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中间发生了什么?

 pgl147258 2016-12-12

高成 时拾史事

关系破裂前:福利多多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入膏肓,势将不起。李世民听说后,给了很多福利:

1.派使者慰问病情,赐予良药,因为派的人过多,以致“相望于道”

2.命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一有最新消息,立马禀报。

3.赏赐朴素的布帛、被褥,之所以朴素,不是因为李世民小气,而是由于魏征崇尚简朴

4.李世民两次到魏家探视病情。第一次来,屏退左右,两人整整说了一天,具体说了什么,只有他们知道。第二次探望,是在魏征病故前一天,这一次阵容更强大了,不光皇帝来了,太子、公主也来了,为了使魏征心情好些,免去后顾之忧,李世民当场指婚,许诺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儿子叔玉,他对魏征说:“公强视新妇”,魏征卧床不起,不能谢恩,场面令人动容。衡山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公主,她是长孙皇后的女儿,嫡出的,比庶出的高贵不知多少。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中间发生了什么?

(唐昭陵陪葬墓分布图)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然而,这些举措都无法挽回魏征的生命,没过多久,魏征还是病故了。噩耗传来,李世民罢朝五日,命令九品以上官员通通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准备风光大葬。临葬时,她的妻子说:“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我们家老爷一向俭约,不喜欢这么大的排场,李世民以为然,就用素车运送魏征灵柩。眼前灵车缓缓向昭陵驶去,李世民登上苑西楼,“望哭尽哀”。为表达思念之情,他亲自撰写碑文,魏征墓碑上的字,也是唐太宗亲笔书写的。在这个世界里,李世民只为两个人写过碑文,一个是爱妻长孙皇后;还有一个,就是魏征了。

一千三百多年后,如果你来到陕西礼泉县九嵕山昭陵,必然会被陵区庞大的占地面积所震撼。在李世民的地宫周围,有一百多座陪葬墓,至于墓主人,主要是唐太宗生前的至亲、重臣,在这些达官显贵、皇亲国戚内部,也分三六九等,地位越高,死亡时间越早,墓址越接近李世民地宫,反之更远。比如马周、张士贵、郑仁泰这些大臣,还有赵王李福这样庶出的皇子,就只能葬在山脚下,而葬在山上、靠近李世民地宫的,有长乐公主、新城公主、城阳公主,她们都是皇后之女,异常尊贵。

文武重臣中,只有一个人葬在山上,那就是魏征,他的墓位于凤凰山,离三位嫡出公主墓地较近,离昔日的同僚们很远,算是一个特例了。截至目前,魏征墓并没有被考古发掘,有没有被盗很难说,凶多吉少吧,毕竟下葬这么多年,经历不知多少场战乱、多少代盗墓贼,上世纪发掘附近的长乐公主墓时,考古人员发现:“此墓曾几次被盗, 石砌棺床和棺木被破坏, 已无人骨”。长乐公主墓难以保全,魏征墓恐怕也……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中间发生了什么?

(魏征墓碑)

地下的情况不得而知,但地上的东西我们是可以看到的,时至今日,魏征墓碑依然伫立在凤凰山上,非常难得,只是经历了千年的凄风苦雨,上面的文字早已磨灭,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无字碑”,要是字迹尚存,我们除了能了解魏征的生平,还可以欣赏李世民的书法。祸不单行,附近的新城公主墓也有同样的遭遇:“碑文磨灭,底座残坏”。要是细读史书,会发现这是一块有故事的墓碑,当年魏征入土不过数月,李世民突然反悔,下令推倒自己亲自撰写的墓碑,衡山公主婚事也一并撤回,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这又是为什么呢?

魏征的“反动同伙”

魏征去世在正月,三个月后,四月份,太子承乾谋反案爆发,这桩大案中有一个叫侯君集的要犯,是魏征生前推荐过的人才,有一次仆射一职空缺,魏征就说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应该让他当,还说“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国家的军队应该都交给他统帅,只是李世民思虑再三,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怎么这回李世民没有接受老魏的建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侯君集这个人的优缺点。

侯君集是个武将,军事能力强,唐军讨伐吐谷浑时,侯君集向主帅李靖献策;“大军已至,贼虏尚未走险,宜简精锐,长驱疾进,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此策不行,潜遁必远,山障为阻,讨之实难。”李靖听从他的建议,率兵长驱直入,果然取胜。三年前,侯君集又被任命为交河道行军总管,负责讨伐高昌,战争前夜,高昌王鞠文泰信心爆表,他说:“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自然环境如此恶劣,量唐军也过不来,结果侯君集神兵天降,克服艰险,真过了沙漠,鞠文泰吓得病发身亡。

侯君集能够经受战火的检验,锻炼出了很强的军事能力;而且他的出身也没有问题,遥想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侯君集就已经跟随主子南征北战了,他属于秦府旧将,没有投靠过其他反王。玄武门之变前夕,危急关头,“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侯君集全程谋划,出力很大。贞观十二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之前的侯将军是个没文化的武夫,如今要在政府任职了,立马意识到文化知识不够,于是拿起书本,开启学霸模式。就是这么一位有能力的老革命,李世民为什么不让他当宰相呢?

原因出在他的性格上,“性骄饰,好矜夸”,骄傲自满,言辞虚妄,还特别贪婪、喜欢炫耀,打高昌时,缴获了许多宝物,心动了,竟敢私自盗取,将士们一看,主帅带头,我们也不能落后呀,也纷纷盗宝,侯君集觉得影响不好,也挺想阻止他们的,可如果揭发了他们,自己盗宝的事不也得露陷嘛,最终默许了将士们的行为,这样的人,的确不适合当宰相。更为关键的是,曾有多人看出侯君集有谋反的征兆。

有一次,李世民让名将李靖教侯君集兵法,没过多久,侯君集对皇帝说:“李靖将要谋反。”李世民一听就纳闷了,这李靖为什么要谋反啊,侯君集说,他只把粗略的东西教给我,没有精益求精,以后要是谋反,没人可以打败他。李世民又问李靖,李靖断言:侯君集必反,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教给他的东西足以应对周边蛮夷,可侯君集仍不满足,这不是想谋反是什么!

江夏王李道宗也觉得侯君集要反,他说:“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以臣观之,必将为乱。”侯君集这人野心极大,图谋进政治局当常委,小谁都看不起,日后肯定会造反。此外,张亮也曾秘密举报,侯君集可能有反党夺权的心思,因为侯君集曾愤愤不平地对张亮说:“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中间发生了什么?

在贞观十七年以前,魏征多次指出李世民的过失,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洞察力绝非一般。而侯君集,性格缺陷明显,不止一次被人看出有不良图谋,怎么你魏征不指出来,让皇帝小心为妙;相反,却极力推荐,说他有宰相之才?这太不合理!太不科学了!令人细思极恐!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腻?难道说,魏征和侯君集是一伙的!魏征也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集团?还有,魏征是山东豪族的代表,侯君集是秦府旧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集团,你魏征推荐个山东庶族的尚可理解,你推荐侯君集这样的野心家是什么意思?莫非,这两股势力有地下交易,他们在酝酿什么威胁皇权的阴谋?

第二个“同伙”

李世民越想越后怕,越想越觉得魏征结党,唉,魏征死后还给他这么好的待遇,真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啊!再想到另一个人:杜正伦,李世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杜正伦此时已经被贬,出事前,他担任太子左庶子,辅佐李承乾,因为泄露过李世民交代他的话,先贬谷州刺史,后又贬交州都督,交州在岭南地区,蛮荒之地。不久,太子谋反案爆发,有人说李承乾曾让侯君集送金带给杜正伦,听说此事后,李世民干脆将杜正伦免官流放。

然而,不巧的是,杜正伦也是魏征推荐的人才,而且还不止推荐过一次,早在十七年前的贞观元年,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在魏征心目中,杜正伦才高八斗,是古今难遇的人才。贞观中,他又一次推荐杜正伦,说他能当宰相。现在侯君集被斩,杜正伦落马,李世民愈发怀疑魏征是他们的同伙,但怀疑终究是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只是把墓碑推倒泄愤,如果魏征坐实了谋反,那肯定得发掘坟墓,开棺毁尸,挫骨扬灰,就像后来徐敬业谋反后,朝廷对待李勣墓的做法。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中间发生了什么?

第三个原因

除了举荐不当,还有一件让李世民不高兴的事情,魏征生前不是多次进谏嘛?他竟然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交给起居郎褚遂良,如此一来,那些对话肯定会原原本本地出现在史书中。若干年后,人们读了唐书,肯定会称赞魏征是个足智多谋、犯颜敢谏的良臣;至于李世民,形象便没有魏征那么光辉了,人们在肯定他善于纳谏的同时,也会对他的执政能力、道德水准提出质疑。你想呀,如果李世民没有过错、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魏征哪有机会劝谏,魏征每劝谏一次,意味着李世民做错了一次,无形之中,披露了唐太宗许多不足之处,李世民这个人很擅长印象管理,很在意史书中的个人形象,如今魏征这么做,不是给他拖后腿吗?

贞观六年,魏征对李世民说:“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李世民听完就问了:怎么忠臣和良臣还有区别?魏征说差别大了去了,良臣能使自己获得美名,让君主得到荣耀的称号,子孙相传,福禄无疆;忠臣自己遭受杀身之祸,君主也陷于大恶之名,家国败亡,而自己独享美誉。就此而言,忠臣、良臣相差甚远。如今回想起十年前的那番话,感情魏征给自己埋了个地雷,他把劝谏语录交给褚遂良,留个底,如果哪天李世民恼羞成怒,实在忍受不了魏征的忠言,推出去斩了,千百年后,人们就会这么想:原来李世民并非真的虚心纳谏,他一开始容忍魏征,那只是做秀或者权宜之计,随着时间推移,狐狸尾巴终究暴露,最终,他举起屠刀,残忍杀害了忠臣魏征。相反,若李世民对魏征善始善终,千秋之后,便是一对良臣明主,世人眼中的模范君臣。

台前幕后,并不简单

政局变化的很快,仅仅过了两年,李世民的态度又发生了转变,贞观十九年征讨高句丽失败,“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这里的阵亡人数可能有水分,不应该这么少。面对败局,李世民深深懊悔,感叹道:“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命人祭祀魏征,把推倒的墓碑重新竖起来,召他的妻儿到行宫,予以慰劳、赏赐。至于衡山公主的婚事,还是取消了,最后公主嫁入了长孙家。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中间发生了什么?

(昭陵墓室壁画)

如果魏征还活着,李世民真的会取消东征的计划吗?恐怕也不会,灭亡高句丽是既定的国策,必须完成的,之前隋文帝、隋炀帝出过兵,后来的唐高宗也一直出兵,李世民趁自己还能打,果断御驾亲征,要是再拖几年,身体情况不允许了,就不得不交给没有军事经验的李治了。但魏征的政治主张是:“偃革兴文,布德惠施,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反对大规模对外用兵,一来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二来是维护山东庶族的利益,像东征高句丽这样的军事行动,必然要征调数以万计的兵员、战马、物资、金钱,这些东西谁来出?山东那帮人是躲不掉的,但隋末战乱以来,山东残破,家底并不殷实,所以魏征坚决劝谏李世民,除非是对付东突厥那样关系存亡的强敌,否则不宜大规模用兵。

贞观初年李世民确实这样做,他知道战乱之后,经济凋敝,若再动兵,会重蹈前隋的覆辙,可经历十几年的建设,相对而言,元气有所恢复,是时候开疆扩土、对外征讨了,这时魏征的意见他就不听了。贞观十四年,高昌平定,李世民准备在高昌故地设置郡县,驻扎军队。觉察到苗头不对,魏征连忙劝谏:“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他主张立鞠文泰的儿子为高昌王,建立亲唐政府,直辖的话,劳民伤财,消耗极大,朝廷这回能让陇右出钱出力,下次也同样可以让山东出。然而,李世民的态度是:冷漠拒绝。他下令在高昌设立西州,在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作为进军西域的基地。

在贞观中期,像宰相人选、对外征战这种大事,李世民并不听魏征的,因为在这些问题上,双方的观点是对立的,利益是冲突的。而且山东豪族的另一个功能:牵制山东士族,朝廷也不是那么迫切需要了,因为李世民运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已经对山东士族进行了打压。具体的表现是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中书侍郎岑文本奉命编撰《氏族志》,规定皇族为首,外戚其次,之前排第一的山东士族崔民干降为第三等。

所以说,魏征的进言和李世民的纳谏只是一种表象,在事件的背后,存在着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纠葛,当魏征的意见只反映山东豪强的诉求,但不符合李家统治的需要时,不管你态度有多强硬,李世民是万万不会听的。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中间发生了什么?

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

【参考文献】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隋唐嘉话》

昭陵文物管理所:《昭陵陪葬墓调查记》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长乐公主墓》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徐懋功墓清理简报》

王翰章:《漫记魏征神道碑》

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