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诸子论说文浅析

 如是我闻c0sh69 2016-12-14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第十八篇对论说文有了详尽的论述。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者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发觉。诸子的说理散文正是论说文逐步形成的过程,它不只是形式的逐步改变,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出现,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产物。这时期论说文阐释了诸子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美学范式,对后世论说文影响深远。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 论说文 先秦诸子 论辩之美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文心雕龙》第十八篇《论说》,是刘勰对论说文性质、渊源和写作要求的论述。我们先从刘勰本篇,对论说文有一个了解。
  一、论说文的性质
  刘勰是尊孔崇经的。他认为圣人讲的经久不变的教训叫做经书,阐发经书说明道理的叫做论文。他认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说明论说文条理的重要,道理讲得没有差错而有条理,那么,圣人的原意就不会丧失。刘勰认为论说文的性质是“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意思是说,论说文要综合各家的话,经过精心研究,论清一个道理。
  二、论说文的起源
  刘勰在第三篇《宗经》里说:“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就是说,论、说、辞、序的体裁,是从《易经》开头的。但是,各种论文称为“论”,则是从孔子的《论语》开始。刘勰在《文心雕龙》第十八篇中提到:“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成为《论语》;盖群伦立命,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
  《论语》完全是口语对话的语录体,文字简括,内容却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但一般只叙说孔子及门徒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论述尚未完全展开,并未构成文章。
  孔子之后,《墨子》、《孟子》、《庄子》等著作,虽然全书的篇章仍常常以语录体、对话体的形式出现,但在文章上已初具规模。《墨子》一书是墨子的讲学语录,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条理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应是从墨子开始的。《孟子》一书是记录孟轲言行的,虽然它基本上还属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进步,这不单是因为它善用排比,气势磅礴,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更是因为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加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到了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就不局限于对话体的论说了,而开始围绕某一中心议题进行论证,如《荀子·天伦》、《韩非子·难一》等篇章,文章结构严密,可以说已经完成了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对话体向单篇论说文的过渡。 --!>
  总体来看,先秦诸子的思想在后代见其散文之中,其以立意为宗,说理见长,体裁上属于论说文。最早的《论语》为语录体,虽有少数篇章具有政论性质,但更多的是简单的判断和结论属于论说文的萌芽或雏形。《孟子》对《论语》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以对话的形式结构成具有论说性质的篇章,以及高超的论辩艺术。《墨子》明显表现出由“对话”为主向“专论”为主的过度,且注重论证,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奠定了论说文的基本范式。《庄子》则摆脱了语录体而发展成为专题性论文。《荀子》标志着论说文体的成熟。《韩非子》则已是后世论说文体的楷模。
  论说文溯源于先秦诸子散文,那么它们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语录体、对话体的形式
  《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口语对话的语录体,《孟子》是对话体的形式。
  二、诸子论说文的文学色彩
  朱光潜先生曾说:“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论说文本是发挥理论,说明道理的,诸子论说散文却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读之则甘之如饴,美不可收。
  二、虚构故事
  按照通常的文体观念,论述文应讲事实、摆道理,论证要真实可靠,可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却有一种特殊的论说方式,就是虚构故事以明理。
  如《论语·徵子》借长沮、桀溺来批评“同与禽兽居”《论语》的编者为了表达儒家主张积极用世、反对消极避世的思想,便“取象”长沮桀溺,假借他们的言论,发表自己的主张。一问一答之间,对于避世思想进行了巧妙的驳斥。
  还有,孟子好辩,为了宣扬其“王道”,往往虚构史实,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墨子与儒家政治观点不同,在《非儒》篇中借年长于孔子的齐国贤相晏子之口,来诋毁孔子。
  除儒、墨外,道家的代表著作《庄子》里虚构的故事更多,如《盗跖》篇。
  法家虽邢名责实,文风质朴,但其著作中也有许多章节虚构史实用以说理。如《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说二》,在这篇中,主张“仁政”的孔子,被韩非子虚构成了提倡“严刑峻法”的法家人物。
  三、寓言故事
  诸子散文特别善于通过形象和寓言来说理。
  如《孟子》中的“拔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庄子》更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连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寓言故事和其中的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甚至于严密的法家韩非子,在文中也多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生动的寓言故事。
  另一方面,先秦诸子大多善辩,如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层层深入,道理自不经意间流动。孟子更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孟子讲究“充实之为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孟子的论辩,坦率激扬,善于在理论文字中表露自己的个性,是那种“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雄辩气势,是那种设寓取譬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文字的明白晓畅。孟子在论辩中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流露出来,乃至音容笑貌,亦跃然纸上,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庄子更善于诡辩,《庄子》中的辩对文体,刘生良先生分为“纯论说体”、“故事体”、“寓言体”三种基本的文体。《庄子》放言论理,不拘一格,其辩对体文本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庄子》辩对文体具有奇思妙对、谲譬巧喻、诗情画意等艺术特色。
  在诸子中,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样善辩,各自也具有不同的辩对艺术。
  先秦说理散文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文学的基石之一。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各具特色的议论纵横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说理文创作。先秦诸子论说散文的形象美,语言美和趣味美,将永远被我们激赏。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 《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4]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5]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 刘生良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 《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著,叶瑛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7]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