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地坛里现存的古建筑还有不少,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对外开放。在这里我就不费太多的笔墨了。找一些有意思的点,跟大家聊聊。按方位,在祭坛的西南角有一组建筑群,叫神库。顾名思义,这些建筑是为地神准备的房屋。神库由绿琉璃瓦顶的四个大殿组成。正殿是北侧的神库,安放神车(不是股市里的南车北车)的,神车是用来专门接送神位的轿子,属于专车(不是那种让出租车行业闹心的专车)。所以神库也算是神用的车库。西配殿是为神准备祭祀食品的神厨。东配殿是为神准备祭祀器具的祭器库。还有一个后殿,在神库南侧,是储存祭祀用的演出服和乐器的大殿,叫乐器库,因为是人用的,地位底于神,所以安排在后院。 125、辛亥革命以后,由于神库的房间多开间大,还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被屡屡征用。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常被驻军占据,先是用作弹药库(1933年的军政各部,还曾经为了争抢垫放弹药的木板的归属权,闹了大半年),后来,又用作警犬训练所(呵呵)。六十年代后,乐器库成为公园办公室,祭器库成为汽车库,神厨作为职工食堂,神库成为了器材库。再后来,开过餐厅商店等等。在神库的正西侧,还有一个小建筑:宰牲亭,是专门宰杀祭牲的。 126、祭坛的西侧也有一组建筑群,最大的建筑是斋宫,就是皇帝的行宫。明清的有些时期,皇帝在祭祀前会先到斋宫住一下。因为敬神,所以斋宫没建在地坛的主位,而是在方泽坛西侧,座西朝东。但建制是最高的,比地坛里的任何一个建筑都高大宽敞。是一间七开间的绿色琉璃瓦建筑。同样采用的是双凤图案。在清朝,每年夏至前斋宫都会被粉刷整修(好在那时建筑材料里没有甲醛),为皇帝祭祀休息住宿用。遇到斋宫大修,夏至未完工,皇帝要住宿怎么办呢?当然不能办什么如家会员卡,住优惠大床房,而是会住到雍和宫,乾隆童年时期的故居。斋宫里面还有套院,设置御膳房、守卫房和陪祀房。但因后来居民居住,现在原貌已失。斋宫最有名的时期是1990年被称作“北京蜡像馆”的时期。蜡像馆开馆当天,当时的国家主席、北京市市委书记和市长都来参观,还上了报纸电视。 127、斋宫的北侧还有一个不小的单层绿琉璃瓦建筑,现在是关闭的,也没有说明牌匾,所以经过这里的游人,经常会情不自禁的问:“这是什嘛殿…”恭喜你!答对了!这里就叫:神马殿。这里是喂养御马的地方。估计是按孙大圣在天庭里的办公场所布置的。明清时期,殿门是开在北向的,现在已经改为东西向各一个门了。皇帝住在神马殿南侧的斋宫,所以是不会让殿门开在南侧的,不利于安全,万一有狗仔整天趴在马槽上,偷拍斋宫里的宫廷戏怎么办?那后来为什么又改成东西各开一个门了呢,为了进出方便,因为后来这里也住人了。 128、神马殿的东侧有一座钟楼。原来里面吊着口大钟,是明朝嘉靖年间铸造的,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以后。现在放到北京的大钟寺了。前面说过,皇帝从故宫来地坛祭祀(明显是一日游嘛),走到安定门外护城河桥时,地坛里的坛钟鸣响,以示迎接圣驾。钟就是放在这座钟楼里的。钟声传到这里可不近,我用导航测了下步行的距离,大约一千米。按祭祀的建制,皇家仪仗队人数的配置是五百多人,虽然为了表示敬虔途中不奏乐,但鸣锣开道还是有的,另外维持秩序的士兵以及随行大臣和车马,再加上赶来围观的朝阳区群众,人可不少。虽然不能用白云的话讲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但那场面还是相当大啊。看来这口钟的声音非常响。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的开闭幕式上有个敲钟环节,据记载,敲的就是这口钟,可见这座钟的价值。现在大家看到的钟楼,是2000年在原址重建的,原来的钟楼在1966年冬天被拆了。嘉靖年生的钟楼死了。钟楼被拆的同时,公园改名叫:革命公园。那一年,地坛也消失了。(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