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己之力挑落石油帝国:艾达·塔贝尔

 船漏又遇头顶风 2016-12-13

如果说历史上有一位记者,可以凭一己之力抗衡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她无疑是艾达·塔贝尔。塔贝尔的《标准石油公司历史》让她闻名天下,而作品中指名道姓、无情揭发的对象就是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当时已是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九成以上的市场,并把触角不断伸向铁路、银行乃至政治领域,石油的带来力量使得洛克菲勒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无数商业对手竞争失败,大量卧底记者撼他不动,几十年来,石油帝国看上去已经坚不可摧,然而不成想,洛克菲勒却败于一个柔弱的女性之手。

油田里成长的女作家

1857年,艾达·塔贝尔生于宾夕法尼亚,2年之后,就在离她家不远的地方,美国人挖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石油。 1859年8月27日,埃德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打出了第一口现代油井。马上,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将会被这个被称为“黑金”的东西所彻底改变。

塔贝尔的父亲一直从事木材与船运工作,当黑色的石油在泰特斯维尔喷涌而出之际,他和当年成千上万涌向加州的淘金者一样,选择举家搬迁,依靠制造运输石油的木桶来赚钱,成为“石油业者”。很快,塔贝尔的哥哥们也加入其中,没过几年,塔贝尔家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石油生产商。意外的是,塔贝尔从小就对石油很不感兴趣,她甚至认为高耸的油井架和遍地的黑色液体破坏了自然的美感。

宾州的骄傲艾达·塔贝尔。塔贝尔是美国早期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一生著作颇丰,但最重要的还是对抗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历史》。

塔贝尔的母亲是一名教师,家中堆满报刊。优秀的家庭教育使得塔贝尔成为美国早期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许是出于天生的厌恶,她对父亲的石油事业不感兴趣,女承母业,塔贝尔当了两年教师,在教学中她发现自己对写作有着强烈的热爱,旋即辞职,找到一家新闻杂志,开启了自己的几十年的新闻写作生涯。

这位宾州女性的写作起点非常高,在撰写新闻同时,主攻名人传记,到巴黎为拿破仑、罗兰夫人等法兰西名人著书立说,同时写一些巴黎生活的故事寄回《麦克卢尔》杂志发表。回国后,亚伯兰罕·林肯又吸引了这位作家的目光,前前后后为这位总统出了很多传记,这些书在当年的美国都是畅销书,塔贝尔的名气也开始逐渐积累起来,作家的光环笼罩在她身上,她似乎可以从此成为专职传记作家了,然而,《麦克卢尔》杂志的一封邀请信把她拉回现实:“塔贝尔小姐,希望你能调查标准石油公司的黑幕。”这个油田里长大的女孩决定接手,这种作品,只有她能写的好。尽管生活中尽力避开石油,但注定石油要影响塔贝尔的一生。

洛克菲勒建立石油帝国

1870年,正当小塔贝尔在泰特斯维尔的油田中玩耍的时候,一个即将影响世界一百余年的公司悄然成形,30岁的洛克菲勒与人合伙,建立了标准石油公司。此时的洛克菲勒已经拥有了克利夫兰地区几十家炼油厂,但他的胃口很大,不满足于这些,正如他所创立的公司名字一样,他要建立石油行业里的标准,从生产到经销,要做到最大。标准石油公司成立后,洛克菲勒开始了他对美国石油生产者的“扫荡”。

首先是运输行业,当时的石油生产出来,会被装在木桶里,继而由铁路发往美国各地,为千家万户的煤油灯增添燃料。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洛克菲勒和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达成私下协议,从铁路公司处收取回扣,保证一列列火车被“标准石油”装满,而竞争对手们产油后无法装货运输,不得不向标准石油投降。

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父亲是行走江湖的药贩子,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这造就了洛克菲勒复杂的经历和思想。

其次,在打击竞争对手上,洛克菲勒无所不用其极。在克利夫兰地区疯狂收购炼油厂时,若果这家油厂不愿加入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就会大打价格战,必要时不惜低过成本价,以此迫使对手无法经营下去,一旦竞争者被收购,标准石油的价格就又提上来了。如果这家油厂拒不妥协,仍然坚持,标准石油就会立即买下市面上所有的油桶、仓库,不让对手石油装船,让竞争者没的可用。为了达到目的,洛克菲勒会使出很多伎俩,诱导、威胁、欺骗甚至纵火。在击败对手后,洛克菲勒会提出和解,收购对方资本并将得力干将吸收到标准石油公司旗下。

当铁路公司想奋起反抗,威胁不再运输石油时,洛克菲勒开创性地建立了石油运输管道系统,完全控制了产油区和运输线,准确地控制了原油产量以保证其成品油的理想价格,避开了铁路公司,也让木桶生产者们破了产。

标准石油公司建立仅仅十年,就已经控制了全美90%以上的石油市场,洛克菲勒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然而此时的标准石油公司就像一只巨大的章鱼,触手遍及到了运输、法律、政治等多个领域,对企业限制法令的出台、对洛克菲勒的调查、议员的任免,标准石油也会用“权利和金钱”关照一下。石油帝国越做越大的同时,也触及了美国法律对独立企业的法律上限,洛克菲勒灵机一动,钻了法律的空子——托拉斯。简单来说,就是标准石油公司和其子公司名义上不由洛克菲勒一人控制,人们看到的是几家独立公司的假象,而实际上,洛克菲勒大权在握。艾达·塔贝尔所挑战的,就是这样一个公司和它的拥有者。

宣战:标准石油公司历史

塔贝尔在接到调查任务时,很明显地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难缠的对手。早在1881年,记者亨利·劳埃德就曾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抨击标准石油托拉斯,然而收效甚微,洛克菲勒隐藏在巨大的石油帝国背后,行踪神秘,美国民众也只是略有耳闻。

1895年,艾达·塔贝尔从法国回国,一个人开始着手调查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塔贝尔自己或许不知道,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新闻调查方式。100年前的新闻记者可不像现在,能拥有系统的新闻调查方法,背靠有巨大预算支出的新闻公司,以及能煽动舆论引起各方反响。塔贝尔当年的工作是孤独而复杂的,她通过使用散落在全国各地成百上千份文件来调查标准石油公司和洛克菲勒,然后通过采访来丰富自己的发现,以前的新闻调查只有暗访的形式,而塔贝尔从各种文献档案中抽丝剥茧还原事实真相,可以说,翻纸篓的狗仔们也要认塔贝尔为宗师了。

宾州产油区是塔贝尔老家,也是洛克菲勒的发家地,这一地区的人民也是最早反对洛克菲勒进行兼并的。

即使是以“揭发真相”为目的,塔贝尔在调查中也秉承了“客观真实”的原则。通过马克·吐温的关系,她上能采访到同情她的标准石油高管亨利·罗杰斯以及一干政客,又能依据自己的见闻,将宾州产油区的工人的疾苦和洛克菲勒曾经的对手的感悟反映出来,在每一次采访前,塔贝尔都会告诉对方,“自己只要事实”,写作时用第三人称“记者”而非第一人称的“我”。经历了整整五年的调查,翔实的数据和档案铁证如山,洛克菲勒残忍的发家史将大白于天下。

1902年11月,塔贝尔关于标准石油公司的第一篇调查报道刊登在《麦克卢尔》杂志上,文章就像一枚炸弹,迅速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洛克菲勒的阴谋被塔贝尔冷静地徐徐展开,每一个历史片段都被串联起来,通过塔贝尔,美国人知道了洛克菲勒如何垄断石油行业,排挤对手,又是如何政商勾结,收买议员法官,将每一次调查和引渡令拒之门外。杂志拥有者塞缪尔·麦克卢尔开玩笑地对塔贝尔说:“你如今成了全美国最有名的女人,人们谈起你都带着一种敬畏,连我都有点儿怕你了。”

《标准石油公司历史》,这本书由塔贝尔在《麦克卢尔》杂志上的系列文章集结而成

塔贝尔在两年间,只写了15篇报道,平均每一篇报道的成本高达4000美元,由于塔贝尔早期主攻名人传记,所以在报道中,每一个人物——石油公司的高管、竞争对手、政府监管者、学术专家、油田工人都是如此活灵活现,洛克菲勒也跌下神坛,全美民众翘首以盼,期待着塔贝尔一层一层地将洛克菲勒神秘的面纱和标准石油公司巨大阴谋揭开。1904年,塔贝尔将十余篇报道集结成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标准石油公司历史》。调查报道就是宣战檄文,塔贝尔已摆开阵势,洛克菲勒不得不接招了。

反应:洛克菲勒应接不暇

《标准石油公司历史》问世的时间,恰好是美国进步运动时期,黑幕揭发作品频频问世,托拉斯、不作为的政府、腐败政客均成为报纸杂志的攻击对象,群众运动也风起云涌,社会上呼吁改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塔贝尔在《麦克卢尔》杂志上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会引来更多人的反应,渐渐地,一个个州、一个个产油者、一家家法庭、一个个立法委员......反对洛克菲勒和标准石油的声音越来越多,他神秘的面纱被揭露,发迹史被起底,塔贝尔的文章鼓舞和武装了对托拉斯本已同仇敌忾的民众,他们联合起来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塔贝尔的一支笔,让整个石油帝国焦头烂额。

洛克菲勒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面对塔贝尔的挑战和舆论强烈的呼声,他没有退缩,首先选择了正面应对。对于塔贝尔的提出的一些事实,洛克菲勒心怀愤懑,但仍表现的很大度:“对那些出言不逊者,我决不怀恨在心。人性有恶,宽恕为上!”但对于大部分指责,洛克菲勒和石油公司的高管们选择了沉默。其实,这种沉默只是表面上的,暗地里,标准石油公司在巧妙地旁敲侧击,改变着自己应对塔贝尔和美国民众的战术。

这幅政治讽刺漫画说明标准石油公司如同一只章鱼,触手遍及各个行业,同时也伸向海外

首先,拉拢媒体和经济学家。尽管全美的舆论都在攻击托拉斯,但还是有报纸收下了石油公司的经费赞助,著名行业报纸《井架》以及行业杂志《石油和天然气期刊》获得过标准石油公司的补贴,从而与整个新闻界唱反调。在经济专业领域,标准石油公司收买了经济学家乔治·冈顿,冈顿鼓吹托拉斯是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对工人们的保障更有力,生产出来的商品也会更低廉,这也成为洛克菲勒反击塔贝尔的主要理论。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洛克菲勒聘请了有“公关之父”之称的艾维·李。

艾维·李在处理危机公关上很有一手,能不断地用软实力弱化暴风骤雨般的舆论攻击,商业巨头是他的主要顾客。针对塔贝尔的攻击,艾维·李的建议洛克菲勒在谈及标准石油公司时总是避开“托拉斯”、“垄断”、“寡头”等字眼,而是大谈“合作”,从而转移矛盾。接着,对于风起云涌的石油工会罢工,艾维·李一面镇压,一面宣称这是维护工业自由,请劳工领袖商讨劳资纠纷,并将结果公之于众,让公司的手段更加开明。同时大谈特谈洛克菲勒的宗教信仰,天天进教堂忏悔,与邻里和睦相处,“强盗男爵”逐渐洗白成乐善好施的慈祥富翁,公关运作功不可没。

协和医院落成典礼。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下,协和医院建立了西医系统,挽救了很多国人生命。

艾维·李最大的建议,就是让洛克菲勒创立基金会,高调进行慈善捐赠。标准石油的大量资金投入教育行业,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得到大量资金,仅芝加哥大学就得到了8000万美元,使一个小小的教会学校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正是在民国时期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资创办的。石油巨头大把撒钱,也给舆论降了温,看来洛克菲勒是胜券在握了。

战胜:帝国肢解和塔贝尔的功绩

自从劳埃德的新闻揭发始,直到塔贝尔的《标准石油公司历史》止,多年以来联邦政府对于这个庞大石油帝国的调查就没有停止过,但由于种种阻碍,反托拉斯法案对商业巨头影响甚微,反而经常利用法案镇压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当改革的呼声风起云涌之际,任何人都坐不住了,《标准石油公司历史》问世,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垄断法在麦金利总统任职期间并未施行,大企业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发展,那么到了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这位博学多才的总统开始对托拉斯“开刀”。

西奥多·罗斯福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博学多才的总统”,进步运动时期出台多项法案,限制托拉斯,为食品卫生提供标准,在任期间肢解了标准石油公司

在1904年,依照《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联邦政府肢解了北方铁路公司。紧接着,发起了对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调查。在经历了6年旷日持久的的诉讼过程之后,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对标准石油公司垄断案进行判决,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庞大的帝国被分拆成30多个公司,判决下达,司法部长欢呼雀跃,《纽约时报》1911年5月16日的头版使用的标题是“标准石油公司必须在六个月内解体”。塔贝尔成功了,5年多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判决书、文件档案中的调查收到成果,这个与银行、政治领域关联甚密的,“不可战胜的”垄断企业倒在了塔贝尔的笔下。

洛克菲勒和标准石油公司真的战败了吗?

洛克菲勒为之辛苦经营40年、耗尽毕生精力的石油王国轰然倒塌了。但他仍占有34家企业的四分之一股份,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被拆分出来的30多个子公司,有11家被准许可以使用“标准石油”作为名称。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和不断的兼并重组,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新的石油巨头。几家小石油公司成为埃克森美孚,加州标准石油更名为雪佛龙,印第安纳标准石油更名为阿莫科,100多年后,石油市场被壳牌、英国石油、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四大巨头占有,而其中两家,仍有“标准石油公司”的影子。

洛克菲勒在公司拆分后坚持做慈善事业,一战中,石油成为美国军队的坚强后盾,洛克菲勒开始广受好评,其家族也继续影响着美国的经济政治。洛克菲勒的曾孙杰伊·洛克菲勒曾如此评价:“一个人可以垄断98%的煤油,最终垄断了全世界的石油生产,他是一个出色的商人,凭这一点我应当称赞他,但我不会称赞使它变得如此强大的方法。”这也印证了,塔贝尔100年前所做的工作,是完全正确的。

艾达·塔贝尔从事新闻写作,一生笔耕不辍,她相信每一个人做事都有行为动机,这在她描写林肯、拿破仑、罗兰夫人和洛克菲勒的文章中均有体现。

在众多以黑幕揭发作品闻名于世的记者中,塔贝尔是最不能被忽视的,如今看来,垄断的标准石油公司对行业效率是利好的,洛克菲勒慈善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有些人认为塔贝尔“矫枉过正”了。然而如果认真拜读《标准石油公司历史》这部书,就会发现塔贝尔是如何的客观认真,在序言中,她写道:“标准石油是领头羊,它为后来者提供了办法、章程和传统。在现存的托拉斯中,它的发展最为完善,即它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托拉斯完全控制某种商品的理想。”完全认定石油帝国的成功,对于洛克菲勒父子的描写,也是写成“拿破仑”式的枭雄。在成功学横行的今天,洛克菲勒为无数人敬仰崇拜,而塔贝尔则渐渐消失在历史里,但是她的功绩不会被后人遗忘,每一个期待美好明天的人都会和她一样,石油战争多年后,塔贝尔回忆往事的一句话,让每个人铭记:

“人们会为了投身某项事业、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使这个国家更加人性化和社会化而斗争。因为当时和现在一样,人们憧憬着一个美丽新世界,尽管有时候这个世界在他们看来正在走向疯狂。”——艾达·塔贝尔
美国发行的纪念著名女记者的系列邮票,艾达·塔贝尔的照片旁竖着写着她最重要的新闻阵地和作品——《麦克卢尔》和《标准石油公司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