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证明A股不识货,中国平安把过去10年数据都脱光了

 梁sir150 2016-12-11

姚波对平安寿险的价值结构做了全面披露,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行业最全面、最深入浅出的解析;李源祥则对平安个人业务商业模式和个人客户经营成果进行了清晰详细的介绍,这也是国内金融企业首次披露单个客户价值。

个人业务内含价值超4千亿

2016年,在核心金融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平安积极布局互联网业务,设立了“1-2-2-N”的战略目标。李源祥表示,在此战略基础上,平安形成了“一个账户、两个超市和一扇门”的商业模式。通过金融超市和生活超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和生活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客户可以享受到平安集团提供的一站式账户管理,以及通过任意门方便快捷的在线享受各类产品服务。

在此模式下,平安服务的个人总数快速提升,且客户价值贡献高。平安为超1.22亿金融客户和超2.98亿互联网服务用户提供服务,其中,金融客户中,高净值客户8.19万人,人均持有9.98个金融产品,全量金融客户人均持有2.16个金融产品;金融客户人均利润为195元。

截至6月30日,平安集团个人业务内含价值已从2014年的3052.5亿元升至2016年6月末的4168.5亿元,金融产品资产管理规模稳健增长至34587亿元,贷款余额5115亿元,产品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策略日上,李源祥对平安客户分布、人均合同数量增长及用户活跃程度等情况也做了详细的介绍。李源祥透露,平安的金融客户结构好、产品购买能力强,金融客户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已有数据显示,随客户在平安集团留存年限的增长,人均合同数量稳步提升;随合同数量的增加,客户人均资产或负债规模呈指数型增长;客户财富等级越高,在集团的人均贡献越大。随着互联网业务的深入开展,互联网用户的活跃平台也在迅速提升。

寿险业务未来可释放利润近4千亿

保险业务,尤其是寿险业务是平安盈利的最主要来源。近两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受国内利率持续下行和资本市场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金融、保险业的盈利能力成为投资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平安寿险业务内含价值及新业务价值增速是否可持续,在中国经济下行期中,平安的业绩是否能保证稳定增长,并维持充足稳定的偿付能力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针对以上问题,姚波指出,目前平安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中,代理人渠道占比超9成,其中长期保障型产品在整体新业务价值中占比高达7成。2011-2015年长期保障业务在代理人渠道中首年规模保费占比从42%增长至51%。

事实上,近年来,平安寿险业务的产品结构在不断优化。据姚波介绍,2011年到2015年,平安长期保障型业务在代理人渠道中的首年规模保费占比从2011年的42%持续上升至51%。由于此类产品的利差占比较低,平安寿险未来利润的主要构成是与保险保障密切相关的死差和经营成本相关的费差等。姚波指出,最能体现寿险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是负债端的剩余边际,平安寿险此项指标高达3863亿。这就意味着现在平安寿险有近4千亿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尽管当前中国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但是行业在监管所倡导的‘保险姓保’理性回归下,市场对保障型产品的需求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姚波总结道:“我们对平安寿险未来的业绩充满了信心!”(作者:释老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