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广时评:面对校园欺凌 我们有太多无知

 陈主义 2016-12-14

原标题:央广时评:面对校园欺凌 我们有太多无知

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近日引爆舆论,“校园欺凌”一时成为高频词,家长、教育界、心理学届、法律届纷纷加入讨论,各种网帖被大量转发,不同立场和观点激烈碰撞。16-12-14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其实,“校园欺凌”并非新闻,近年来一再进入公众视野的许多校园暴力事件远比中关村二小事件严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调查报告显示,32.5%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而6.1%的中小学生则表示“经常被欺负”,比例之大令人瞠目。但是,社会对“校园欺凌”的状况普遍缺乏清晰意识,直到“北京”、“名校”、“校园霸凌”这样的热词叠加在一起,以“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这样的标题在朋友圈流传,公众才开始一片哗然。

随着事件深入,争论的焦点落在了,究竟什么是欺凌?什么是霸凌?如何划分孩子之间正常的打闹、玩笑、恶作剧与校园欺凌的界限?生理和心理受到怎样的伤害才算被欺凌?程度又怎么划分?面对这些问题,不仅公众争论不休,连专家也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无界限、无规则,又如何判是非?正是因为缺乏权威界定和普遍共识,深陷漩涡的中关村二小,无论如何回应,都会遭致一片骂声。

分不清界限在哪里,自然更不知道如何处理。我们看到,朋友圈里家长、尤其是父亲们的普遍观点是以暴制暴,“打回去”。文明社会倡导丛林法则,反映出的恰恰是面对这一问题的束手无策。学校也普遍不知道“怎么办”,传统教育方式的“批评”、“教育”、“处罚”、“找家长”……,在面对二小事件这样的复杂局面时显然已经失效。那么,这类事件该由谁来处理,如何处理?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将专项治理纳入长效防治。希望有关主管部门能尽快制定细则,引导学校、家长、社会组织共同配合、系统治理校园欺凌的“顽疾”,让我们的孩子少一点成长的烦恼。(央广评论员 樊新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