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歌曲简介折叠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民风的歌曲,据说其原曲是一支古老的酒歌,一般用于宗教的仪式。新编歌词以后的《北京的金山上》在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唱响,一首短小明快的歌曲竟然有着如此强大而久远的生命力,让人不胜感慨。 这首作品的编创者、作曲家马倬于1960年进藏,听了独唱演员常留柱在一个名叫扎西的老艺人那里学到的一首《山南古酒歌》,发生了兴趣,于是马倬对歌曲进行了改编,在原民歌前加了两句前奏音乐,又对歌词进行了修改。改编以后,常留柱就成为了这首歌的首唱者,多次在西藏演唱,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1964年,全国文艺汇演在北京举行,按规定必须是业余歌手参加,常留柱却是一位专业歌手,于是重新选定了一位叫雍西的业余歌手来演唱此歌,雍西就成为了这首歌的第二位演唱者。她在北京的演唱大获成功,并且受到了周总理的称赞。周总理还亲自对最后一句歌词作了修改,把“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天堂”改为“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这位名叫雍西的藏族歌手不是别人,正是当代歌星韩红的母亲。近年来韩红对这首歌进行了翻唱,母女两代人分别对《北京的金山上》加以演绎,也算是歌坛一段佳话了。 雍西传唱了几年以后,一直到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西藏录音,建议此歌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来演唱,并建议再增加一段歌词。于是,马倬又在第一段词的基础上填了第二段词。才旦卓玛这时已是著名歌唱家,她结合藏族传统民歌、藏戏等的演唱风格加以复唱后,《北京的金山上》就成了西藏的经典歌曲,从百万翻身农奴的心里飞出来,传遍大江南北。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才旦卓玛版的《北京的金山上》是先用汉语唱一遍,再用藏语唱一遍,热爱此曲的人们跟风学舌,在歌词上标注藏语的发音,如同笨学生学英语一样,也是当年的一大奇特现象。 折叠 编辑本段 歌曲歌词折叠 编辑本段 词曲作者马倬,1960年被任命为援藏工作队队长,带领70多人入藏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工团和西北文工团工作。在马老师五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曾经为一百多首歌谱曲,这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拖拉机来到咱村庄》、《采棉姑娘》等作品。尤其是在藏工作的二十多年,更是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首《北京的金山上》就诞生在那段难忘的岁月。 其女儿,马西平,参与创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并担任老师辛勤工作至今。 折叠 编辑本段 释义这首歌的第一句“北京的金山上”指的是什么? 也许是太熟悉的缘故,人们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很少有人去想这个问题。北京哪来的金山?北京天安门广场前面倒是有一道水渠,被人们称为“金水河”,但“金山”分明与之并无关系。细细思忖,既然此歌源于藏族民歌,而藏族是一个尊重山的民族,在他们的心目中,雪山永远是神秘而崇高、巍峨而吉祥的,行走在西藏,经常看到藏民们将一座座高山尊为神山,他们为神山供奉上无数的哈达,他们在神山上遍插经幡,还垒起一堆堆神秘的玛尼堆。山,在淳朴的藏民心中具有图腾的意义,他们想象伟大领袖毛主席居住的北京城,一定有着比他们敬仰的雪山还要更加美好的山,那会是什么山呢?当然就是金山了。“北京的金山上”应该就是这样产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