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院士:探索海水稻技术,让昔日滩涂变良田

 赵都城2016 2016-12-13


空旷的滩涂、荒凉的盐碱地,这些曾经贫瘠、荒芜的不毛之地,正在因为海水稻技术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到底什么是海水稻?海水稻技术能够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怎样的变化?如何推动海水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海水稻”就是具有耐盐碱性的高产水稻,它可以生长在滩涂和盐碱地,虽然目前的海水稻产量还不高,但经过科学的育种和培养,海水稻的推广价值正在被不断发现。



我国盐碱地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东部滨海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的盐渍土、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半荒漠内陆盐土、青海新疆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等。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87万公顷,约为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面积多达2亿亩,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



合理开发利用这些盐碱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水稻来讲,我们现在就是一点,两大目的,一个是提高单产,还有一个途径,要扩大耕地面积


然而,要想研发出稳定、高产的海水稻,依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还需要经过一个探索和试验的过程,基因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海水稻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可能。


把昔日滩涂变良田,已经成为袁隆平院士的一个重要目标。86岁的袁隆平院士依然奔走在田野中,他不仅要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不断刷新高产纪录,而且要探索出高产高质的“海水稻”新品种,让科技成果真正造福国家、惠及百姓。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生命科学新鲜事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