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小镇建设之路怎么走

 云蒙书堂 2016-12-13

一、“特色小镇”的时代变迁

我们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苦是苦一点,但经历的事情多啊!就这半百的年龄,就清楚地见证了农村的盛兴和衰落。78年以前的农村,那就是一个穷苦了得。村民们天天听着队长的哨子出工赚工分,到了田里去聊天,一年下来赚不足一碗饱饭,只好用红薯、花麦来填补,这日子那叫一个苦。苦是因为大集体这种团队生产方式在没有好的监督机制下带来的低效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时候村里的男人没有不抽烟的,自家的自留地总有一块是留着种烟叶的,因为下地之后不会抽烟的男人会累死,抽烟被当成是最好的劳动替代,并不担心受到那个年代上纲上线的批判!抽烟替代劳动的结果,自然就是土地产出率极低,最终是大家都得挨饿。那个时代的特色小镇,就是因苦出名,苦出特色的农村小镇,最有名的要算安徽凤阳的小岗村了,穷到没有办法的小岗村,18位严姓村民按下手印把田分给各家各户耕种的壮举,不仅成就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也成就了中国亿万农民盼望已久的一碗白米饭!那是1978年!

到1980年代初期,全国推广小岗经验,把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爆发出来。田间地头的男人不再以抽烟的方式躲避干部对偷懒的监督,农家的猪栏牛栏也开始有了活跃的生命气息,粮食大丰收,农产品开始品种翻新产量增加,不出几年就形成了由没饭吃到卖粮难的转变!由于积极性的大爆发,同样面积的农田现在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劳动力了,政府开始号召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在原来社队企业的基础上重新整装。跟城市的国有工业相比,乡镇企业用人制度、工资酬薪、生产决策都由企业自己决定,无需再由上级主管领导插手,体制的灵活性使乡镇企业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活力,反而让城市的国有企业举步维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就是用来描述那个年代农村经济翻天覆地变化的。在那个年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特色乡镇,大家知道的温州模式,就是桥头镇的纽扣、海宁皮革、柳市低压电器、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等的代名词,在江苏也有苏南模式、耿车模式,在珠三角也有中山的灯饰,顺德的家具等称为珠江模式,这些乡镇经济发展的模式,最后被称为“产业集群”、“块状经济”,那是散落在农村乡镇的一串串珍珠,让许多农村慢慢变成了制造业的基地,即便在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也曾有过一时的辉煌,从而成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场”美誉!

然而,随后的改革政策转向了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给国有企业体制束缚松绑,国有企业经过改制犹如苍龙出海,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在产品同构性非常严重状况下的竞争,乡镇企业节节败退,尤其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缺乏,无法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不断出现颓势,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千上亿的农民开始离开自己的土地和家乡,来到东南沿海,完成了“农民”向“农民工”身份的转变。那些乡镇企业无法实现华丽转身的农村,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慢慢变得凋零起来!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21世纪初人们对工业化席卷之下的农村境况发出的真实感叹!改革开放之后的20多年里,农村人为了得到那一碗白米饭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候鸟式的打工生活不仅荒废了农村,丢失了乡愁,更为严重的是耽搁了老小,扭曲了价值观。在城乡二元制度的藩篱被拆除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经济的藩篱却越筑越高。中央政府再也不能坐视农村的凋落,2004年发出的中央1号文件开始关注农民增收问题,至今已经是连续13年了。然而,没有产业的农村,何以能够实现真正的增收呢?现在回到农村,无论国家给予种田如何的补贴和免税,农民还是愿意选择哪怕到附近的城镇打工,农村的败落似乎找不到出路。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接下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直接冲击就是,城市产业必须完成转型升级。依赖于技术、资本、知识的产业转型升级,让原本能够在城市勉强谋生的农民没有了落脚之地,纷纷返回家乡。这一阶段,即便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为了自身经济发展的提升,开始想办法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为了安置返乡的农民工,开始在乡镇重振中小企业(已经不叫乡镇企业了)。直接的做法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各式各样的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经济开发区等等,由此带来的乡村工业化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是,以前那“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留得住乡愁”的农村,在工业化的大潮席卷之下渐行渐远,农村小镇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二、今天的“特色小镇”应该是怎样的?

如前所述,农村乡镇在工业化大潮的席卷之下,人走了,山光了,水浊了,田荒了,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聚集,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问题,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渐渐认识到,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把这个思想发扬光大的,还是当年率先发展乡镇企业,成就许多颇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的浙江人。30年前,浙江人用自己的智慧培育并形成了一大批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走出一条“聚集与特色”的农村工业发展之路。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浙江以“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出名的强镇,由于过度依赖低端产业,出现过多依赖资源和创新能力缺乏的制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失去活力。农村产业发展如何突出重围?2014年10月17日,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举行首场阿里云开发者大会,时任的浙江省长参观了小镇之后说“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的彩云”,由此,建设“特色小镇”的想法开始在浙江人心中扎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梦想小镇”、“青瓷小镇”、“基金小镇”、“巧克力小镇”等相继诞生,让农村小镇呈现出一片生机!

什么叫做特色小镇?浙江人给出的定义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它不是传统的“镇”,也不是简单的工业“区”,因为传统的“镇”没有特色产业,而简单的工业“区”又没有优美的环境,特色小镇赋予了传统的城镇更多新的内涵:

所谓“特”,是指要有独特的产业。没有产业为基础,就没有办法聚集人气,没有办法聚集要素。小镇发展要持续,要依赖于产业发展的持续,因此特别强调产业选择的“独特”性,这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所谓“色”,是指要有宜人的景色。小镇的活动主体是人,是那些讲究生活品位的创业者。追求便利、时尚、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人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小镇环境“宜居”性,这是小镇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所谓“小”,是指要有适度的规模。面积在3、5平方公里即可,小才有精致,不像城市里的水泥森林,让人透不过气来。在这小而精致的空间里,不见高楼大厦,人们可以自由出行,自由呼吸,尽情享受“小镇的味道”,正如舒马赫的那本书名“小的是美好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总喜欢小,因为小才有精致!所谓“镇”,是指要有乡土气息。镇是乡下地方,在汉语里是指“居民不多的集中地”,但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块状经济中的乡镇不是“镇”,因为环境被工业所破坏,工业区、产业园区更不是镇,那里没有乡土气息。我们都从乡土中来,最后也要归入乡土,这是一种情怀,缺少这种乡土情怀,即便有再丰厚的物质,也会让人遗憾。

若如此,“特色小镇”让人想着就开心,在那里自由地创业,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自由地欣赏美景。这种集产业功能、社区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小镇,让人们远离城区的喧嚣,远离农村的贫苦,自由地追求梦想,享受人生,该是多么美妙的地方!这就是人们心中的“特色小镇”!

三、为了民众心中的“特色小镇”,政府怎么做?

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再一次让他们走在了经济发展潮流的前头,成为抵制经济下行的排头兵。终于在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希望各地政府努力,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既然是政府下文,当然就是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然而,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不是政府,那么政府为了民众心中的特色小镇,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理清培育对象,是“特色小镇”还是“特色镇”。从浙江的经验看,小镇发展有两个概念,一是“特色小镇”,一是“特色镇”。前者没有“行政边界”,完全可以在没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比如“基金小镇”、“云栖小镇”,成为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创业者聚集的空间平台;后者一般具有行政地域概念,跟行政区划中的乡镇有较大的重叠,一般是依托这些乡镇的传统产业、旅游景观、历史文化,如“根雕小镇”、“黄酒小镇”等,通过挖掘其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内在经济价值,谋求小镇的持续发展。由此看来,政府在培育特色小镇过程中,首先得弄明白培育对象的性质是什么。仅有特色镇是不行的,因为这不能实现高级要素的聚集完成产业创新的突破式发展。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要激发企业家第一个吃螃蟹的激情,对产业升级起到引领作用。但不顾特色镇也不行,因为特色镇沉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产业传统,是跟普通的农民靠得最近的产业,是让普通民众最能直接参与并从中受益的产业。所以在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要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在错落有致的小镇产业发展中形成功能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是完善培育机制,是政府审批还是自由创建。在过去,我们政府培育工作的惯例是先由政府确定培育目标,然后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这种先审批后建设的做法不符合市场自由竞争原则,让先得到政府审批的对象吃偏食,其它对象输在起跑线上。在没有竞争的条件下,那些得到政府支持的对象也失去发展的动力,最终使政府的培育目标落空。浙江的经验很好,是先自由创建,然后评估创建效果,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给先进的单位授牌及政策、资金、技术要素支持。这样就由审批制当中的“要我做”,变成创建制当中的“我要做”,充分发挥了培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准确制定标准,是强调单项还是注重整体。浙江省特色小镇是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产、城、人、文”综合体。如果单单只讲产业,就成了过去的“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区”,如果只讲景色就成了“旅游景区”,都不是特色小镇的全部。所以,政府制定特色小镇的标准,务必要从整体考虑,不能没有产业,而且产业是关键,又不能仅仅是产业,宜人的环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之所在,这就是为什么特色小镇一定强调“独立于市区”并具有“乡土气息”的原因。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在规划特色小镇时,开始出现“可以在市区建设”的论调,这是过去追求GDP思维的翻版,在市区里面划一块地方,打上特色小镇的招牌,除了招来周边房价的上涨,还能实现特色小镇的哪种功能呢?这是要十分注意克服的倾向,当然,这里所说的市区,是要素聚集意义上的,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市区,如果属于城郊农村,是可以成为特色小镇栖息地的。

四是确定运作方式,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特色小镇是一个产业聚集的空间平台,在这里围绕着一个具有显著独特性的产业,形成有文化内涵,宜居环境,完善社区功能的空间载体。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和创业家。这些企业和创业家在这个空间里协同创新,合作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因此,一定要确保在这个空间里企业和创业家的自主地位,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而不是政府行政干预配置资源,这也是为什么特色小镇建设要使用创建制而不是审批制的原因。政府要做的是政府本身的职能,如标准制定、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评估授牌程序与奖惩制度等,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否则就会走入传统的工业园区哪个企业能够进入园区都要政府来安排的老路,这就很难形成充分的竞争。

五是划定小镇边界,是依产业还是依行政区划。特色小镇的“镇”是指居民不多且环境优美的地方,这是相对于城来说的。小镇作为某种独特产业的要素聚集地,聚集的驱动力是市场,不是行政力量,这就要求特色小镇建设要打破行政管辖权,可以镇中有镇,在行政区划镇里建设特色小镇,可以市中有镇,在行政区化的市区里建设特色小镇,这样才能真正按照小镇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避免不必要的雷同。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首先要在各行政区化镇的地方政府之间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因地方经济利益带来的冲突和无序竞争,甚至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

六是推进小镇建设,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国家计划在2020年全国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不少地方政府也在规划本地的特色小镇,一个地级市规划就有数十个,数量十分惊人,像大跃进似的,这是令人担心的事情。万事万物发展总有它的规律,小镇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有一个沉淀,有一定条件,不是规划就能够规划出来的。我认为,特色小镇是农村发展中比较高级的形态,在城郊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素可得性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可以谋划像浙江杭州的云计算小镇、基金小镇、互联网小镇等高端产业特色小镇;在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可以谋划像黄酒小镇、根雕小镇等历史经典特色小镇;在有秀丽风光和自然遗产的地方可以谋划像养生小镇、休闲小镇。但是,毕竟不是每一个乡镇都有这样的条件,在没有这样条件的农村乡镇,其实一方面可以受这些特色小镇的辐射通过参与小镇建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本着惠及更多区域共同发展的理念,利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的机会,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这些“无要素累积、无文化沉淀、无秀丽景观”的三无乡镇的基础设施投入,从清洁乡村做起,向美丽乡村迈进,让它们也有机会奋向特色小镇的梦想!

但愿特色小镇建设不是一阵风,不是大跃进,而是真正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激励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农村新兴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破解农村供给侧改革难题,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程。让特色小镇成为企业家创新创业、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绿色生态四周环绕,体制制度开放自由,社会福祉共赢共享的平台,若如此,我的未来不是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