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汤是导师多年来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方,临床加减应用该方治疗慢性肾衰有效率93.33%。肾衰汤:黄芪15-30g,附片6-10g,法夏10g,陈皮6g,茯苓10g,益母草15g,半边莲15-30g,丹参10-15g,枳实10g,熟大黄10-15g,泽泻15g,甘草3-6g 骆老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患发展到晚期,肾实质损害引起慢性肾功能严重损害,体内氮质及其他代谢产物大量潴留,不能维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是一危重综合征。属中医“虚劳”、“关格”等范畴,乃水肿、癃闭、淋证等病晚期病症,乃肾之阴阳失衡,“和”即内环境稳定和谐性被破坏所致。各种病因最后均导致肾阳衰微,浊毒瘀结,三焦不行。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可使脾阳更亏,脾肾阳亏,气不化水行血,阳不化浊生毒,湿瘀浊毒互结,正气不得升降,而致三焦通道不利。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发展,可累及心肺肝功能失调,以此恶性循环,正渐虚衰、邪实愈盛,迁延日久,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至末期,可出现肾气衰败,湿瘀浊毒壅塞脏腑,弥漫三焦,阻滞气机,浊不得下泄,毒邪不得外排,变证多端、坏证并起直至机体正不敌邪,回“和”无力,“阴阳离决”而死亡。 病程中邪正相争的力量的消长对比,决定着机体失和的轻重和病情的转归。肾阳衰微,脾阳亏损是本病之本;浊毒瘀结,三焦不行,侵犯脾、肾、心、肺、肝等脏腑是本病之标。具体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及治疗如下: 1、在病因方面: (1) 肾阳衰微 脾阳亏损 a、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劳倦过度,洒色无度,生育过多,肾气内伤,肾虚则水湿内盛,湿为阴邪,最易伤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b、饮食不节,饥饱失调,脾气受伤,健运失司,湿浊内生,困阻中焦,损伤脾阳。 c、风邪外袭,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溢于肌肤,水肿日久不愈水湿浸渍,损伤脾阳。 d、居住湿地,涉水冒雨,水湿内浸,湿留中焦,脾运失职,湿困脾阳,日久不愈脾阳亏损。 (2)湿浊毒壅 三焦不行 脾肾虚损,肾失气化,肾气不能蒸化水液;脾失健运,饮食不能化为精微,浊毒内生,浊毒壅塞三焦,使正气不得升降,三焦之气不行。三焦气化不行水液则尿不利而为肿;浊毒之邪弥漫三焦,可侵犯心、肝、脾、肺、肾五脏。浊毒侵犯上焦,心肺气机不利,则胸闷心悸,甚则喘促;浊毒阻滞中焦,犯及脾胃,升清降浊无权,则恶心呕吐,纳呆厌食,便秘或腹胀便溏;浊毒壅滞下焦,肾气化不利,开阖失司,则见尿少或尿闭,或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浊毒犯肝,肝风内动或阳损及阴,肝阴亏损,虚风内动,可见抽搐、痉厥等症。脾不散精,津凝为浊为痰,痰浊上蒙心窍,甚或痰蕴化热,痰热内陷心包,则发为烦躁、神昏谵语;浊毒化热,入营动血,可见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浊毒外溢肌肤则见皮肤瘙痒;疾病至末期,肾气衰败,机体回“和”无力,正不敌邪,阴阳离决。 2、在诊断方面: 虚劳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多见于本病的早期阶段,以脾肾虚损及其引发的其他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表现,为本虚之证,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说的“精气夺则虚”。若临床出现呕吐及小便不通二大症状时,即可诊断为关格,多见于本病的晚期阶段,以浊邪壅塞三焦为主要表现,多有标实之见证,如《证治汇补·癃闭》指出:“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但关格必须先有小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本病的兼症极为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早期阶段 本病由多种疾病转化而来,除了原发病的主要症状外,还有面色白而晦滞,唇淡,神疲乏力,四肢不温,两腰酸痛,食欲不佳,白天尿量减少,甚至小便不能,但休息后或晚上尿量增加。一般有恶心症状,以早晨较为明显,偶有呕吐,但并不严重。舌质淡,舌体胖伴有齿印,苔薄白或薄腻,脉沉细或细弱。本阶段以脾阳、肾阳亏损为主要表现。 (2)、晚期阶段 除早期阶段的主要症状有所加重外,常见的症状有尿量减少甚至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频作,便秘或有腹泻;或有气短懒言,开始在活动时气急,然后晚上气急加重不能平卧,呼吸低微;或有咳嗽痰白,甚至痰声漉漉;或有手足挛急,开始在睡觉或受寒时出现,偶然发作,逐渐地发为两手抖动,甚至出现手足抽搐;或有胸闷,心悸,甚则胸前区疼痛,有的突然出现气急、面色惨白,汗出不止,四肢厥冷;或有牙宣、鼻衄、咯血、呕血、便血、皮下出血;或有水肿;或烦躁不安,狂乱、谵语、昏迷等。舌苔由薄转厚,由白转黄,由腻转干,然后出现剥苔,舌质淡胖或有瘀点,脉沉细,细数或结代为主。这一阶段以浊邪壅塞三焦为主要表现,可以突然出现心阳欲脱或命火衰竭等阴阳离决的危象。 3、在辨证方面: (1)、辨标本在虚在实:本病的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水湿、湿浊、湿热、浊毒、血瘀、外感等为主,标实的产生是本虚的结果,标证亦可见于正虚各型之中。本虚首先在脾肾阳虚,久病阳损及阴,导致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由脾肾影响到其他脏腑产生各种不同的临床证型。由于脾阳不振,水湿运化失常,肾阳亏损,气化功能受阻是产生尿少水肿的主要原因,脾阳亏损,阳不化湿,湿浊内生,湿浊困阻脾胃,脾胃升降失常,而恶心呕吐泄泻;水湿、湿浊郁久化热生毒而成湿热、湿毒之证;由于长期阳气虚损,血行不畅而致血瘀;阳气虚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兼有外感表证。 (2)、辨虚损在脾在肾:本病的本质是脾阳亏损,肾阳衰微,故脾肾是本病的主要部位,在整个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情与脾肾虚损有着密切关系,若脾肾虚损较轻,则预后较好。辨脾肾虚损,应辨明是以脾阳虚为主,还是以肾阳虚为主。脾阳虚为主而导致浊邪犯胃者,呕吐较为频繁,常伴有面白,神疲乏力,纳呆等症。肾阳虚为主,而导致浊毒壅塞水道者,以尿少、尿闭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腰酸、肢冷、形寒、水肿等症。脾肾虚损虽然以阳虚为主,但也有部分病人常常兼有脾肾阴虚,阴虚也可分为脾阴虚和肾阴虚,但表现为肾阴虚者为多见,症见腰酸,午后潮热,咽干痛,舌质红,脉细数等。 (3)、辨病变在气在血:本病在上焦肺和中焦脾胃,症见发热口渴,咳嗽痰黄,气急、烦躁、尿频、尿少、水肿、腹胀等症者,为病在气分,病情尚属轻浅。病至晚期,病在上焦心和下焦肝肾,症见口不渴,烦躁神昏,鼻衄、肌衄、呕血、尿血、黑便者则多为病入血分,病情深重。 (4)、辨三焦察脏腑:本病的晚期阶段由于浊毒之邪侵犯上、中、下三焦的脏腑不同,所表现的症状、预后亦不同,处理的原则也不相同。故辨察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问题,湿浊上犯上焦心则见心悸、气促,甚则昏迷、谵语。侵犯上焦肺,则见咳喘痰多。湿犯中焦,若面白、乏力、身重、水肿、神疲而兼有恶心呕吐,则以浊邪困脾为主,乃阳不化浊;若恶心频作,呕吐不止,舌苔厚腻兼有面白乏力,纳呆等症,则以浊邪犯胃为主,乃湿因阳损。浊邪侵犯下焦,湿浊蕴肾,肾阳衰微,则见尿少,尿闭;浊邪犯肝,肝风内动,则见抽搐、痉厥等症。 4、在治疗方面: 治疗应当遵循《证治准绳·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所谓主是指本病之本,即脾肾阴阳衰惫。从本病的发展规律来看,本虚非一时之峻补所能收效,可选用温补脾肾、益气养血,调和阴阳等方药,长期调理,缓缓补之。所谓客是指本病之标,即湿浊。浊为阴邪最易伤阳,浊不去则阳不复,浊邪瘀久成毒,所以要尽快去掉。治标可选温阳化浊、解毒化浊、通腑泄浊、活血化浊、清热解毒、熄风潜阳等有效方药。 本病是补泻两难的疾病,根据本病的病程演变,在脾肾阳虚阶段以补为先,兼以化浊利水;在浊邪壅塞三焦阶段,应补中有泻补泻并重,或先泻后补。 本病的治疗还应注意结合以下几法以提高疗效 (1)、通腑降浊法的应用 这是治疗本病古老方法,目前临床主要应用大黄通腑泻浊,主要适应以邪实为主,或虚实夹杂,正虚不明显,大便干结或正常者。大黄有生熟之不同,生者有同煎与后下之别,一般以生大黄后下的泻下作用最强,骆老多用熟大黄,常用量为10-15克,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耐受情况选用及增减剂量,总的原则是大便保持每日3次左右为宜。应用大黄时,大多数患者头几天排便时,左下腹可能有轻微疼痛,但便后痛止,几天后会自行消失,为减轻症状,可配合枳实应用。 (2)、活血化化瘀法的应用 长期阳气虚弱必然引起机体气血失调而产生血瘀,一般瘀血贯穿于病程始终,晚期为甚,骆老认为不应等病出现明显血瘀之证才用活血化瘀药,应早期应用,效果更好,常用药物益母草15-30克,丹参15-30克。 (3)、扶正祛邪法的应用 健脾补肾是治疗慢性肾衰的重要法则,黄芪是必用之药。命门火衰,脾土失暖,温补肾阳是有效的措施,附片是必用药物。骆老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以扶正为主,扶正以祛邪,邪实是由正虚而生,不扶正则驱不了邪。 (4)、发汗解毒法的应用 即“开鬼门……”之法,骆老善用麻黄加入所用方药中,认为可增加非显性出汗,对降血尿素氮有一定帮助。 骆老基于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以上认识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在平衡观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肾衰汤。本病之本为脾肾阳衰,病变部位在肾,故温补脾肾之阳为治本之道。但肾阳非一日可复,不能用大剂量峻补药物,应长期调理,还应该用滋肾药物配阴补阳,阳虚者多兼气虚,故应配合补气药同用。气虚日久,必致气虚血滞,故还当兼用活血化瘀之品,以附片温阳,黄芪益气,茯苓健脾,合而补益脾肾,补益复“和”;法夏、陈皮化浊止呕,大黄、枳实泄浊,合而泄浊通腑,健脏复“和”;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以和肾络;半边莲协同泽泻、茯苓利湿,祛邪复“和”。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降逆泄浊、佐以活血利湿之功,以调整阴阳之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