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有个性之特长

 供需相应 2016-12-15

四十年前,我的启蒙老中医闫卓如向我讲述中医的第一句话是:“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所以我便永远记住了这句话。在临床上,首先只有掌握了中药的各个特性,才有可能取得治疗的效果。然而西医则是以物理学、化学指标来研究中药的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的指标表示中药的功效。其结果是西医更看重中药的有效成分,甚至有的研究者完全甩掉本草的自然之性,而将从中药提取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排列组合,研制成新药,但实际上西医研制成功的已不是中药,而是西药了。也就是说中药被完全西化了。

20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验证了几味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疱疹病毒作用,效果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西药,而且没有副作用。当美国的教授第一次看到实验报告时,感到匪夷所思,然而在讨论中我们发生了分歧,美国人坚持要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于是那个教授带领一个小组研究了几年一无所获,我则用这几味药与一个古方配合,开发成一个抗病毒的中药产品VS-C,在美国最大的天然保健品上市公司Natures Sunshine Product Inc(阳光自然产品公司)生产至今,20多年经久不衰。

事实上,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才是中医对中药特性的描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描述了自然药物的升降浮沉,其云:“根——升,子——降,介——破,石——沉,枝——走四肢,叶——达皮毛,内实者——攻里,中空者——发表,枯燥者——行气,润泽者——入血,真乃相参相应也。”

上文的意思是植物之根为生长之本,有升举上行之功,用之有升清益气的作用,如葛根、柴胡、升麻等。子者植物之果实,成熟后多回落大地,药用多有降气、降逆下行之功,如苏子、葶苈子、白芥子、车前子等。介壳类药物多有突破、软坚化结之功,如牡蛎、穿山甲等。矿石类药物有降逆沉降之功,如磁石、代赭石之类。植物枝条入药多走四肢而治疗四肢的疾患,如桂枝、桑枝等。叶入药其质轻多走人体皮毛而治疗外感表证、皮肤之疾,如桑叶、荷叶、大青叶等。

中药形态内实者多用于治疗内实证,如扁豆、芡实、薏苡仁等。中药外实里虚中空者多有发表的作用,以治外感表证,如芦根、薄荷等。药观之枯燥者多有行气理气作用,如木香、枳壳等。药观其润泽而有光者多善于入血而治疗血分病证,如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等。

古人的思维方式是“象形”的,惯于取类比象,所以他们认为药物生于阴暗潮湿处,药性多寒凉,可清热养阴。生于向阳干燥之地性多偏温而有驱寒温阳之功。海洋水产品多可滋阴潜阳,虫类药多搜风走窜,动物类药则多强身壮体、补阳益元,此皆遵循自然之道。

西医对中药的研究多注重有形的化学成分,而原始的古人对中药的研究多注重无形的气场走向。中医先贤仰观俯察,知“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于天。”那么按现代理论解释,天气左旋即为顺时针旋转的阳性气场,地气右旋即为逆时针旋转的阴性气场。故人在天地阴阳二气相交之中生存,如果天地之气升降浮沉出入正常则健康,反之升降失调出入无序则病。故临床应用中药必须通晓药的这种个性之特长,也即药的阴阳升降浮沉气化之特征。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往往是以无形的气作为切入点的,如认为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是五脏气化升降出入障碍所致,这包括不及、太过和失调,如肺气失宣、心火上炎、脾气下陷、肝气郁结等证。六腑气化升降失调,主要是通降不利,气机上逆,如胃气上逆、胆热上扰等证。

由于中医辨证多以气机变化为基础,所以用药也自然根据药的升降浮沉的特性在临床上配伍运用。因药物升降浮沉的性用不同,故在临床上相互配伍,变化无穷,治法甚多,如用升降和肃降的方法升降肺气、止咳平喘;用升清降浊的方法升降脾胃;用升水降火的方法交通心肾;此外还有开上通下、提壶揭盖(以升为降)、行气降气、引火归原、滋阴潜阳等各法。

西医对药性的认识基于有效成分,中医对药性的认识基于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即中药之气的走向。“气”是中医提出的基本概念,用于解释人体的各种功能,同时也用于解释中药的特性,所以要想真正掌握中药的个性之特长,就要搞明白中医之“气”的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