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公离世让她有了“死亡恐惧”

 nizijun 2016-12-12
外公离世让她有了“死亡恐惧”
 
        父母隐瞒外公去世消息让女孩耿耿于怀 心理专家:家长要直面“死亡教育” 。
  
        外公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游了! 
 
  “我怕爸爸妈妈会死掉。很担心今天不打电话,说不定明天再打电话就找不到妈妈了。”出于孩子承受力的考虑,家长隐瞒亲人离世的事实,没想到弄巧反拙,反带给孩子持久的永别焦虑。

  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咨询师剖析个案,建议在亲人离世后,家长应对孩子诚实以对,无搪塞。让孩子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与追思,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越理解死亡的孩子,越懂得去尊重生命。

  记者何道岚

  案例:外公“不辞而别” 她怕父母也会离开

  萱萱今年刚上初一,从开学一个多月以来,每天到下午下课时间,就心情郁闷地打电话给父母说“想家”。因是在学校住宿,每周末才回家,她一到周日就表示不愿意回校。为此,萱萱和妈妈一起来到了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咨询室。

  在咨询师许嘉莉的引导下,萱萱双眼通红,慢慢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恐惧,“我怕爸爸妈妈会死掉。很担心今天不打电话,说不定明天再打电话就找不到妈妈了。”听到萱萱的心里话,妈妈感到很震惊。

  原来萱萱一直心里有个结,就是最疼她的外公在她5岁时的“不辞而别”。后来才知道外公去世的她,觉得没有跟外公作最后告别,始终耿耿于怀。妈妈解释说:“她从小就是外公和外婆带大的,没想到这么多年,她对外公的感情如此之深,当时顾及到她年纪小,她找外公时外婆告诉她外公去国外旅游了。”

  父母和家人以为孩子将来“自然而然就会明白”,所以从没正式告知萱萱外公去世的经过。到小学高年级时,萱萱开始强烈意识到“人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含义。在初一开学后,因新学校离家很远,需寄宿,萱萱在校见不到爸爸妈妈时,偶尔会想到爸爸妈妈会慢慢老去,也会有死亡的时刻,恐惧愈发强烈。

  “来不及告别就永别了”,孩子的这份担心需要被回应与照顾。许嘉莉说,萱萱悲痛与恐惧的情绪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得到充分的表达与流通,最后她还与咨询师一起协议,找到了一个悼念外公的方式——制作一本属于自己与外公的相册,以及给外公写一封信。

  在咨询中,大家还了解到萱萱也因开学换了陌生的环境,新班级新同学都让她感到额外的压力。萱萱为初一新生,寄宿生活意味着周一至周五跟父母的分开,是现实生活中的再一次“小别离”,分离情绪唤起了“永别”的恐惧。

  分析:隐瞒亲人去世会引发孩子猜测

  “这个个案让我们意识到,如何合理告知孩子亲人去世的事实,以及如何正确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许嘉莉表示,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会如个案中的一样,担心跟孩子坦率地谈论死亡会加剧他们的恐惧,故出于照顾孩子的考虑,而向他们隐瞒亲人去世的事实,却不知结果弄巧反拙。

  其实孩子对于家庭关系与家庭氛围极其敏感,向孩子隐瞒的“家庭秘密”越多,越会让孩子消耗精力去猜测去幻想,且孩子也会不自觉去“隐藏”自己的焦虑情绪。

  许嘉莉指出,案例中的萱萱外婆“告诉她外公去国外旅游了”,当孩子后来意识到“人死了是不会回来”时,情绪的落差具有伤害性。而且当孩子失去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便会激发起对于失去其他重要人物的恐惧。像萱萱就开始萌生强烈恐惧,特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压力或环境剧变时,对丧失的恐惧更会加剧。

  建议:直面“死亡教育” 让孩子理解生命

  许嘉莉说,对于3至6岁的儿童而言,当孩子问“我会死吗”“你们会死吗”这类问题时,父母可以利用他们时间知觉不够成熟的特点,做出真实且让儿童较容易接受的回答,如“不会,还要过好多好多好多年,爸爸妈妈要先高高兴兴看着你长大成人”。

  死亡教育可依据儿童的年龄,及思维认知发展的水平,借助绘本故事、话剧表演、关于生命题材的纪录片等,进行分享教育。对于还没有深刻理解死亡的永久性、必然性、终止性的儿童,要做出简单、直接、正确的解释。

  诚实以对,无搪塞。让孩子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与追思,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越理解死亡的孩子,越懂得去尊重生命。

  借扫墓祭祖

  公开谈生死:具体而言,父母可在生活中借助身边的事件,如祭祖、清明扫墓等的传统活动,或者家庭曾养过的植物、小动物死亡的机会,采取公开讨论的方式,与孩子谈论此事,及时解决孩子的困惑,接纳陪伴疏导孩子由丧失带来的悲伤情绪,帮助孩子理解关于死亡的意义。

  “他去远方了”

  请别这么说: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死亡”的没有概念。许嘉莉提醒,不要对孩子解释死亡“就是累了睡着了”,也不要说误导的话,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游了”,孩子可能会纳闷:“他为什么不带我去”、“他怎么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不真实或半真半假的描述,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特别对于3至6岁的孩子而言,幻想是很常见的,这些不确定与未知会引起孩子的焦虑。

  一起忆亲人

  听孩子心声:对孩子的幻想和焦虑父母不必着急阻断,可专注倾听让孩子有意愿继续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父母也可抓住机会与孩子分享自己对死亡的态度与感受。甚至还可和孩子一起回忆与已故亲人的故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允许儿童自然表达出他们的任何情绪与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