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六)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6-12-14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六)

263~272

少阳病篇

在《伤寒论》原文中,少阳篇的条文只有仅仅的10条。后世研究《伤寒论》的专家, 大多把“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的正治,把小柴胡汤的四证作为少阳篇的提纲来解释。把小柴胡汤症相当于少阴病症的提纲。我认为这样有些不妥当。

这是没有认清伤寒论中“六病”的含义,“病”与“汤证”的区别。

在《伤寒论》中,“病”的定义一般是指患者的发热或恶寒的“类型”,是为制定治疗大纲服务的。也不是症候群,而是有是症属是病。

而小柴胡汤症则是三阳合病的症状。

以下是原文:

二六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条为少阳篇的提纲,后世常常修改。通过研究,我对少阳病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伤寒论》中,对病的定义仅仅是确定一个“类”的概念,确定了患者属“某某病”。到这个阶段,也仅仅是为了确定治则。

我们也不能把他作为一组症候群去理解。更不是小柴胡汤的四证就是少阳病的提纲,如果那样的话,就不需要少阳病这个概念了。

我的理解:伤寒论对少阳病的定义,就是在患者在这个阶段的发热很轻微或无热,但患者没有怕冷的感觉。也就是我们临证中常常会见到的患者没有出现伤寒论中的典型的发热或怕冷的症状。

患者如果有热,也是很微弱。所以,张仲景老师出了个“口苦,咽干,目眩”的纲领。也就是微热或无热,但绝对不能出现“阴性证”的一种病。

总结:少阳病就是患者在发病时几乎无寒热的症状或轻微的症状。

二六四、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解读:

1、少阳中风,我的理解就是少阳病与太阳之中风证合病,即太少合病。

2、“胸中满而烦”证属阳明。

所以本条论述的是“三阳合并病”。由于患者病属少阳,所以必须治从少阳,不可吐下。告诫:有少阳病症的,尽管有阳明病症,也不可吐下。三阳合并病,治从少阳。由于人体“虚”了,所以,不能攻:发汗、吐下都属攻法。必须补,就是补阴血兼补阳气——能量。

二六五、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解读:

1、本条给出少阳病的脉证:“脉弦细”。

2、少阳病的治则: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总结:在本条,张仲景老师已经给我们了“少阳病”的治疗原则:“胃和则愈”。而怎样达到“胃和”呢?通观《伤寒论》全文,我认为,“半夏人参大枣甘草干姜汤”这几味药物组合的汤剂是达到“胃和”效果的方剂,也就是治疗少阳病的基础药。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

从此处看,少阳病的“和法”原来是在这里出现的。也就是“和胃”。不知对否。

二六六、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解读:

1、从“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这个条文,可以明显的得出此时患者应该属“太阳少阳”合病。

2、而从“干呕不能食”的症状,推断出患者属“阳明或太阴”,从“往来寒热”,判断患者属阳明病。

3、综合判断就是“三阳合并病”。

小柴胡汤的主治应该是“三阳合并病”。

“往来寒热”按照老师的解读,就是“寒时发热恶寒,热时发热恶热”

二六七、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解读:本条接266

  1、如果误治,“若已吐、下、发汗、温针“导致患者的” 谵语“是坏病。坏病是病情更加复杂的意思。

2、“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为《伤寒论》的治疗原则。

二六八、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解读:接266

  1266条是三阳合病。此条不好理解。

   2、 “目合则汗”不就是“盗汗”吗?

二六九、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解读:

此条是很重要的条文,告诉我们怎样去区分病的“阴阳”。患者伤寒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感冒”了,感受风寒了。此时患者无大热,由于无大热,不属太阳或阳明。一般就是少阳了,而患者又见“烦躁”的症状,则是有可能转人“阴证”。所以特别的提出了,以引起后学足够的重视。

二七〇、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解读:

在《伤寒论》中,“能食”的与否是判断患者属阴属阳的重要指标。切记 。

二七一、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脉是“弦细”。由弦细变“小”,为什么上疾病向好的地方发展呢?还是我的研究课题。

二七二、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前文已解释

到此,《伤寒论》的少阳篇结束了。为什么这麽少?其实,大量的篇幅都在太阳与阳明篇了——少阳病的合病太多,单独发病的很少。

当代人常常说患者的xx阳虚或阴虚时,一般都是患者处在少阳病阶段,人体几乎没有寒热——发热恶寒或发热,或无热而寒。

 

2016-12-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