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深处】徐海颖 | 咨询中的背景治疗

 刘淑姿 2016-12-11


有一种柿子树,不是种来卖钱的

而是专门等着鸟儿冬天里没有吃的时候

飞来吃它的柿子......


心﹒深处】栏目专门刊登资深老学员的修学与成长体悟、新发现、新领悟,甚至读书心得,生活感慨,等等。感谢玉虎老师的用心组稿。


作者徐海颖 | 咨询中的背景治疗


很多时候,来访者的什么时候疗愈了,真的只有天知道啊!】


 

咨询实践中,发现来访者的问题,往往都与其所经历的生活密切相关。来访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其独有的心理环境,这样的内心世界又决定其种种的内心感受,以及影响到他们的现实行为,进而决定了其现实生活。

 

咨询中,不同的来访者,他们来到咨询室中,有各自不同的咨询目标与方向。作为一名咨询师,更多的是跟随来访者的意愿,来进行合适的调整。而恰恰是来访者的“意愿”,往往会形成一个错位,意识上的目标,与潜意识的目标往往是不一样的,如何根据对方的描述,而准确的理解潜意识的目标,将会是咨询师最初的挑战。这个挑战的另一个难点就在于,往往潜意识的目标,是来访者抵御或压抑的,过早的揭露会使对方无法面对从而脱落;或者过于跟随意识层面的想法,同样也会脱落,因为潜意识的动力才是根本的动力。所以,咨询师如何在其中“辗转腾挪”,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很多的做法并没有好与坏,只有合适的时机,如何把握这个合适的机会,或许只能意会了。

 

“意会”,是没有方法可讲的,也不可能直接描述。那是不是就是说,“意会”就不能学习了?当然不是,虽然“意会”不能直接讲,但是,形成“意会”的条件,我们是可以学习的。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了解背景。了解来访者的现实背景、了解来访者的心理背景,从而了解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这几方面了解的越是透彻,就越是能够感受到那个合适地、稍纵即逝地——机会!


 

现实背景

现实背景的重要性不用多做叙述。但是,有个地方,我们必须得注意,那就是,所有来访者诉说的有关背景的材料,都只能够先听着,咨询师需要保持住自己的客观性。然而,这个客观性的保持,是非常的不易,前提就是咨询师自身的情结有没有解好,对自己是否有透彻的了解。这两方面做的足够好的话,就相对容易,如果不够的话,那就听天由命吧。因为,迟早会砸锅,或脱落、或被撞得不轻,到时候再来反求诸己。该找督导就找督导,该自我体验就体验。不过,没关系,经过一些磨练,还是一个优秀的咨询师。

 

现实背景比较容易了解的,就是来访者的成长经历,当然,这样的成长经历诉说,必然带有大量的、经过情结加工的材料,要把这些染得乱七八糟情绪的经历剥离开,体会到接近真实的素材,会非常地困难,这个时候也就是能够做到姑且听之吧。若保持稳定地倾听,这也不失一种良好地治疗方式。

 

现实背景,我把其再细分为几种,分别是个人成长经历、家庭家族背景、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构成了来访者现实生活的图景。在这个宏观图景的基础上,还可以再细分的就是职业背景、城市背景等等。因为后面的背景素材,笔者在咨询中运用的并不多,所以就不展开了。这篇小文,就先简要的叙述前面的三种背景的素材在咨询中的作用。

 

个人成长经历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因此,咨询师,在每一个新来访者的面前,都将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因为,你完全不知道对面那个家伙,什么时候会放一个“幺蛾子”出来,或者,什么时候将你框了进去。如果,一个咨询师听见这个人诉说完他/她的生活经历后,有一种笃定感或者运筹帷幄感,那么离砸锅也不远了。如果,对方陷入深深地痛苦的时候,咨询师忍不住的马上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么,咨询师将不会发现有一双冷冷地眼睛注视着这一切。所以,在来访者“痛苦”诉说其经历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安静的观察,观察对方,更要观察自己。

 

那么来访者在诉说他们经历的时候都是“幺蛾子”“陷阱”吗?肯定不是,有些时候,需要跳坑,需要有意识的中招,体验来访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甚至“得上”与来访者一样的问题。在他们情结的迷宫中,你也困惑了、痛苦了,甚至也发飙。直到某一刻,突然清醒过来,原来我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的,能够做的就是“走”出来。而如何走出,就是咨询师的示范,展示给来访者看看,你如何“疗愈”了自己的。然后,如果对方愿意的话,会在你身上学习到疗愈自身的方法。之后,他们就会很开心地发现,原来是他/她治好了自己,他们是有自愈能力的。这个时候,作为咨询师的你,会由衷的感到高兴,并默默地祝福他们。

 

上面这一段,充满了“迷途地危险”,咨询师如何规避这种风险,而不会迷失于来访者的经历之中呢。需要做的就是,咨询师自己要对自身的经历非常地清晰。这里的清晰不仅仅是对所经历过的事情了解知道,还要对自我的经历如何影响自己,有很深刻的认知。这种认知越是深刻,那么迷失的机会也就越小,也就越容易去体验对方的经历,从而理解他们。如果情况紧急,咨询师本身没有太多的经验,然而来访者的机会已经出现,咨询师可以做的就是,保持高度的觉知,指导来访者去探索。后一种方法就像咨询师打着手电筒,咨询师凭着经验把黑暗照亮;前一种就是咨询师拿着蜡烛,自己战战兢兢的与来访者一块进入未知的心理世界。

 

这是第一种背景。

 

第二种背景就是家庭家族背景。

一个人在他的生命早期往往都受家庭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其心理世界形成初期的氛围感。如果,一个人的家庭氛围,在其出生前后比较好,或者比较和谐而有爱,那么这样的资源将会是这个人一生的幸福之源。

 

如何判断一个人最早期的时候,他们的家庭环境呢?目前来说,笔者有一个假设,就是通过其身体和样貌的外观和内貌进行判断。外观容易理解,俗话说的就是“看脸、看身体”,而内貌却又是怎么回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笔者的咨询实践中,我们有时会碰到一类这样的来访者。他们样貌俊美靓丽,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是苦不勘言,看到的意象也是那种打打杀杀、尔虞我诈的。有时会很困惑,为什么长的如此美丽脸庞,内心却是如此的痛苦与扭曲?这样的错位,让我疑窦丛生,完全无法理解。

 

直到某一次听一位咨询师分享经验时了解到,一个人的样貌俊美,那么这个人,在其家庭生活中,必然是得到过足够而充分的爱,就是这些爱,滋养了他们心灵,然后在外表上表现了出来。而且,这样的滋养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长年累月的,也就是说家庭的环境的主基调必然是充满爱的。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又是如此的痛苦,这些痛苦那么真实,以致于让咨询师也恍惚中,感叹他们身世的悲惨。然而,当我再看看他们的时候,发现,长的真好看啊!那么,到底哪儿出问题呢?我认为问题是在于,虽然主基调是爱,但是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痛苦,同样也是在默默地影响着人的内心。甚至,家庭的巨大变故也会对人的内心,有着巨大的摧毁作用。当一个人,被巨大的痛苦侵袭之时,是无法看见那些曾经获得过的爱。再加上人的自恋作怪,或者自我认知的偏差,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改变深层的自我认知,涉及到的就是深层的人格调整,这样的挑战未必巨大,却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而这引发的恐惧,足以将人推回原来的认知上和旧有的模式上,因为那足够“确定”。

 

所以,作为咨询师,要做的就是通过其对家庭的描述,去仔细体会其家庭真实的氛围,尽量去分辨来访者所描述的和接近真实的情况,到底是否足够一致,或者偏差是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笔者推荐的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看脸”,“美而惨”的,就要多留一个心眼,多听那种事实性的描述,比如妈妈的职务,爸爸的工作性质,等等。因为这些事实性的描述,提供的信息更客观,也不易受情感影响,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更容易推断其生活境遇。比如,父亲为军人的家庭,那么其家庭的氛围可能会偏向严肃,甚至严厉,那么对孩子早年的影响容易刺激到其弱小的内心,并激发其强烈的不安全感,作为弥补,反抗性的力量也会极强。当然,影响的可能性非常之多,更不可能在这里展开,只是在这举个简单的小例子。

 

而家庭经历情绪性描述的作用,在于可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情绪状态。无论描述的是什么时候的家庭经历,所有的情绪,都可看作其现有的心理世界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顺着其现有的情绪,解决其情绪所指向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个情绪当作路标,它指出了当下问题的所在,千万别理解成其家庭的背景情绪就是如此。其实,来访者早年的家庭情绪是否就是那种情绪呢?有可能的,但是,很容易出错,因为情绪是很容易交叉感染的,所以,避免判断错误,建议还是更多的参考事实性的描述,对于推断其家庭背景会更靠谱。

 

家族背景就更不用说了,对一个人的影响更难以觉察,同时也更深。因为,这涉及到来访者的孕育者——父亲与母亲,以及这两位重要亲人的心理环境,也可以看见家族精神的传承性。走到家族,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家族的背景下,父母所谓的缺点、不足,其实都是有迹可循;自我所谓的优良品质,其实在祖辈身上早就有了,这些品质是他们传给我们的。而所谓的缺点,其实也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已,就看如何去面对了。

 

了解来访者的家庭家族背景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被来访者的种种问题带着乱跑,也不会被来访者的种种情绪影响。我们看到的是这么一副景象,这是一个有来源的人,他的所谓的问题、困扰,自有其源头,也更容易去理解这些所谓的问题或困扰。

 

第三类的现实背景就是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

那就会是一个更大的图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咨询师也是其中的一员,甚至来访者有的问题,咨询师也是一样不拉。比如,文革中对知识分子的践踏,对社会精英成员的侮辱,对秩序的武力破坏,等等。如果,咨询师在作自我体验和成长的过程中,有必然会深有感触。再有90年代初的下海潮,或多或少的对当时的家庭也有不小的冲击。以及从90年代末到今天的房价飙升,对每一位咨询师来说,都也在这时代的大潮中,或成为弄潮儿,或成为呛水之人,等等。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些心理疾患是时代病,无案例、无经验,甚至连咨询师也身在其中。从这个角度看,咨询师和来访者,有区别吗?所以,咨询师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治疗着自己。通过咨询,治疗了咨询室的两个人,也同时在治疗着这个社会,让一个身心健康的来访者走出咨询室,重新进入社会,必然对身边人的影响良性而有益。同样,被治疗过程治愈的咨询师,也可以更好的为这个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这就是了解社会背景意义所在。

 

现实中,人的经历背景,家庭家族的背景,社会的历史背景。这些要展开讲,可以有很多可以说的,也非常有趣。可惜的是,现在我的状态是,心非常之大,身体却很懒,无法匹配。这几方面的就先说说这些吧,希望我身体的懒可以慢慢调整过来。



 

接着就写一下,了解来访者的心理背景对咨询的作用在哪。

 

心理背景

心理背景的了解主要得益于朱老师的子人格技术和邱祥建老师的意象建构技术,在叙述的时候肯定会有这两方面的内容。当然,也有我自己的体验与思考。为了行文方便,就不一一写明出处

 

我自己会把心理背景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指个人的心理发展,就是说这个人,他是怎么一步步到现在的这个样子的,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发展的;其二是个人当下心理世界的背景,就是来访者当下的人格状态。人格状态又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纵向,另一个是横向。换个方式来说的话,纵向就是指人格的纵深;横向的就是指这个人,他的心理世界当下的全貌,换种说法就当下的心理世界地图。

 

接下来我就具体的说说这两大类心理背景,在心理咨询实践有什么用?因为心理咨询的目标是把来访者治好,或者把来访者引向更觉知的道路上,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那又何必费那么大的劲去知道这些所谓的背景呢?那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心理发展背景,就是指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过程。这个是可以通过一些意象可以知道的,比如高级班中朱老师所带的人生画卷。那么在咨询室中,是不是也需要给来访者带这个意象呢?我的看法是要看时机,最起码一开始的时候,不适合带对方做这个意象。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之后,才有必要。为什么?原因有几个,一个是一开始做,可能会扰动太大,未必对来访者有好处。再有,如果是短程治疗的,来访者还没有做好进行人格层面调整的咨询,那又何必去扰动对方呢?咨询师可以根据来访者的状态,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引导这个意象,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对方的成长决心,其次就是承受能力。

 

其实,事物的发展自有其相对稳定的规律,比如阴阳必然是平衡的。举个这几年很热门却有点糟糕的词——抑郁。抑郁,用阴阳来看的话,这个问题,肯定就是阴。那么如果阴阳是平衡的话,阳在哪?阳在阴里!怎么说?一个抑郁的人,越是抑郁,那么就是说明抑郁的人内在的求生动力是非常之强的,否则,他是不会让自己抑郁的。抑郁,我个人的理解,其实就是“留得青山在”,所有的痛苦都先存着,先保留自己,先让自己“冬眠”,等到时机合适,再去烧柴——去面对那些痛苦。当然,抑郁时间越久,那么痛苦也就越多,治疗的难度也就越大。但是,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忍受抑郁越久,就是说明这个人内在的求生愿望也就越强,缺的只是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人。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同意这个,我们可以去猜测与体会这个人的求生愿望到底是什么,是情?是爱?是使命?是意义?等等,只要我们愿意去体会,对于这个抑郁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再比如,著名的抑郁斗士——崔永元,我个人猜测他的求生愿望可能是一种“爱”,是一种带有侠义精神的爱,他就是要揭露很多的不公,当受到了挫折的时候,就开始不满,随着抑郁情绪的积累,随着早年节目的成功,内在的抑郁开始爆发,越来越猛,直至完全不能工作。但是,他通过“揭露”自己的抑郁,逐渐的治愈自己。产生的作用就是,让那些陷入抑郁困境的人,有了榜样:哦,原来这么有名的人都抑郁,那么我的抑郁好像也是可以接受,也应该去治疗一下。曾经卫生部有个人说过,崔永元的自我暴露,经过大致计算,直接帮助卫生部省了近30亿的科普费用。当然,这只是说明他这样做,宣传效果非常好而已。这一点到不鼓励那些抑郁的人,再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过度的暴露自己。

 

扯远了,再回到个人的心理发展来看,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见抑郁发展后的另一面是极度的张扬,所以,咨询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所准备。那么往前推也是一样的,一个抑郁的人,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的。这个对于我们的治疗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知道了趋势,我们就可以顺势而为、或者马上阻断发展的趋势、或者强力介入以扭转态势,以避免明显的恶果出现。而且,顺便也可以说一下的,通过心理发展背景的解读,是可以知道来访者治疗的难易程度,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状况来选择。

 

所谓的心理发展,有一本书里都讲了,那就是《易经》,只要用心去了解,笔者认为,个人的心理发展可能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可供参考的内容。当然,易经讲的内容应该是更加的深邃与宽泛。

 

第二类的背景就是当下的人格状态。


这个是挺容易理解的,如果上过中级班的话,那么这个就是子人格拓扑图。只要我们知道了来访者的内心子人格,以及整体的状态。那么我们对来访者的了解与判断将会变得异常准确。关于这点,其实也不用多说什么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分纵向和横向的背景呢?有什么帮助或者作用呢?说实话,目前来说,我也并不特别的确定作用在哪?似乎,有了子人格图之后,很多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又何必再去这样分别呢?所以,这最后的一部分,就当作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吧。

 

人格的纵向层面可以看作发育的程度。就像一株植物,如果根部出现了问题,那么地上的植栽状态也就不会特别的好。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人格深层,那么看这个人的状态也就不会太好。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人的状态之差是从很里面散发出来的,而不是表面的。就像一栋大楼,支撑的柱子出了问题,那么大楼总是会摇摇晃晃的。

 

横向层面的话,就是指心理世界当下的全景,就像地图一样(这个的概念是来自邱详建老师的意象建构)。知道了心理世界的全景,那么如何在咨询中运用呢?就像一个人在城市中迷路了一样,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别乱跑,停在那。然后,想办法找到地图,又了地图之后,就可以通过前后左右的建筑,判断初自己在哪个位置,接着就能够找到方向。这是一个感觉,具体的案例没有太总结。就先聊到这吧。

 


上面非常简单与粗略的说了两种大的背景类型,每种类型又有几个细分的背景。其实,真正在咨询中的时候,这些都只是一种感受,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觉察,用心感受。很多时候,来访者的什么时候疗愈了,真的只有天知道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