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婚请趁早

 素1125 2016-12-12

讲述:

晚睡, 想问下婚姻和小孩的问题。父母两个人貌合神离的生活和离婚后父亲母亲各自开心的生活, 要如何取舍? 如果离婚的负面影响无法避免, 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离伤害小点还是等她稍微大点?

民间有种说法,离婚呢,要等孩子大了再离,这样对孩子的伤害会好点。


我对这种看法是嗤之以鼻的。


真以为自己是影帝影后呢,明明都互相厌烦到到呼吸同一个地球的空气都觉得是种侮辱了,如何完美扮演一对恩爱夫妻?很多人只是凑合在一起过,没有温存,没有亲密,没有体谅,相互之间的憎恶和不耐烦从每一个毛孔中流淌出来,怎么瞒过孩子?


别以为孩子不会懂得,胡因梦说过:“孩子真的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惊人的辨识力早就俱足了,人类错综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他们都能直觉地捕捉到。”蒋方舟写《正在发育》时才多大,12岁,已经表现出对恋爱与婚姻有自己的思考了,“我对咱爸咱妈的结合非常不满。先说我妈吧!据她介绍,我爸是她的第一个男朋友。你看看,这根本就没有挑选的余地嘛。依我看,要多谈多谈多谈,相互比较一下。不到万不得已,死都不要嫁人。因为嫁了人,就不能再谈男朋友了,可是天外有天哪!”


父母以为她不懂的,其实她全都明白,当爸爸出差后两口子度过小别胜新婚的一晚,她早起去探望,看见丢了一地的衣服和妈妈露在被外的光胳膊,“我奸笑一声,他们他们……鱼水缠绵啦!”


现在这个时代较蒋方舟的童年更为开放了,孩子们早早就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接受各种信息量,所以对成人的规则了解的也很早。你说,那些为了孩子凑合的,甚至连夫妻生活都没有的父母,在孩子眼里看着能不觉得可疑吗?夫妻之间的融洽、恩爱、尊重、平等,本来就是教育最好的雏形,甚至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可以让孩子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没有这些,再多的大道理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孩子反而会觉得大人太虚伪。


中国人习惯维持形式上的完整,习惯掩饰生活的疮疤,却不愿意真正去考虑这样对孩子的心灵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在我那篇《可以有陈世美,不必当秦香莲》这篇文章下,有人评论:“没有被老公出过轨的人,写什么都是轻松和随意。只有被伤害了才知道看着每个字都心痛。谁喜欢委屈求全?谁喜欢心口扎上一把针?只因为孩子。”


看,都是为了孩子,就成为了这位伟大神圣、委曲求全的理由。可真的有人采访过孩子吗?知道有多少孩子的心灵伤害都是来自于父母的遮遮掩掩,来自于他们在一起的争吵打骂,甚至家里的紧张空气都是能杀人的。这就让有些牺牲变得毫无意义,既牺牲了大人的幸福,又黯淡了孩子的生命。


离婚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种挫折,你永远不能真正理解挫折,有的只是接受它。


如果觉得婚姻已经不能够给彼此幸福,也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护,那么离婚请趁早。无论孩子是大,还是小,都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夫妻双方的处理方式。


中国人往往把离婚叫做是“闹离婚、打离婚”,前面一定要跟着个惊悚的动词,意味着离婚一定要闹个翻天覆地,打个你死我活,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如果两个人都能认同离婚的问题上孩子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能够在离婚后继续保持孩子有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并愿意对孩子坦诚,那么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才会降到最低。


孩子适应生活的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害怕的不是变化,而是被抛弃,不被爱,或者不明白变故的原因,而自动承担上婚姻失败的罪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