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召集同伴:从众效应不可思议的力量--《瞬变》的改变之道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心理笔记  第 42

《瞬变》读书会带读人吴昊 亲述

作者:吴昊  《瞬变》读书会带读人

实用菌说:

一提到从众心理,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等等,是一个贬义词。但是,现实世界的逻辑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永远会有无数个角度可以去解读,从众效应也是如此。其实,只要有足够的智慧,从众效应也可以大大的改善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北京的《瞬变》读书会带读人吴昊老师,一起来分享他们对从众效应新的视角和解读。

 

第十场《瞬变》读书会一起讨论了一个关于改变的实用方法:召集同伴

大街上经常看到很多行人一起闯红灯,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说这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但很多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人流闯红灯,北京街头也常常看见很多老外跟着闯红灯,也是入乡随俗了吧。相反我们到国外旅行,见到当地人老老实实等红灯,我们也会遵守起交通规则来,毕竟不想被那个环境里的多数人看作是异类。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现象:你之所以做某事,是因为周围人都在做,行为会传染,这就是从众效应。从众效应还可以解释一种现象,一种被当今社会炒成热点的现象:如果大街上有人摔倒了,你扶还是不扶?

我们看下《瞬变》里描述的美国人做的实验。购物商场里突然有人摔倒,观察周围的人扶还是不扶。多次实验后发现,如果商场里人很少,当只有一个人看到了这种情况,立即冲上去帮忙的概率比较高,反而人很多时,大家会一起观望而不立即采取行动。

心理学家的分析没有像我们国人那么大惊小怪,将这个问题上升到道德高度,而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群体中的人面对突发情况,无法及时判断形势,第一反应是观望周围人的反应,因为互相观望,而导致延迟行动。所以,很多时候无关道德问题。在《瞬变》中,将问题都归结于人的问题的现象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有意无意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模仿他人的行为,那如何利用从众效应,实现你需要的改变呢?这就是《瞬变》第十章中讲述的方法:召集同伴

很多新开张的超市就很会利用这个方法,在周边社区散发传单,每天早上刚开门的前一个小时,买大米、面粉、水果等东西特价,于是乎,常常超市还没开门,很多老头老太太就在超市门口排起了长队。不明真相的路人会以为这个超市里的东西一定是质量上乘且价格便宜,不然怎么会这么多人一大早就排队呢?所以也是超市吸引客流的一种营销手段。

很多旅馆为了让客人重复使用毛巾,而避免每天更换,常常放置一个提示牌: 为了环保,请尽量重复使用。但效果甚微,多数人都希望享受更好的服务,但聪明的旅馆经营者,会放置另一个提示牌:本旅馆多数客人在重复使用毛巾。据研究,毛巾重复使用比例提高了26%,这些人接受了同伴群体的心理暗示。

组织内部改变利用从众效应方面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教授热拉尔·卡雄在2006年担任了一个期刊的编辑,面临的挑战是,杂志社聘请的评审专家们总是把评审时间搞得太长,有时甚至超过一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加快评审速度,这位教授制订了一个新的行动框架,除了明确评审目标时间之外,也使用了召集同伴这个方法。

他定期在网上公布一份电子表格,列出每篇投稿论文的当前进度,每位评审人都会看到其他人的进度,如果有人进度拖延,这张进度表就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同伴压力,不想成为大家的绊脚石。后来,该期刊成为美国管理科学领域审稿时间最短的期刊!


在社会改革层面,召集同伴的作用更是巨大。

在坦桑尼亚,年长男性包养年轻女性的风气曾经一度盛行,更奇怪的是社会舆论对此见怪不怪,没有人出来发声批评。2007年一批来到坦桑尼亚的美国专家与当地专家一起研讨如何改进这种社会问题。他们计划从制造舆论下手,于是从该国比较流行的电台广播剧开始,制作了一个系列的短剧,在各大电台播出。

广播剧中塑造了一个被称为“法塔基”的老男人形象,屡屡以利益诱惑年轻女子,但都没有得逞,就像永远都吃不到喜羊羊的灰太狼。该活动进行4个月后,“法塔基”成为了全国性的热门词,那些原来不敢发声批评这一现象的人们被唤醒,被召集起来,开始公开讨论这一问题,社会舆论开始同声谴责,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促进社会改革,希望民众主动改变,本质上是在试图改变文化,所以需要召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动,制造舆论,以引领改革。坦桑尼亚“反包养”运动是这样做的,在美国的医院里进行的改革也是如此。

为了降低医疗事故,2003年,美国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要求将全美的实习医生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0个小时,而当时的现状竟然是长达120个小时。最后的这个行政命令并没有成功,只有三分之一的住院医生贯彻了这一制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们通过调查发现,实行成功的医院里,都有一个可以让改革派聚集在一起,不受保守派干扰进行集体活动的环境,然后在至少有一次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冲突后,改革才能持续推进,直至成功。

研究社会运动的学者将这种情景称为“自由空间”。自由空间就是指一种小规模聚会,让改革派成员可以聚集在一起,并能在不受保守派监视的情况下进行集体活动。自由空间往往在推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关键作用,比如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就是利用南方的黑人教堂作为自由空间来筹备行动。


其实,召集同伴就是营造环境。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环境,正如《瞬变》里说的:圣人和混蛋之间的界限,真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如果营造出正确的路径可以让混蛋变成圣人,那么正确的路径也能化敌为友,将路人召集为同伴!

这个方法同样对于个人学习和成长也是非常实用:

如果你想坚持学习英语,可以同朋友们一起建一个微信群一起互相鼓励、共同坚持;

如果你想坚持户外运动,可以跟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们一起组织一个小型户外俱乐部;

如果你想坚持读书,就组织或参加读书会活动…… 

召集志同道合的朋友,调整自己的环境,让改变持续下去!

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所有的改变都是有模式可依的,即使没有很多资源的普通人也可以实现持续改变,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是《瞬变》这本书、《瞬变》读书会带给大家的感受。

春天成长学院《瞬变》读书会,让改变更轻松发生,陪伴您一起成长。

附:关于《瞬变》

美国知名行为心理学家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兄弟借用一组很有趣的比喻来代表改变的三要素:大象(感性)、骑象人(理智)、路径(环境)。对每种要素的改变,都详细介绍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三个要素、九个方法,为缺乏资源的人们提供了成功改变的精彩指南!

想加入实用心理学《瞬变》读书会的小伙伴,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名额有限,加满为止。


PS: 想一起成长的小伙伴,请在留言区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成长笔记,连续坚持21天后,你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今日笔记话题:你是如何理解从众效应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