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住在文物建筑里的上海老人:老房子历史遗留问题太多

 万宝全书 2016-12-12

  老应的“新房子”

  5个月前,青村中街正式开工修缮,老应一家和周边的邻居暂时搬离了老屋。锁上院门的一刹那,老应还有些不放心。“这么多年的老房子了,还能有什么作为?我提的要求那些要求,他们会不会忘了?”

  一面是老住户的疑心,一面是沈杰与同事的焦虑。自从街上的住户迁出,原本萧条的青村中街愈加凋敝。沈杰每天看着残破的屋檐和灰暗的墙砖,也不由得捏一把汗。

  “老房子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了。”沈杰说,周边市政配套设施陈旧,导致外部需要重新搭建雨污水纳管工程,原有室外线路也要更新。外墙粉刷,屋瓦片承重结构修缮,墙体维修加固,屋顶防渗漏工程……“一件一件数起来,掰着手指头就过去了,真的做起来,费时费力。规划、街道、居委、市容、供电、供水、业委会、物业……凡是施工中可能涉及到的部门,都得及时用上。联席会议开了又开,生怕漏了一个环节,事就做不成了。”沈杰说。

  最让沈杰和同事头疼的是室内改造。屋内腐烂严重的木质构件要多次进行“模拟修补”,先加固支撑,再小心地替换。此外,每户二十几个平方米的“螺蛳壳”还怎么增添新功能?设计和施工队多次到现场查看,敲敲这儿,看看那儿,再三商定方案。最终决定,在原有房屋空间内分割厨卫间,无论如何给居民装上抽水马桶。

  以18号为代表的一批历史保护建筑在改造中都按照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缮和恢复,修旧如旧。再过半个月,青村中街的修缮工程将全部竣工验收。不过,老应却早已提前来“验收”过多次——小青瓦屋面,花格栅木窗,灰白色石砖路,一如记忆里的老街,难怪有那么多路人会来此留影。

最新鲜的上海生活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