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不良习惯,你真要等中考总复习再改么?

 肯于攀登 2016-12-14

小编有话说

  有人说今日距离中考还有6个月,看上去好像时间还比较长哦!但是数学加编辑想教大家一个新算法:做个简单的除法,180多天÷5科=36天多/科。什么意思?数学加编辑解释一下:从现在到中考,每科还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这样看还长么?如果还长,排除每天吃饭睡觉的时间,属于同学们的时间真的是少的可怜。


  

  而到了总复习的时候,各位同学们将面对着五个学科的全面复习,无论是精力和体力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你做好准备了么?而面对着如此压力,有些孩子能够从容面对,每天依旧体力充沛;而有的孩子,每天忙得焦头烂额,起早贪黑,但是成绩依旧不见提升。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内中原因很复杂,不过有以下几条习惯,将会导致以上的情况发生,要是等到总复习再改,就来不及了!


从来不定计划,或者定了从来不执行 

  定计划这件事情,在每个学期初,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做。制定一个宏伟蓝图,这个学期我将如何奋发图强!一个月过后,钉在写字台正面的这章计划单,就成了永久的摆设。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何苦制定这个计划?

  制定计划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更有效的达到目标。这就要求计划制定的可行性要高,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说每个人的目标都是期末考试年级第一,也不要求每一科都能拿到满分。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然后坚持执行下去,这样才能有进步!

  比如我的数学成绩,现在是80分(满分120),我给自己定个目标,中考108分(折合百分制是90分),也就是说我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数学将近30分提升。那好,在这六个月中,我要完成7个目标: 

  1.现在学习的知识百分百掌握,不留尾巴

  2.本学期基础知识,不留疑问

  3.计算,保证百分百准确

  4.书本知识,全部弄会,归纳方法,总结套路

  5.套卷练习,保证不低于100分

  6.查漏补缺,巩固成果

  这样的目标,具体,接地气,而且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实现一个目标,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把每个目标再分解成四个小目标,每周实现一个小目标,积少成多,就会有长足进步。


答题不规范

  每次做题,尤其是大题,只要老师不判,我就写个大概过程,我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好了,等考试的时候我一定写全。估计大部分孩子都这样做过。每次碰到这样的孩子,我都会说:来,把其中一道题完整的写出来!90%的孩子在写完整过程的时候,一定会有跳步,不严谨,甚至想当然的证明(还有可能出现错误)出现,这些问题,在考试中,是一定会被扣分的!分值虽然不高,1-3分,但是这些分扣的冤枉啊!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每道题都写完整过程,必定耽误时间!只写大体过程的话,一个晚上可以做4道题,如果写完整过程的话,一个晚上也许只能看3道题了!学习效率下降了!

  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理科来说,做题是必然的,但并不是说题目做的多了,就可以达到质的飞越!相反,如果没有严格的规范的作答,没有思路方法的整理,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好的做题习惯,那么题目做的越多,考试的时候被扣冤枉分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每天3道题和4道题,看上去是少了1道题,但如果能够很好的掌握了那3道题,所达到的效果要比马马虎虎的做4道题胜强百倍!


忽视错题 

  对待错题的方式:试卷中的错题:发下试卷之后改正过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平时作业中的错题:老师要是讲,我就改,老师要是不收回去,也许我就理解一下,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另外好一些的方式:有错题本,能够及时把错题及时整理到错题本上,每周或者固定时间总结一次,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这些对待错题的方式,有没有顾及过错题的感受?

  错题,本来就是在平时练习或者考试的时候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点,而且每个人的错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面对同一道题,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过程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整理错题,定时温习错题,还是很有必要,并且特别具有针对性的一件事

  那么如何整理错题呢?

  这个工作可以每天做,也可以每周做,这要看个人的时间,但是一定要做!一定要坚持!在错题本上,要记下错题题干,记正确答案和过程(尤其是选择、填空),然后再加一句当时为什么错的(也就是错误原因)。

  这只是整理错题的一部分工作,最重要的,是回顾

  定时回顾定期重新做错题,看看自己是不是还会犯当初的错误。如果错题能够做对了,说明原先的知识漏洞已经补上了;如果原来怎么错的,现在依旧这样错,那么说明这个漏洞已经根深蒂固,间隔一段时间,还是会错,那么就需要从头看书,重新学习这个知识了。

  重视错题吧,它给你带来的,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学习拖拉,效率不高

  一份试卷,本来可以半小时写完,而我能生生拖到1个小时才完成;每天的作业,本来11点就能完事,我会被各种其他事情拖到12点写不完,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不能集中精力听课,那么课后一定会有问题,那么写作业就不能十分顺畅,本来11点能写完的,又会被拖到12点……如此恶性循环,到了中考总复习,会更加焦头烂额。

如何摆脱这样的循环圈?

  首先,看看自己是因为什么造成的拖拉。

  我听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手边放着手机、平板等通讯设备,遇到不会的题,会和同学们沟通,但是沟通过后,不是继续聊会别的,就是玩了一会游戏,这样时间就不知不觉跑掉了。

  2.桌上除了书本,就是水果,小吃,零食,边吃边写可能已经成了习惯。这个习惯会分散精力,导致精神无法集中,自然写题的速度会降低。

  3.做题钻牛角尖。这道题不做出来,今天绝不往下写!往往这样的难题,会思考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当然就没有时间写别的作业,效率自然很低。

  其次,找到原因后如何调整。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与世隔绝,任何通讯工具在写完作业之前都远离自己;可以有休息的时间,写完一科作业,就调整五分钟,喝口水,吃点水果,然后继续投入另外一科作业的怀抱;遇到难题自己思考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要在一道题上耽误过长时间。不会就空着,第二天听老师讲,然后记录在错题本上,下次遇到能够解决,就ok了。

  最后,对自己狠一点。

  我们的考试,都是限时考试,那么平时在做作业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紧迫感呢?我们不妨在平时做作业时,给自己也限时。一份试卷,我觉得1个小时能写完,那么就强迫自己50分钟写完;一张练习,半个小时能搞定,就强迫自己25分钟写完。硬逼着自己缩短做题时间,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和做题无关的事情,就会提升效率。


计算不准确

  这个问题,估计人人都有。哪位同学现在可以信心满满的告诉我:我的计算,现在可以达到百分百准确!请举手!

  如果没有举手,请读完下面的文字:

  只要是理科,一定会涉及到计算,而计算的准确度,是一道大题得满分的最终保障。如果一道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理清了思路,弄懂了解法,最终没有算对,导致没有得到满分,岂不是活活冤死!

  计算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纯计算内容有: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计算联系比较紧密的,还有整式的四则运算及因式分解……

  这些有不会算的么?如果现在还有哪些是不会的,必须在寒假之前,搞定这些计算的基本运算法则,然后才是计算准确度的练习。

  如何提升计算的准确度?这个问题需要一步一步来~

  首先,需要一定量的练习。这个练习不能是特别简单的,像小学的口算那样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需要有一定计算量的,式子稍微长一些的作为练习,这样可以帮助回顾运算法则。对于初中生:30×20+20×1.5-500÷5

  这样的算式好像挺长,但是并没有什么意义,而

1.5×2.3×4+2.1×0.15-3

  这样的式子才算合格,做着还有些意义。

  这样的练习保持每天15-20道,时间不超过20分钟,准确度100%,就算合格。

  然后,是熟练度的提升。有些计算题,使我们很常见的,见得多了,就应该记住了。比如12×12=144,这个应该在小学就众所周知,而我说的熟练度,不仅仅要掌握这个,是在知道了这个式子之后,能够很快的反应出1.2×1.2=1.44!在熟知15×15=225之后,对于15×4.5能够马上写出15×4.5=15×15×0.3=225×0.3=67.5!这才是熟练!

  终极目标:巧算:如果把计算仅仅理解为草稿纸上的熟练功,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计算的最高境界,是不算!没看明白?那么来看看下面这个式子:13×28

  想怎么算?动用草稿纸么?多想想,真的有必要么?来看看这么算,是不是可以

13×28=13×(30-2)=13×30-13×2=390-26=364

  还需要草稿纸么?

  像这样的计算,并不是多少道题,多少时间的积累能够做到的,需要的是平时的思考和实践

  上面这样的式子,在平时的作业里天天可以看到,但是很少会想到这样的方法,免去在草稿纸上的演算吧?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算法,觉得并不需要上面的方法来代替,殊不知,只要是算,就容易出现错误,或者说,只要是算,就有出错的几率!但是上面的方法,避免了计算,只是简单的乘法而已,当然,如果说90-26也能算错……请倒回第一步,先巩固好基本计算的准确度。

  以上几点是初三考生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我把它总结出来,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中考总复习到来之前,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能够在总复习的时候,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果能够在复习的时候,把上面说的这些问题统统调整到最佳,那么一定会是一个极好的复习状态,复习效率一定会更高,效果一定会更佳!

  转载自陶琰老师个人微信平台『天津初中数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