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家的风度!

 雷达导航 2016-12-13

智迪心声

我们只做不一样的公众号


教育家既要有风骨,也应该有风度。


风骨与风度总是紧密相联,有时候,风骨显现与表达的就是风度,而风度则是风骨的折射。

 

不过二者还是有些微差异,不准确地说,风骨是教育者的可贵、可敬之处,而风度则是教育者的可亲、可爱之处。无论可贵、可敬,还是可亲、可爱,都是伟大之处,二者的相互联系与和谐的统一,形成了教育者的整体风貌。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这些微的差异,才显现了教育家的不同个性。讨论风度,我们知道,教育家伟大,但他是人,而不是神,虽崇高,却可亲近;虽风骨铮铮,却有着无声的温情。

风度常常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姿态。季羡林先生的姿态大概就是在路上从容前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新来的大学生为了去报到、注册,请这位看起来像是校工的老者代为看管行李,这位老者老老实实,忠于职守,在行李旁看管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开学典礼上,这个新生看到了那位老者就坐在主席台上,他满脸惊奇,老者竟然就是著名学者季羡林。


在北大校园里,只要看到这位长者穿着布鞋,慢慢地走着,在他后面的人都会放慢脚步,也慢慢地走着;骑自行车的人立马跳下车,推着车跟着前行。


因为他们知道,前面慢慢走着的那位长者就是季羡林。慢慢走,从从容容,不急不躁,但从来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这就是一位教育家应有的姿态,是教育家的风貌,也是教育家的风度。




风度常常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状态。

 

我们不必去细分状态与姿态,只是想从整个状态上看看教育家的风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概就是教育者的状态。

 



想起辜鸿铭先生,当他被聘为教授时,他把那根“文明棍”交给那位外国人助手,气宇轩昂地走上主席台去致词。

 

潇洒、超脱中带着一种中国人挺直腰杆的姿态,一种精神状态——自信、自尊与自豪。当然,这既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风骨。

 

想起陈寅恪,当他双目失明时,第一件事不是去医院,而是叫他女儿立即通知学生,今天的课不能上了,请假。后来,他家的阳台成了教室,他坐在书桌前,静静地等待。上课铃声响起来,他会换上长衫,拄着拐杖,迈着步子,走向阳台,坐在椅子上,开始上课。讲到某处,或者听到学生回答到某处,他总是眯着双眼,凝视着远方。




不管身体如何,也不管境遇怎样,这位教育者总是意气风发,总是风华正茂。这是教育者的状态,仪式感里有着神圣感,这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

 

风度常常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才情。


教育家的风骨当是一种风华与风采。

 

姿态、状态、才情,风貌、风发、风华、风采,说到底是一种风范与操守。而风范操守会带来一种风气,积极向上,快乐自由,真诚认真,文明和谐,这是文化的影响,彰显的是文化的力量。


风度的意义、价值的确不在其本身,而在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再说说张伯苓当校长的故事吧。张伯苓一生的事业在教育,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南开者,“难开”也。办学艰难,张伯苓走武训路子,今日乞东家,明日丐西家,以自家面子来换银子

 

向人讨钱,这是什么感觉?还有什么风度可言?可张伯苓愿意。员工工资一涨再涨,最高月工资升至300元,而他自己呢?原地踏足,一直是100元。

 

一天去一个豪华会局,别人都开着豪车,而张伯苓,这位大学校长,粗布陋裳。门卫拦着他,问:“你是什么人?”他坦然答道:“校长。”门卫立正,问:“张校长,您的车呢?车号是多少?”张伯苓又是坦然一笑:“11号。”

 

对于张伯苓来说,所谓风度,就是为了学校,为了教师,其他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坦然、发自内心的遵从,这是最真的风度。






史上流传着“只有一位学生的老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金岳霖。这位刚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在清华大学教书的教授,要开办哲学系。他想招收学生,可报名的人寥寥无几,要求又很高,招不到理想的学生,大半年过去了,只招到一名学生,这名学生叫沈有鼎。沈有鼎在大家眼里是个怪人:外表邋里邋遢,一件蓝布长衫,不穿破烂就不会脱下;一边走路一边思索,眼睛里总是很迷蒙、很茫然;匆匆地走,想他自己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打招呼。

 

金岳霖说:“我的门下终于有人了,这个学生我要了!一心做学问的人是不注意生活细节的。”有时上课,沈有鼎会直截了当地说金教授:“你讲错了!”有次说到美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哥德尔著作的时候,金岳霖想借来看一看,沈有鼎对他说:“老实说,你不懂的。”可金岳霖先是“哦哦”两声,然后说:“那就算了。”金岳霖没感到下不了台,没感到学生冒犯了他,而是对学生的宽容,甚至是尊重。有教师说,金岳霖太宽容了,太过度了,可金岳霖却不这么认为。

 

金岳霖没风度吗?他风度扫地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谓风度,不是表演,更不是炫技,其核心是为了学生,深爱学生,尊重学生,引领学生发展,舍此,还有什么风度可言呢?


即使有人为一些可称道的风度,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意义呢?风度是有温度的,而且是有方向的。风度决不在表面,不在形式,而在其内核和实质。我们可以对教育家的风度作一个整理。


 

教育家的风度当是君子风度


君子风度表达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知耻”。

 

教育家风度当是知识分子风度


知识分子风度表达的是社会责任感、批判的勇气,以及坚持真理、正义,不是靠思想而活,而是为思想而活。知识分子风度代表着人类的良心。

 

教育家的风度当是学者风度


学者的风度表达的是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治学品质、研究的品味追求。

 

梁启超将此称作“为学与做人”,他演讲时说:“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做一个真正的人,学问才会表现出一种风度。

 

教育家风度从不离弃教师的风度,教师的风度表达的是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学生面前永远有被学生称羡的风度。

 

这是教育家永远的风度。

 

教育家的风度,映射着“先生之风”,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像是汩汩的清水,流进我们的心里,流进学生的心田。教育家的风度,本身就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