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卑人的马镫

 cat1208 2016-12-13

马镫是谁发明的,怎样发明的,至今还没有定论。

 

这个简单的装置,可以让骑手与战马组成一种全新的战斗单位,骑手拉弓射箭,无需勒停战马或减速,就能保持平衡以提高射箭的精度;骑手挥刀砍杀,无需直接发力,只需要引导打击方向,马镫会把战马奔跑的惯性传递给骑手,砍杀力度瞬间放大。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哪一场战役,一支列装了马镫的军队,彻底改变了古代战争的样式。

 

在秦始皇兵马俑上还没有马镫,在东汉铜骑马武士俑上也没有马镫,在西晋骑俑上出现了单边的镫具,这不是真正的马镫,而是仅供骑手跨上马背使用的,它的功能类似“上马石”;在北魏陶俑上出现了双边的镫具,这才是真正的马镫。北魏是公元386年由鲜卑人在黄河流域建立起来的王朝。

 

截止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马镫实物是在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中发现的,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它的材质是木芯长直柄包铜皮。北燕是407年由汉人在辽东鲜卑人活动区域建立起来的王朝。

 

鲜卑人貌似与马镫有着某种关联。

 

据信,早先鲜卑人在大兴安岭到呼伦湖一带活动,他们由原始森林中的土著人、中原逃亡过来的汉族工匠与农户、以及草原战败归附的匈奴族游牧民混血构成,他们不仅被中原人视为野蛮人,而且还被草原人视为野蛮人,然而,这些野蛮人拥有着一种神奇力量,他们不断西侵漠北,蚕食匈奴人的地盘,收编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他们不断南下中原,直接和间接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中的“九国”,随后又征服了黄河流域。

 

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知道,鲜卑人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但今天的人们可以比对,秦朝兵马俑与北魏骑马俑的细节。

 

两件文物相隔约四个世纪,形制是古代的两位骑手,他们的面目似曾相识,但他们的战马却迥然不同,在秦朝的战马上,看不到有任何防护装置,在北魏的战马上,披挂着厚厚铠甲,这就是经历了四个世纪以后的显著变化,这种显著变化建立在马镫应用的基础上,只有依托马镫,一个骑兵战斗单位才能承受更大的荷载,而这个更大的荷载,被合理用于防护最为薄弱的马匹下部,与此同时,史书中开始出现“甲骑具装”词汇,“甲骑具装”即重装骑兵。

 

重装骑兵无疑是古战场上的一种大规模杀戮工具。

 

按理说,最先应该由匈奴人发明马镫,匈奴人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或许匈奴人以为没有马镫也一样能粘在马背上,有了这种木架子反倒有失英雄气概;按理说,最先应该由汉人应用马镫,汉人拥有批量生产能力,或许汉人以为构筑坚固城墙要比生产这种器物更加实在,这种包着铜皮的木头太不结实了;按理说,鲜卑人既没有匈奴人的骑术优势又没有汉人的城防优势,早先鲜卑人处于强大的中原王朝和强悍的草原部落的边缘地带,迫于生存危机,他们才不得不变革。

 

由危机触发的变革,往往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从木制马镫到铁制马镫,一定经历了缓慢的演变过程。在浩瀚的史料中,找不到鲜卑人发明马镫的任何文字记载,却可以发现,这些儒家眼中的野蛮人,不识礼教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在多次迁徙过程中,对于接触到各类高阶文明全盘接收,并多次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鲜卑人占领草原后就匈奴化了,不同于逐水草丰美而居的匈奴人,他们会吟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优美诗句,还会操纵马匹贸易来削弱中原各个军阀的实力;鲜卑人占领中原后就汉化了,不同于独尊儒术的汉人,他们皈依了佛教,凿刻出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宏伟造像,还以崭新的均田令来取代没落的占田制。

 

 鲜卑人像强劲的旋风,突然扫过东方大地,突然又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