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十七岁》首创“逆时光”概念,旅行真人秀又现新玩法

 alayavijnana 2016-12-13



坦白讲,当下的电视环境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一种无序的状态,制作团队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最终的节目差距极大。好团队制作的好节目,逐渐品牌化,二把刀团队的节目却执行得更像是“行活”状态。

 

所以,如今的节目如果能保证基本分,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而昨晚在浙江卫视开播的《我们十七岁》应该就算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谓基本分,其实是从两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是观众

第二是制作团队

 

观众看的其实还是明星,特别是年轻观众就更加看重卡司阵容。《我们十七岁》的6位固定嘉宾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郭富城的户外真人秀首秀,极大地增加了节目看点。

 

制作团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节目模式、赛制规则、游戏任务、剧情设计和后期剪辑等,从首播来看,《我们十七岁》的环节设计还是可以的,至少在后期上实现了节奏上的变化,整体是合理的。

 

所以说,《我们十七岁》基本分不丢,节目效果就已经强过很多同类节目,而且可调整的空间也有,是一档可持续跟随的节目。

 



剧情设计不矫情

 

其实最早知道《我们十七岁》这档节目时,冷眼君就曾担心节目组,会不会在一开始弄一个无厘头式的穿越,然后让明星来配合完成所谓的“重返十七岁”的故事设定。还好还好,在首播中并没有类似的设计,开门见山,直接进入真人秀状态,这也是昨晚冷眼君在看第一期时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重要原因,不跳戏。

 

节目组在节目定位上的描述是国内首档原创大型明星逆时光旅行真人秀,确实作为一档全新概念的真人秀,节目所提出的的“逆时光”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有关重返十七岁的这个逆时光设定并没有特别矫情和写实,这就真的很难得。


 “十七岁”是节目营造的青春概念,不是非常写实的角色设定,核心其实还是旅行真人秀,没跑偏。

 



如今的真人秀,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剧情包裹,因为大家都下意识的认为,光玩游戏已经不好看了,一定要有复杂的、烧脑的剧情设计,节目才会精彩。诚然,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尤其是在真人秀领域。因为很多制作团队都把一个顺序弄错了,目前的真人秀核心还是在看明星,如果基本盘面都达不到,就不用谈之后的剧情、游戏等加分项了,没有一,哪来的二。

 

可能冷眼君又要提到一个竞品节目,那就是《极限挑战》。为什么这档节目会如此受欢迎,很大程度就是胜在了固定嘉宾的选择上,人对了,接下来不管设计什么,都很容易出效果。

 

《我们十七岁》的剧情背景是“重返十七岁”,找寻青春的记忆,并想办法完成当初的梦想,弥补当年的遗憾。这个“逆时光”的概念确实是一种讨巧的办法,青春的主题是个永恒话题,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话题,“如果能重返十七岁,你会做什么?”相信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每一个观看节目的人都会去琢磨一下,也会带着这样的情感共鸣跟着节目一直走下去,最终实现节目内与节目外的情感映射。

 

第一期就是大家一起帮助范明实现他第一次出国游的愿望,这个背景交代也很简单,也没有煽情,因为节目组知道这不是重点,重点在随后的旅行过程中。

 



好嘉宾保证了节目的基本盘

 

对于一档户外真人秀来说,嘉宾阵容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可以说是节目成败的基本要素。《我们十七岁》的6位固定明星分别是:郭富城、林志颖、孙杨、华少、范明、韩东君。

 

这个组合首先从年龄结构、粉丝受众、职业背景等方面来看,差异化还是很明显的,基本上覆盖了绝大多数的年轻观众。而且每一个人的特点都非常鲜明,在综艺感上都有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通过一期节目,6个人的性格标签就已经初步建立。

 

郭富城绝对算是意外惊喜,虽说是首秀,但是状态好到会被人误以为是真人秀“老司机”。表情夸张、毫不怯场,综艺感出人意料的好,并且“话唠”的标签就已经形成。当然,普通话的梗对于香港艺人来说,简直是屡试不爽。第一期结尾处,导演让郭富城说结束语,最终以NG四次的效果爆笑收场。



范明其实也属于真人秀首秀,作为内陆喜剧演员具有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的综艺感也是给范明加分不少。因为掰手腕“手滑”而被迅速称为“滑哥”,也是6人中第一个具有明确外号的嘉宾。

 

林志颖作为真人秀的常客,对于内陆的真人秀拍摄应该早就非常熟悉,但是其温暖的形象还一直在保持,只能说中规中矩吧。可能也是因为太熟悉真人秀这一套流程了,以至于暂时还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华少作为浙江卫视的主持人,一直以“好舌头”的标签示人,但是冷眼君倒是觉得现在的华少越发的成熟,加上之前参与《了不起的挑战》的经验,让他在对待这类节目时,绝不是猛冲猛打,而是在使巧劲儿。

 



另外,华少最近正在主持《梦想的声音》,其一言不合就“歪楼”的主持风格,也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因为这里面透露的是机智。而华少在《我们十七岁》中还起到了很好的串联作用,不仅在嘉宾之间,也多次代表兄弟团与导演组交涉,斗智斗勇。

 


孙杨和韩东君算是后辈,从目前来看,卖萌可能是这两人最好的吸粉手段,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粉丝还是非常吃这一套的。



当然,说到这里也会有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兄弟团概念。冷眼君曾说过《我们战斗吧》,那档节目也是6位男星的组合,井柏然、王凯、王嘉尔、萧敬腾、杨烁和白敬亭。但是当时第一期节目里,节目组就在刻意的营造兄弟情的概念,最后一个任务时,杨烁营救队友的环节,被生生刻画成了兄弟情。但是观众不傻,第一期节目,哪儿来的兄弟情呢?

 

而《我们十七岁》虽然也是兄弟组合的概念,但是还好,没有刻意的去制造这种情感线,至少在第一期节目中没有。加上有不少人都是有真人秀经验的,也没有冗长复杂的剧情设定,很容易让6位嘉宾进入真人秀状态。所以说,好嘉宾真的是能保证节目的基本盘的,且不太会让观众反感。

 

最后,冷眼君说一下游戏设计。

 

这个节目的游戏任务很简单,就是一个“吉不吉”的套路,也就是贯穿始终的选择游戏,吉代表幸运,也会获得旅行中的巨大优势,不吉则代表不幸运,将获得节目组的不公平对待。二选一的游戏设置很容易被观众理解,也很容易产生效果。

 

从开场的划火柴选择飞机还是自驾,到“求你快点说”的爆笑电话,再到后续的记忆传递等,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明星在游戏中的表现,还能让每一次“吉不吉”的游戏有一个结果导向。

 

所以总体而言,合理的节目模式、好嘉宾的加持,让《我们十七岁》的首播还算是惊艳的,值得持续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