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爱与坚守——盛京人的援藏日记

 在有意无意之间 2016-12-11

我院李玖军教授、杨生教授和李威主治医师作为辽宁省第八批援藏医疗队队员进藏开展医疗支援已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在为当地带去盛京人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理念的同时,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

“冬天不去那曲”——我们已在这里

那曲的冬月与家乡是截然不同的,由于那曲地处藏北,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又位于受高空急流影响而形成的偏西季节大风区,所以那曲的冬天寒冷、干燥而多风,这里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风力达七级以上。天寒地冻,冰冷刺骨,面对着白茫茫一片的万里羌塘,你才会对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那曲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 “冬天不去那曲”是很多西藏当地人的共识,但是对于承载着太多使命的援藏人而言,我们别无选择。

高寒缺氧给我们这些即便是来自北方的援藏队员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洗脸时短暂的憋气和上臂仅仅三五下的快速动作,都会因为耗氧量的增加而让人明显感觉呼吸困难。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层流的影响,那曲冬天的大风都是起自午后延续到日落前,我们从驻地到医院的距离虽然只有一两百米,但是这肆虐的狂风,还是会让你在这短短的上班途中感到步履维艰。很多队员缺氧的症状甚至比刚刚到达那曲的时候还要严重,头疼,胸闷,腹胀,失眠,心悸对我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只能靠间断吸氧和辅助药物来缓解症状。

面对休整名额——我们选择坚守

按照以往的惯例,那曲地区的援藏队伍大概在十月中旬就可以回内陆休息调整了,但是由于今年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新外科大楼即将搬迁使用,医院的整体规划改建及晋升三甲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援藏专家的参与,我们医疗队的休整日期也做了延期调整。

看着大家身体状态每况愈下,“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领队急在心中,反复沟通请示后,地委组织部终于批准了八个可以提前回内陆休整的名额。经过队员们集体商议,最终决定让女队员和队中年龄大、身体状态差的援友先期撤回内陆休整,而我院援藏干部没有一人提出休整申请,把名额都让给了其他援友。没有抱怨,没有争抢,队员们感受到的只有彼此的关心和对于医者这个身份、援藏这份责任的执着。

缺氧不缺精神——援藏成绩斐然

医院始终恪守区域公立大型医院的社会担当,作为盛京人也要时刻体现着医者的奉献精神。援藏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财富,更是人生的历练。回首近四个月的援藏经历,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承担起相应的重任。李玖军教授多次开展专题讲座,并开展了3项新技术,成功完成了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儿科首例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在没有呼吸器的情况下首次应用气管插管,间断抱球通气的方法抢救成功一例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儿、首次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患儿进行间断腰椎穿刺的方法治疗颅内出血。杨生教授任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制定工作发展规划,安排每周三的全院理论学习及专家出门诊时间表,监督临床科室三基三严及基本医疗制度的完善,各科室医患关系协调等等。而李威主治医师则开展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患者的抢救及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核除、双侧输卵管结扎、经腹大子宫肌瘤核除等手术。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岗位上燃烧着、奉献着自己,体现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那曲援藏人的情怀。

我们的工作成绩和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各级领导的积极肯定,辽宁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副主任董德刚慰问辽宁省医疗援藏人才时也对我们盛京人的援藏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叮嘱我们注意身体,相互照顾,圆满完成援藏任务。

小儿急诊急救内科副主任李玖军(右二)、第一内分泌科病房杨生(左一)、妇科盆底疾病病房李威(右一)与辽宁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合影

人生总有那么一些岁月令人终生难忘,这段援藏经历对于我们三个盛京人来说都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永远不会磨灭的记忆。作为盛京人,我们将时刻彰显着“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盛京医疗队精神,并将我们援藏医疗人才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精神发扬广大:

狂风呼啸撼窗棂,天寒地冻气不宁!

高原风雪刺骨痛,笑对人生砥砺行!

天降大任苦心志,筋骨劳顿体肤擎!

冬梅绽放不争艳,雪域圣地浮屠情!


文章作者:妇科盆底病房病房/李威 小儿急诊急救内科/李玖军 第一内分泌科病房/杨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