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信息平台化买卖: 群体“作恶”养出的后果

 nizijun 2016-12-13

个人信息平台化买卖: 群体“作恶”养出的后果

作者:阅尽

300元可买到个人开房记录,600元可买到个人精准定位,850元可“打包”买到乘坐航班、行踪、名下房产,以及银行存款等成套个人信息……看到这样的资讯,你会做何想?多数人或许首先心里打鼓,这是真的吗,会不会又是诈骗新伎俩?

然而,这却是被媒体人亲身验证过的事。这种据称为“身份证大轨迹”的网上生意,只要提供查询对象的身份证号码,并且肯花钱,就能在网上买到。甚至是以服务商的名义,平台化运作。为了打消购买者的顾虑,有的还提供第三方平台予以担保。

这意味着,相当范围的公民个人信息在网上裸奔,只要身份证号码的“密码”一破,就能像X光机一样,将你诸多的个人隐私扫描得一清二楚,呈现在另一个与你毫不相干的人眼前。假如有人愿意,这些隐私还可假借“人肉”之名曝晒于阳光下,让公众“观赏”。如此场景,真令人恐怖至极。

其实,个人信息泄露与买卖早已非新鲜事。数月前接连发生的徐玉玉等3名贫困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而殒命事件,引爆点正是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及买卖看似只是谋财,但其结出的某些罪恶果实却已在害命。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整理成为相对容易之事,不仅警方、社保、房管等政府部门掌握大量公民基本信息,学校、医院、银行等社会服务机构同样拥有海量的个人信息库,连各路商家也都有各自的客户数据库。正是这种个人信息搜集的过度及滥用,已令数以亿计的人群信息处于半透明状态。类似信息海洋,一旦某个关口失守,便是系统性的溃堤。

事实上,警方近年查获曝光的大量案件也显示,利益诱惑下,一些不法商家及个人早已盯上这些灰色“信息产业”,公民个人信息的搜集和转卖,已形成完整的黑灰产业链。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期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八成多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

如今,随意搜集个人信息已司空见惯,连到一些药店买药也要登记身份证信息。显然,个人信息搜集的过度及无序化,已成为个人隐私买卖黑灰产业链的源头。信息唾手可得,自然无足珍惜与保护。不仅一些内部人借机泄露捞外快,网络黑客更可轻易攻陷某些机构的数据仓。在民间乃至部分公职人员中,亦对个人信息买卖视为“三不管”的灰色生意。所以,即使有人举报贩卖个人信息的平台或行为,却少能得到回应与重视。

现代社会,个人隐私是公民基本的人格权利,既事关日常生活的安宁,也涉及其财产及生命安全。近年来,电信诈骗愈益猖獗,除打击不力外,正是公民个人信息的广泛泄露,为不法分子实施“精准诈骗”充当了神助攻。而在个人信息贩卖链中,诸多部门搜集的信息之所以能被“打包出售”,亦可说是社会群体“作恶”的结果。

对于日益泛滥的个人信息买卖,公众舆论大多关注到立法的滞后。为此,上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网络安全法》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尽管如此,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对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的群体意识的增强,没有掌握信息者的高度行业自律,持密者仍热衷于充当“泄密者”,那么,个人信息买卖仍可能出现禁而不绝的被动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