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轶事二则

 修身庭 2016-12-11

一、苏轼与宰相

 

宋代治平二年,苏轼進入登闻鼓院做判官。

 

宋英宗还在做藩王时,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声。现在很想援引唐朝时的成例,把苏轼召入翰林院,知制诰(任制诰这种官职)。

 

宰相韩琦说:苏轼是前程远大的人才,将来自然应当为天下使用的。关键在于要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都尊敬、爱慕、拜伏于他,并都希望朝廷任用他时,然后再采用他,那就人人都不会再有其它的话说了。现在如果一下任用他,提拔得快了,那天下的士人,可能会有意见,这样以来,反而增加了苏轼的麻烦。

 

英宗说:那么,暂时给他一个修注的职务,怎样呢?韩琦说:修注与制诰,这两种职务差不多,不可以一下子就任命这样的职务。还不如在馆阁当中接近皇上的地位,给他一个帖职的职务。并且要先召他来考试。

 

英宗说:考试是不知他是否有才能,所采用的办法。像苏轼这样的人,会没有才能吗?韩琦还是不同意英宗的意见。直到考试了苏轼二轮,才把苏轼列为三等,让他在史馆兼职。

 

后来,苏轼听说了韩琦对他的态度和讲的那些话。诚恳的感激说:韩公可以说是爱人以德了。

 

苏轼本人也不想很快升职。

 

二、苏轼与先帝

 

后来,苏轼终于调到翰林院,他经常住宿在翰林院中做学问。有一次被召。宣仁太皇太后(即高太后,1032-1093年,北宋英宗皇后。此时英宗去世,其子神宗即位;又死,其子哲宗即位。故她被称为太皇太后)问他说:您前年是在担任什么职务呢?

 

苏轼回答说:我前年还在担任常州团练副使。太皇太后又问:您现在担任什么职务呢?”

 

苏轼说:我现在担任翰林学士。太皇太后说:怎么一下就升迁到这样高的地位呢?苏轼说:那是因为碰上了太皇太后您与皇帝陛下(指年幼的哲宗)啊!

 

太皇太后说:并不是这样的。苏轼问道:难道是大臣们议论、推荐的结果吗?太皇太后说:也不是这样的。

 

苏轼感到紧张起来,惊异地说:我虽然并没有什么功绩,但却从来不敢走后门,决不会从其它途径来取得升迁。

 

太皇太后这才说:这是先帝(指宋英宗,此时已去世)的意思啊!先帝每次朗诵您的文章,都必然感叹:奇才!奇才!只是没有来得及使用您罢了!

 

苏轼静听着,不知不觉已感动得痛哭失声。宣仁太皇太后与哲宗也受到感动,都哭了起来。左右的人,也都感动得哭了。

 

随后,太皇太后让苏轼坐下,并赐给他茶喝,后来又取下御座前的金莲烛,派人送苏轼回到翰林院中。

 

以上,是两则令人十分感动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主要依靠双方的对话和真相大白后的场景素描所构成,落笔不多,但娓娓如家常般道来。于是烘托出一种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的氛围。写出了古代君臣间的相知、相遇、相处的淳厚与祥和!英宗的爱才用才之心;韩琦宰相的护才之德;苏轼本人的诚厚与感激之情,尽皆溢于言表。悠悠古风,沁人心脾!

 

(事据《宋史·苏轼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