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安:拥有美貌、名利与成功,都不如拥有好奇心

 翠竹藤萝书屋 2016-12-11




李安导演这段时间应该过得很辛苦吧。


最近见他在清华大学和冯小刚、贾樟柯对谈,62岁的李安导演,脸上的褶子更多,头发更白了,一样的,是他那标志性的讪笑,似乎随时都能哭出来的一双温柔忧伤的眼睛。


为了宣传新片,一贯不善言辞的他不得不多次公开露面,频繁地密集地接受媒体采访,回答一系列疑问:为什么选择120帧来拍摄,为什么选择拍摄了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故事,现在片子在美国评价不好,你怎么看?


虽然做出了这种种努力,依然挡不住《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接连失利。


这恐怕是过去十年多来,李安在导演——他最擅长的事情上面对的最大“失败”。



01


上一次遭到这样的失败,是2003年的片子《绿巨人》,李安迄今为止评价最低的一部电影。豆瓣只有6.5分,而其他片子基本8分往上。


唐诺在《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里说,研究一个作者,最好从他被公认最失败的作品入手,因为那里面有他最深的秘密。人亦是,去看他失意时如何自处。


那时刚拍完《卧虎藏龙》的李安未经深思熟虑就接拍了这部。《绿巨人》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英雄片。


然而这部英雄片的特效粗糙,不知是不是经费所限;情感上加入了非常复杂的父子纠葛,但却没有说清楚,反而来了一个草草的欢乐英雄结尾;父子、父母关系、爱情,想讲的太多导致最后都没有讲的很清楚......




李安后来多次提到,在《绿巨人》之后,他陷入了很大的精神困境,甚至想要拒绝找上门来的《断背山》,想要就此退休


此时李安49岁。第一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02


此前,他对自己拍电影的能力都非常自信。接受柴静采访时,一向谦逊柔软的李安,用让人咋舌的平淡语调说(大意):


我这人别的事情都不灵光,电脑、银行卡什么的都不会,只会拍电影。奇怪的是,只要我一拿起摄影机,身边的人都会自觉听我的,不用我发脾气去命令他们。


接受陈文茜采访,他也说过这样的话:电影对我很简单,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做得那么吃力。拍英国最好的文学作品《理智与情感》时,我一个英文句子都讲不全,但是拍出来,还提名七项奥斯卡。



《理智与情感》中艾玛·汤普森和凯特扮演的姐妹


正是基于这样的自信,李安才能一路坚持。


在从导演系毕业后六年没有戏拍,在家当煮夫,边写剧本,《推手》《喜宴》就是在那时期完成的,儿子李淳说,他小时候经常看爸爸坐在桌子前,看着窗外,在想什么。


为了拍电影吗,李安甚至不惜违逆中学校长父亲的强烈反对。在传统老派的父亲看来,电影不是什么正经事,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当戏剧学教授。


在李安落入巨大的自我怀疑之时,也正是一直不认可他的父亲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他对李安说,你必须回到美国,接拍《断背山》,你属于那里。


两个月后,李安在美国西部为《断背山》勘景的时候,父亲在台湾骤然去世,这成为李安最大的遗憾。



然而在悲痛中,《断背山》拍的毫不费力,“一下子就可以把事情处理掉,还挺会拍片”。


本来不被寄予厚望的这部小众文艺电影,却为李安抱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大奖。所谓水到渠成,无心插柳。


03


《断背山》之后的李安,似乎如入无人之境,拍的片子一部比一部危险


他好像习惯了把自己置身险境,譬如《色戒》。


张爱玲这部小说写得非常隐晦曲折,30年涂涂改改,隐藏的东西比写出来的多,太多的欲言又止,语焉不详,李安在拍的时候似乎也被“附身”。


他形容当时自己的心理,“非常不安和大逆不道”。在拍摄前的准备过程中,他就一度大哭,想要放弃。


期间,受邀去看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的电影展,见到博格曼本人,才让李安重新找回自我,找到拍下去的力量。


博格曼给了李安一个深深的拥抱,“很软很软,像母亲一样,把我35年的纯真都拿走,让我觉得人生很有意思,好像又有了力气把片子拍完”。



日后李安说,拍那么多电影,《色戒》是他拍的最投入的一次,至今仍不敢看。


《色戒》之后李安选择了只有大海、小孩和老虎的《少年PI》,拍电影的人都知道,水、小孩、动物最好不要碰,因为不好拍,李安却一次性找齐了。


这部电影,他第一次接触3D;在电影里质疑宗教,质疑一切。在给了人们一个美好结局后,再告诉你这一切不过是虚无。


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不去拍自己擅长的家庭戏?以他现在的资历,就算再拍10年烂片,也依然会有人一直找他拍电影。李安却一次次让自己这么辛苦,一次次置身险境,甚至没有把握能成功。


在接受柴静采访的时候,李安说过一番话,给过我很大的鼓舞。大意是说在《断背山》之后,他开始觉得自己拍片很容易(以前都处于害怕的状态,他决定开始面对那些让他害怕的东西,不然好像不够真诚,“太简单了”。


“拍电影要有新鲜感,就像麦当娜唱的‘Like a virgin,也就是‘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做的那种感觉。


所以他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尝试新东西。


04


在清华大学的对谈上,冯小刚说,李安导演大我大四岁,还是有这么样的勇气和决心,去试新的东西,想在里面找到一些激动人心的东西。我很佩服他。


李安今年62岁,得过三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了。在他的人生履历上,此时本应是继续往大师之路迈进,拍出奥斯卡最佳影片,最后进入电影圣堂。


然而李安做出了冒险的一步,再次让自己置身险境。他决定用120帧、4D来拍摄电影,此前从未有人做过,要知道技术很牛的诺兰在《霍比特人》中,也仅仅使用了60帧。


但这次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在美国豆瓣烂番茄上好评只有49%,换句话说,有超过一半的美国人不喜欢这部电影。


这个结果李安有想到过。当时采访被问,“如果这个片子很不幸的,票房没有《少年派》那么高,尤其是失掉了美国那么大的市场,您会觉得难过吗?”


李安是这样回答的:不会,我能用机会用这个规格拍这部片子,已经感到很幸福了,如果能有票房,再有善意的回馈,当然很安慰你,“如果不是的话,就逆来顺受吧,我挺甘愿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的李安总让我想到张曼玉。



人们总期望她做个岁月静好的女神,然而张曼玉都没有,恋爱谈得轰轰烈烈,一把破锣嗓子还认真地想要当个歌手。去年在草莓音乐节上亮相,一开嗓吓跑了大半粉丝。


然而张曼玉没管这些,她是真的爱音乐。在电影这条路上,她或许没什么憧憬了,于是换了个跑道,去探索音乐。她请求:拍电影最开始被说花瓶,拍了20次才被承认,唱歌也请给我20次机会。


我欣赏张曼玉,正如欣赏李安是一样的道理。


他们获得了人们所希望拥有的一切,美貌、名利、成功,然而他们没有被这些东西困住,他们依然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生活,对世界、对生活、对艺术,充满好奇心,并付诸努力去追求。如入无人之境。


05


人人都想靠近传奇,亲历磨难,见识美景,收获信念与勇气。


什么是传奇呢?我觉得这样的就是。


其实我们都见过:不以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并且一直一直为之努力。


正如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大兵比利所感悟到的,“就是这个,比利心想,就是这种最后关头的软化,不易察觉地放松自我和进一步的努力,决定了谁才是一流的职业选手。”


我很喜欢《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更期待李安的下一步作品《马尼拉之战》,毕竟,那才是他真正的雄心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