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中的凶兆: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

 老李一脉知微 2016-12-14
读《全唐文》中的岑文本《大水上封事》一篇,这是唐太宗贞观时期的宰相岑文本因为大雨成灾而呈给皇上的“密封的奏章”,其中有“虽使桑穀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之句,用典颇多,试详之。
1、桑穀为妖
桑穀,是两种树名,穀,谷,就是构树,也叫楮树,《水浒》中形容武大郎为“三寸丁谷树皮”, 言其“短矮”“黑而粗糙”“面目丑陋”。
古时迷信以桑谷生于朝为不祥。《书·咸有一德》附《序》:“ 伊陟相大戊 ,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 孔颖达疏:“桑谷二木,共生於朝。朝非生木之处,是为不善之徵。”也就是说,桑谷生于朝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2、龙蛇作孽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秘书监虞世南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列举了一些龙蛇作孽的现象,“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座;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入朝。按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为怪耳。”并告诫皇上:“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3、雉雊于鼎耳
雉,音 zhì,就是野鸡。雊,音 gòu,意思是“雉鸡叫”。诗经上有“雉之朝雊,尚求其雌”的句子。
《书·高宗肜(róng)日序》:“ 高宗祭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孔传:“耳不聪之异。” 孔颖达疏:“雉乃野鸟,不应入室,今乃入宗庙之内,升鼎耳而鸣。 孔以雉鸣在鼎耳,故以为耳不聪之异也……《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鼎三足,三公象也,而以耳行,野鸟居鼎耳,是小人将居公位,败宗庙之祀也。”后来就把“雉雊”作为变异之兆。
4、石言于晋地
此典出自《左传》: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 (晋地)。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 对曰:“石不能言,或凭焉(谓有精神凭依石而言)。不然,民听滥(失)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dú,怨恨,诽谤)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怨讟并作,莫保其姓。石言,不亦宜乎。”……叔向知道后,称赞师旷能抓住机会,巧妙地进谏。“石言”,后来用以指讥讽失政。
后人用这个典故,如明义题《红楼梦》诗:“莫问金缘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也枉然。”暗 指《红楼梦》是讥讽时事的,亦即所谓的“谤书”。
岑文本用这些表达灾异的典故,是要告诉太宗,只要皇帝“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就能够变灾异为祥瑞,眼前的水灾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