只在于“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因此大多数都来自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化”。


例如,脱胎于盈利模式2的盈利模式11,可见于游戏软件厂商在游戏里提供的广告。跟在杂志、电视台、电台做广告相比,互联网使边际成本变成了零。

■魏炜、朱武祥


创富志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创富志微信公众账号:cfz83499098


创富志机构

专注商业模式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