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仲瑛治疗肾脏病常用对药分析

 txw40 2016-12-13

马济佩   刘彩香


 所谓药对,又称对药,即是将两种单味药加以配合运用,并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搭配,作为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配伍用药形式,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已有漫长的历史。它们是历代医家宝贵经验的结晶,并且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组成蕴含深意,临床疗效显著,因而得以沿用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方剂,实际上就是药对。如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李东垣的“当归补血汤”,朱丹溪的“二妙散”,《和剂局方》中的“失笑散”,《医方集解》的“二至丸”等等。

  周仲瑛教授(以下简称周师),系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悬壶桑梓60余载,专攻内科,旁及妇儿,精于辨证,善治急难病症,屡起沉疴顽疾。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周老治疗肾脏病常用药对举例如下,以飨同道。


1.地锦草、旱莲草滋阴凉血止血尿

地锦草,辛平,归肝、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临床用于热毒泻痢、血热出血、湿热黄疸、热毒疮肿等。《本草汇言》云:“地锦,凉血散血,……,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有研究[1]报道,地锦草对Na 、K - ATP 酶及Ca2  -ATP 酶的活性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酶的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旱莲草,甘酸寒,归肝肾之经,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之功,用于治疗肝肾阴虚、阴虚血热之出血证。《本草正义》曰:“入肾补阴而生长毛发,又能入血,为凉血止血之品。”现代药理研究[2],其提取物溶液与抗凝兔血混合,测定凝血时间,结果表明旱莲草叶水提取物有显著的止血和促凝血活性。

周师认为,地锦草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配伍旱莲草凉血止血之力更强,且具有滋阴之效,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患者血尿经久不消者,其疗效奇特。


2.天仙藤、路路通疏通经隧利水湿   

天仙藤为青木香之藤,味苦、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行气活血、利水消肿、止痛之功。主治疝气痛、胃痛、产后腹痛、风湿痹痛、妊娠水肿等。《本草正义》谓其能“宣通经隧,导达郁滞,疏肝行气”。路路通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通络、利水除湿、通经之功。《纲目拾遗》云其能“通行十二经穴,搜逐伏水”。两药相配,行气活血,利水除湿,为治络阻水停之要药。周师认为,水湿内聚,面肢浮肿,淡渗利水是为常法,而若属气血不调、络阻水停者并非淡渗利水所宜,须在常方中加入此对药疏通气血,方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然现代药理研究天仙藤因含马兜铃酸成分而具有肾毒性,长期连续服用可能导致肾衰竭,周师认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只要辨证精准,用法、用量得当,用于治疗不明原因水肿确有疗效,非他药可取代,不可因有肾毒性而弃之。《妇人大全良方》中亦载有“天仙藤散”,主治妊娠两足自脚面渐肿至腿膝,行步艰辛,以致胸膈喘闷、饮食减少等症状之“子气”(亦名胎肿)。后人亦有运用天仙藤散治疗肾病方面的文献报告[3]。


3.生地、白薇养阴凉血退虚热

阴虚液亏,血液粘稠,运行缓慢,郁而生热者,可用生地、白薇养阴退热、除血痹。生地鲜品有凉血止血、清热作用,干品凉血而能活血,具有滋阴液,行血滞,除痹痛,清郁热的功能。《本经》云其“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现代研究指出地黄有多方面作用:章永红[4]发现地黄水提取液能明显降低小鼠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等病理变化;有明显的肾缺血保护作用[5];Prieto JM等[6]发现地黄能有选择的抑制完整白血球和血小板12-(S)-HHTrE(一个有效的环加氧酶活性标志)产生,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白薇咸寒,善入血分,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为血分要药,临床多用于阴虚发热,潮热骨蒸。《别录》载白薇“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利阴气”即很好地说明了白薇通血脉的作用。二者合用可治肾脏病证属阴虚血热者,如血尿,蛋白尿,发热,口干,口渴,小便频数、涩痛,舌质偏红,脉细数等症。


4.僵蚕、地龙搜风化痰通经络

僵蚕,味咸辛,性平,功效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一般用于惊痫抽搐、中风、外感热病及瘰疬痰核等。地龙咸寒,清泄肝火,凉肝熄风,通经活络。两药相配,既能搜剔邪风,又能化痰散结,通经活络,常用于慢性肾炎表现为反复蛋白尿者。因蛋白尿多顽固不消,易反复,疗效难以巩固,周师认为与久病风痰、瘀血深伏入络有关,根据病情加入僵蚕、地龙搜风化痰通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此外,二药尚有化痰散结、清肝熄风之功,对慢性肾炎合并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峡部淋巴滤泡增生、肾性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5. 豨莶草、槐花平肝熄风降血压

豨莶草,苦寒,能祛风湿、通经活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降血压的作用,可治高血压。槐花,味苦性寒,功能凉血止血、清泻肝火。临床主要用于血热出血、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等症。周老指出,两者相配使用,取其平肝熄风通络之功,主治肾性高血压之肝风、肝火偏旺之眩晕、手指麻木等症。若伴见头皮、手指麻木者,重用豨莶草;伴见目视慌慌,或眼球出血者,重用槐花。


6.生地、木通清热凉血泻心火

生地入心肝肾经,甘凉而润,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之功效。《珍珠囊》曰:“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现代药理研究提示本品有一定的利尿的作用。关木通入心、小肠与膀胱经,味苦性寒,具有清心泻火、利尿通淋的作用。《本草新编》云“逐水气,利小便”。两药相伍,具有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滋阴而不恋邪的特点。此药对为导赤散主药,有清心、泻火、凉血之功;主治心火偏盛之尿血、淋证、舌尖糜破等症。

周师时常强调中医药的生命在于疗效,而疗效则来自于明确的辨证和精当的用药。因此,在明确辨证的前提下,只有熟谙药物的性能,掌握药物的特点,适当的配伍,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当然,周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经验并非仅此几对药对,体察了诸多药物的性能,发掘了许多药物的潜能,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发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