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停心四念处的智慧

 真如莲花 2016-12-14

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

 五停心就是有定力,所以能够把多贪众生、多瞋众生、愚痴众生、多障众生、多散众生,这五种心停息下来,停就是停止、止息,既然是停止、止息,所以称为定,这样就有定,有慧就是有观,有观就有慧。

 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因为有观,把邪的知见翻为正,翻邪为正。有定能够把散乱心、颠倒心消伏。在南传佛教里,把人的心分为三个层次,心没有起动时,这是最微细的,比如有贪瞋痴,它浮在那里,只是很微细的,当心生起时,是第二层次,当心开始现行时,就是作业的时候,是第三层次,是最粗层次。微细的识没有生起,生起再到达造作,分为三个层次。同样道理,可以说这里也是一样,定可以把乱、把烦恼伏住,相当于进入一种微细状态,但要把它彻底解决的话,必须要有观,观才可以从根本上把它解决掉,才可以从根本上把烦恼斩断。

数息治散。不净治贪。慈治瞋。因缘治痴。念佛治障道。(但列名对病而已。广如止观第十记。)

 五种停心可以对治五种病。数息可以对治散乱心,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我们贪欲心都是觉得这个东西好,你才会贪,假如这个东西不好或很恐怖,我们怕都来不及,逃都来不及,怎么会起贪心呢?所以贪也是一种病,当你临终贪的话,它很容易就转世投胎,如果住恐怖的话,就会堕落到恶道,慈悲心对治瞋心,因为瞋心的境界很多,比如说看了人家不舒服,听到人家讲话不舒服,起瞋心,这是意念的瞋,有些可念的瞋,说出瞋的话,身业的瞋,比如打人、杀人,这个是身业的瞋,所以用慈悲心,你才可以把瞋心息灭,十二因缘观可以对治愚痴心,知道一切都是从无明而来;念佛观对治障道。再讲四念。

 

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

 藏教四念处观是观察欲界上的苦谛,一共有四种智慧,也就是对治四种颠倒。观身不净来对治你认为身体是干净的;观受是苦来对治你认为一切感受是快乐的,大家都喜欢享受,但如你观受是苦的话,把受是享受的观念就破掉了;观心无常,你认为这个心是常的,这也是一种颠倒,因为我们每一时候的想法变化很快,一会儿变了,很难把握一个人的想法,今天可能很高兴,明天可能很生气。象社会上做生意,为什么要签合同,就是心无常的关系,比如说,有些企业很不好,快倒闭了,恨不得把企业卖掉,突然间说这企业要上市,突然之间要发财了,大家都想有很多钱好赚,想到我要把所有的钱归我所有,其他帮他的人本来讲好该你多少,结果一旦到钱拿到手的时候就不肯了,舍不得了,本来讲好的该你多少,就反悔了,为什么?因为心在变化,一开始因为倒闭,巴不得卖出去,到能够买出去时,又想不行,我可以赚更多的钱。人心变化很可怕,一般在利益面前,佷容易见利忘义,为什么要签合同?因为合同一订以后,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再违背的话,法律可以维持你的权益。

社会上也一样,比如说有些子女在父母还没有去世时,就已经说好,你分多少,他分多少,一到父母去世时,甚至父母还没有死,就开始翻箱倒柜,找存折,一旦抢到手就不拿出了,本来讲好的都没用了。所以人心无常,在利益面前,在贪欲面前。现在有些做生意的一点诚意都没有,说钱借给你了,他就是皇帝了,就好像象是你欠他的,而非他欠你,你想要回这钱的话,还要跟他讲好话,就像求他,所以现在这个债主跟以前的债主不一样,以前的债主是皇帝,现在倒过来了。观法无我是对治一切法与我的颠倒,这是对治。我们一般来说,“我”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是药,烦恼的药,所以佛提出用四念处可以对治四种颠倒,尤其是我见,颠倒太严重了。

 初翻四倒。未入圣理。故言外凡智也。

 最初把四处颠倒翻过来,因为还没有入圣理,没有真正见到真谛理,跟真谛理还不相应,心游理外,只不过在观行的过程中,你知道这是颠倒,但是真实之理还没有看到,也没有稍微的相应,没有相应之处,这样的智慧称为外凡位,也就是仅知道这是不对,跟真谛理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么四善根智这不一样了,比如说五种烦恼已经消伏了,通过五停心的观法,把五种烦恼都消住了,这五种烦恼不再活动,不住了,这个时候、这个状态就比较细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