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季节模式的定义之后,我们可以开始探讨具体的季节模式了。应景地,从春季开始。
不过在正式开始春季模式之前,不得不从科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钓鱼人和鱼们都视为生命的——水的理化性质。因为正是这些理化性质,造成了之后一系列的现象。
下面来看看有多少拟饵猎人学好化学和物理了(实在不愿回首中学往事的可以跳过下一段)。
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常温常压下为液态,凝固点0摄氏度,沸点100摄氏度。组成水的氧元素由于电负性远远大于氢元素,造成氢氧共价单键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大大偏向氧原子,氢原子带上部分正电荷,从而成为极化的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的部分正电荷可以由另一个水分子氧原子上的孤电子产生静电作用(类似正负相吸)而形成比一般共价键弱的氢键。氢键可以缔合,也就是一大群水分子互相产生氢键作用,这使得固态水,也就是冰,的分子堆积空间占有率减小,从而使得冰的密度小于液态水,而漂浮在水面上。

液态水的氢键缔合率小于冰,所以密度比冰大,但是同时温度升高带来的分子热运动使得分子间距增大,会造成密度减小,这两个相反的作用在4摄氏度时达到平衡,因此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而0-4度之间温度越低密度越小,4度以上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密度大的物质会沉在密度小的物质底下。
这堆理论解释的重要表象就是,当北方的湖水在冬天降温的时候,表面水温达到4摄氏度之后会下沉到湖底,然后整个湖都会搅匀并降温到4摄氏度,再之后就是表面温度继续下降,从而结冰,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液态水,所以冰在湖的表面,而底下依旧是液态水,只要深度足够,底下一直会有4摄氏度的液态水,从而保证了虾兵蟹将和鱼儿们不被冻硬。
谈到水的常识,不能不提静水水体的温度分层现象。如图1所示,以最常见的升温为例子,表层水在日照,空气直接接触等作用下温度升高较快,在风和浪作用下,同温度相近的稍微深处的水发生对流和热交换从而混合,造成上层水温比较均一形成上等温层;底层水静止且温差同表层水有差,密度也因此有差,所以自成一层为下等温层。接壤上下两层的就是中间的所谓温度跃层,顾名思义,这层水温度变化很大,密度变化也很大。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分层水温,温度跃层的出现与否,以及温度跃层出现的深度、厚度,受到湖的形状、水深、水色、水体植被和实际气象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定量给出数据。但是一般不是太浅的湖,清水湖的温度跃层会比较深,浑水湖的温度跃层比较浅。

图1:上、下均温层和温度跃层的基本成因
另外关于水,其比热非常大,也就是说,同样升高一度,水需要吸收的能量远远大于空气,这就是为什么气温变化可以很快,而水温变化却一般比较慢,有滞后,幅度也远远小于气温的原因。
鱼生活在水里,因此其一生活动的变化同水温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不同水层溶解氧的含量是另一个非常重要但却经常被忽视的因素。事实上,在整个季节模式中,水温和溶解氧这两个因素会长久地互相博弈,共同或者单一主导鱼所处水层的宏观方向。所以理解不同季节湖水的变温情况以及相应的氧气含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对于深入解读和应变思路的形成至关重要。
下面终于可以涉及春季模式了。春天静水的垂直分层温度和氧气的变化,基于以上水的性质,可以大体分为两种变化:冬季封冻水域和冬季不封冻水域。
由于冬季封冻水域春天回暖过程经历的变化阶段最全面,因此先分解这种情况。
只要湖面在冬季出现过完全覆盖冰层,那么以下这种情况就适用。这种情况多见于北方湖泊和水库,或者南方特别冷的冬季之后。
冬季湖面结冰(含表层水温低于4摄氏度的不结冰情况),在冬末春初开始融化,湖水水层变化分为以下阶段。
在冰层完全化开之后,表层水温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后文详解)上升,但是还没有达到4摄氏度的时候,低于4摄氏度的冷水因为密度小于底层4摄氏度相对暖水的缘故而浮在上层,这层冷水和底下4摄氏度的暖水之间隔着的是温度跃层,但是因为两层温差小(小于4摄氏度的温差),温度跃层垂直范围内跨度比较大而且温度跳跃变化不明显。由于冬季结冰的缘故,现在水里的氧气主要来自于同空气接触的水表面扩散,另一方面整个冬季水底死亡动植物分解消耗氧气,造成了溶解氧在上层浓度大大高于底层的情况。如图2。此时的鱼,会悬浮在温度跃层上方或者在浅水,由于氧气主导怕窒息的原因。

图2:冬末春初表层水温低于4度,底层水温为4度,氧气集中在温度跃层之上
在上层水的温度逐渐上升过程中,密度渐渐变大,从而同温度跃层的低密度水发生对流。富氧的水逐渐进入深水。如图3。

图3:春季翻转开始
当温度到达4摄氏度之后,其密度等同于底下原来的暖水层,温度跃层在图2对流中暂时消失,整个湖垂直方向没有温差,上下层的水在风的作用下很容易随意对流,从而进一步将溶解氧扩散到包括深水的整个水体。如图4。

图4:春季翻转完成,此时全湖温度一致含氧量一致
图3和图4的过程联合起来,称为“春季翻转”,很明显的,翻转的,是水温层和氧气含量两方面。翻转之时鱼会分散,因为没有明显的差别。然后表层水温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继续上升超过4摄氏度,超过4摄氏度的水密度小于处在4摄氏度的水,但是如果此时表层水温上升没有那么快(比如今年春天很冷),那么热传导的速度可以跟上密度变化的速度,则这个全湖上下相对均匀的水温和氧气含量的“翻转期”就将持续。
不过温度最终总会快速上升的,这样造成表层水回暖速度和密度降低速度远远快于同深水的热交换速度,而且由于超过4摄氏度之后,水的密度随着温度升高变小,则暖水层就一直处在冷水层以上,中间的跃温层重新出现。如图5。此时从氧气角度说鱼可以在任何水层,但是鲈鱼这样的温水鱼还是偏好温度跃层和之上的暖水。

图5:表层水温过4度迅速上升之后的情况
对于冬天不结冰的水温在4摄氏度以上的静水水体,则以上示意图中去掉图2,3,
依据水温上升速度不同,升温缓慢的情况,有类似翻转出现,则是如图4,图5情况;如果升温迅速,则只有图5情况发生。
这就是春季静水水体分层变温和溶解氧含量的基本释义。可能有点枯燥,但对接下来话题的触类旁通和今后的实钓应变会有用的。信春哥,得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