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北京世界之旅 (ID:archiworld) [温馨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 PART1 - 伦敦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已经有差不多两千年的历史。伦敦最早的起源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记载。 不少人认为伦敦是罗马人建立的罗马人在皇帝克劳狄(Claudius)的领导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这个后来成为英国的地方。 他们在泰晤士河畔建筑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底纽姆”(Londinium)。后来,罗马人在此修筑城墙,并且在城墙包围的地区逐步建立一个具规模的城市。 学者一般认为,在诺曼人的统治开始之后,英国步入了所谓的“中古时代”。 伦敦也在这个时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两个城合组为一个伦敦市的模式。在东面,在古罗马人的古伦敦城的基础上建立起伦敦市(City of London)。这个地方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伦敦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
1666年,伦敦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大火——伦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大约13,200座房屋被大火所毁,其中就包括了圣保罗大教堂。大约8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这次据称是人为错误造成的大火几乎烧掉伦敦全部建筑,但是都市建设却因此有机会重新开始。大火烧死了数量巨大的老鼠及老鼠的藏身之处,彻底解决了伦敦的鼠疫问题。 ▲伦敦大火 1666年10月1日由克里斯托弗·雷恩提出,将法国园林设计的技巧运用于城市。即一条中央大街、三个城市广场和四条放射道路。规划反应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新的特征。但是由于没有结合现状和地形,耗资耗时巨大,并没有得到官方的采纳。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工商业向机器向大生产转型,直接带来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的高升,带来了伦敦人口的高涨和城市空间的扩张。 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地区的概念。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1937年英国政府为了研究、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以巴罗爵士为首的巴罗委员会。 最终,在1944年的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中,政府采取了后一种建议—大伦敦规划。 规划方案在半径约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为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
▲1944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 后来的实践发现,大伦敦规划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人口疏散效果不明显、外围卫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通勤距离过大、配套不足、新城投资巨大、新城人口大部分来自外地,在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对伦敦的压力、对6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估计不足、环路交通负荷过大等等。
1946年《新城法》通过后,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到1950年代末,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恶化,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8个被称为伦敦新城的卫星城。在新城区,配有完善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需要。 毫无疑问的,在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的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由单一核心的同心圆模式所以引发的问题逐渐被相关的规划部门和专家重视起来。 因此,1960年代中期的大伦敦发展规划编制中,该规划就试图改变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查尔斯国王大街 1970年代,英国政府调整了疏散大城市及建设卫星城的有关政策,1978年通过《内城法》,开始注重旧城改建和保护。 1995年英国东南部规划,提出在泰晤士河构建30英里长的多中心发展轴线,使大伦敦成为一个有机组合的多中心城市。 从2000年开始,伦敦市长开始编制大伦敦战略规划,目标是将伦敦建设成为备受推崇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 ▲ 纵观二战后至今伦敦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由集中到疏散再到集中的过程。相比于具有统一规整的城市肌理的巴塞罗那,伦敦更像一座自然城市,随着时间的演变经理过众多的规划设计,没有大面积的交叉重叠。在设计、规划乃至构型上,也没有总体性或是有序的规划设计。 20世纪,由于历史上经济和人口增长的不平衡,在世界范围内,“人工设计城市”开始复苏。 现代主义的主流文化,把城市规划看成是需要精心组织和安排的,认为设计的公制品。现代主义来源于规模化生产,来源于对工程的依赖,对设计人造物品的依赖,把城市看做一件预先精心策划和设计好的产品和人工制品。 这样设计的城市往往都有一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印度昌迪加尔的勒柯布西耶,巴西巴西利亚卢西奥科斯塔和奥斯卡尼迈耶,就是其中的代表。 英国战后的新城镇,如巴兹尔登,哈洛克劳力和泰尔福特,模仿拙劣,常常缺乏有吸引力的现代城市中心,或者生动的场所感。
伦敦似乎没有被这些建设标准所触动,还在不断正常和演化,因为它是一座自然化的城市,并且一直呈现综合增长的势头,它的发展是有机的。 在这里,城市构型理论家又一次认识到城市规划在文化上的困惑。 伦敦城市不同时期的局部更新都体现了各自时期不同的城市诉求,这种有机发展在其城市的局部更新中更是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今天的伦敦城市更新状态 - PART2 - 现在我们将视野缩小到伦敦的局部更新。纵观历史发展,有两个典型的区域,一个是在与历史保护街区博弈中发展的伦敦金融城,一个是致力于用公共空间激发老工业街区活力的国王十字街。 伦敦金融城闻名于其历史景观和现代化高楼,古市场和著名桥梁。它可以说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是11000人的居住区。 等等,只有11000人? 是的,伦敦金融城并不是大伦敦,虽然大伦敦也闻名于其历史景观和现代化高楼,古市场和著名桥梁,是政府、军队的所在地,人口在2007年达到了700多万。如果在地图上看,金融城是在大伦敦中心的一小块。 City of london作为伦敦市中心,与伦敦并不是同一概念。
世界城市伦敦一直有两座坚固的“基石”:一座是城市西边的白厅地区,集中了皇室、议会、法院、国家政府机关;另一座则是伦敦金融城,集中了股票交易所、外汇市场、国际银行、航运保险、证券经纪公司,是世界最早、最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伦敦金融城最初是罗马军团营地,大公元200年时,罗马军队工程师将营地选址在泰晤士河北岸稳固的岩石高地上,并给这座城池修建了城墙,近两百年以来,从金融城心脏苏格兰银行开始步行不超过10分钟,也就是罗马老城墙的范围之内,是伦敦金融城历史街区的地理边界,是牵动全世界经济神经的“城中之城”。 ▲ 金融城的标志是圣保罗大教堂,虽然在1666年的大火中伦敦城几乎被毁灭,但圣保罗教堂与其他23座仍保留至今。 教堂的北部是经过改造的帕特诺斯特广场;东边由让·努维尔提供概念的ONE NEW CHANGE商业综合体,延续教堂的东西向轴线;南边通往泰晤士河岸的步行街道,救世军总部、布拉肯大楼、英国徽章局分列两侧;金融城历史街区中最为重要的城市节点,是由英格兰银行、皇家证券交易所组成的八叉路口地区,也是名符其实的“金融心脏”。 ▲金融城及八叉路口地区 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在这里相立,家禽街两侧的建筑如同一部建筑教科书:罗马式、哥特式、后乔治式、古典复兴、新艺术风格、国际主义,粗野主义的巴比肯中心,后现代主义的家禽街一号,高技派的劳埃德保险大楼与瑞士再保险总部,刚开始总是备受争议,最终慢慢融入城市生活之中而归于平静,与那些古典风格建筑和谐相处,营造精致典雅的空间品质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
▲街区 世界城市博弈游戏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头衔,伦敦金融城的发展短板就是“建设空间”。 历史街区城墙内的用地规模仅有1.6平方公里,中世纪狭窄局促的街巷格局,小尺度不规则的可建设基地,众多在册历史古迹和日益增多的战后登录建筑,因此街区内可供给的建设空间十分有限。 长久以来,伦敦金融城都处在与发展空间拓展和建筑高度控制的博弈中。 ▲伦敦市区分布 横向来看,1986年金融“大爆炸”(Big Bang)和1997年“二次大爆炸”(Big Bang Ⅱ)之后,金融城向东延伸进入金丝雀码头,向西占领舰队街,金融公司还渗透到伦敦地价最高的西区,从而形成67%的就业岗位在金融城,14%的就业岗位在金丝雀码头,而19%在西区的局面。 除了横向扩展之外,伦敦金融城历史街区还纵向索取发展空间。对传统街区空间尺度的保护要求,不敌银行家们向天空要空间的建设冲动。 区域内的老建筑不断被新建的高层大楼所替换。这些更高、更轻、更绿色低碳的办公建筑(这一点永远是避免被公众攻击的挡箭牌),与低矮的历史银行建筑比肩而立,这个趋势还在日益加剧。
与此同时,伦敦市政府不断放宽对圣保罗大教堂视觉通廊内建筑高度的控制要求。 从公元604年开始,自圣保罗教堂观看伦敦全城风光的传统就一直延续下来,这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公共精神的寄托。1938年曾制定圣保罗大教堂高度控制的强制性保护,更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战略性眺望景观的制定,眺望点采用经纬度准确定位,除威斯敏斯特教堂一处标高相对较高,其余均为公众可达性好的公园等,通过对眺望点及眺望对象间的建筑高度控制进行风景保护。 总体来说将景观划分为三个分区即景观视廊,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背景协议区。在各分区中实行不同的高度控制管理,以确保市民在城市内远距离欣赏美景的眺望权。在景观视廊区域,以眺望点标高与对象物标高所构成的楔形平面为建筑高度控制平面。 原则上禁止超过控制高度面的建筑。设定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是为了保证能有相对开阔的视野对景观进行观赏。对背景协议区的控制是为了避免在景观后建造类似屏风一样的建筑,维持景观本身所构成的天际线。
然而在2005年的《伦敦视觉管理框架草案》和2011年修订新版中,视觉通廊的宽度由对称改为非对称,通廊宽度明显减少。 2010年后,就在大家都误认为伦敦金融城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和城市空间局促,将要逐步趋于发展停滞之时,政府的发展规划却提出,从阿尔盖特地区一直到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那些历史最为悠久的街区将被保留,而那些传统特征的小街坊、无规律的零散区域将被替换为能够容纳高层建筑的城市再开发区域,并且未来必须开始沿泰晤士河发展新的公共开放空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从历史保护角度看这个发展规划,似乎要指责伦敦金融城对历史街区保护缺乏责任,然而真是的原因是源于上世纪北美资本大举进入英国,金融城内却无一块完整的建筑用地。 因此不得不向不受历史城市保护限制的金丝雀码头扩张,而再次拓展金融城的发展空间成为提振自身竞争优势的首要任务,因此从城市竞争的角度,金融城必须在世界金融城市中始终保持“头马”的地位,高层建筑的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伦敦金融城历史街区是世界城市伦敦的“发展基石”和“金融心脏”,也是具有典型中世纪空间肌理特色的历史街区,其保护与更新的历程是一个充满斗争与妥协的异常艰难的实践过程。 伦敦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最为显著的就是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头衔。展望未来,伦敦如果希望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须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平衡关系。 尽管老建筑对经济发展作出了让步,但能够让人们在视线中与历史建筑的对话的特点应该予以保留,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剧烈演变和城市文化与城市活力的不断提升的同时给人们增加一丝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伦敦的区域规划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当由二战走向二十一世纪,局部更新也由以经济为中心的转向为以人为本,符合每个时代的特征。 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局部更新,都是结合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历史、思想等方面所做出的最优解。伦敦这座古老的城市,无论曾经遭受过什么,都将在伦敦越来越人性化的规划中走向超级城市。 ◆ ◆ ◆ ◆ ◆ |
|
来自: QuanLiRen2016 > 《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